科室: 耳鼻喉科 副主任醫師 張軍輝

  分泌性中耳炎(secretory otitis media)是以鼓室積液及聽力下降為主要特徵的中耳非化膿性炎性疾病,為兒童期耳鼻喉科常見疾病之一。在小兒由於缺乏其它明顯症狀,往往主述不清,家長髮現聽力受到影響時有一部分已進入了中後期,即使通過用藥乃至鼓膜切開、植管等治療,中耳功能仍然恢復較差,致使聽力損失,影響言語語言發育。分泌性中耳炎可以稱得上是小兒聽力的隱形殺手。

  分泌性中耳炎鼓室積液的性質可為漿液性漏出液或滲出液,亦可為粘液。目前臨床對本病命名尚不統一,有稱為滲出性中耳炎、卡他性中耳炎、漿液性中耳炎、漿液-粘液性中耳炎、非化膿性中耳炎、鼓室積液。當中耳積塗粘稠呈膠狀則稱膠耳(glue ear)。研究發現分泌性中耳炎兒童發病率極高,在美國學齡前兒童大約90%的患過分泌性中耳炎,學齡兒童25% 的患過分泌性中耳炎。

  目前認為其病因主要與咽鼓管功能障礙、感染和免疫反應等有關。

  臨床表現

  分泌性中耳炎的臨床表現主要以耳內悶脹感或堵塞感、聽力減退及耳鳴為最常見症狀。聽力下降可隨體位變化而變化,可伴的耳痛,耳鳴,搖頭可聽見水聲。

  1、聽力減退:聽力下降、自聽增強。頭位變動時聽力可暫時改善(變位性聽力改善)。積液嚴重或粘稠時,聽力可不因頭位變動而改變。小兒還常常表現為對聲音反應遲鈍,注意力不集中,學習成績下降,看電視或使用聽力裝置時總是將聲音開得很大。

  2、耳痛:急性者可有輕微耳痛,可為持續性或抽痛,按壓耳屏後可暫時減輕。兒童患者或慢性者常訴耳痛不明顯。

  3、耳鳴:多為低調間歇性,如“劈啪”聲,嗡嗡聲及流水聲等。當頭部運動或打呵欠、擤鼻時,耳內可出現氣過水聲。

  輔助檢查

  鼓氣耳鏡檢查或顯微鏡檢查

  鼓氣耳鏡檢查鼓膜的鬆馳部或全鼓膜內陷,表現為光錐縮短、變形或消失,錘骨柄向後、上移位,捶骨短突明顯外突、前後皺襞夾角變小,鼓膜活動受限。鼓室積液時鼓膜失去正常光澤,呈單黃、橙紅油亮或琥珀色,光錐變形或移位。此外可透過鼓膜見到氣液平面和氣泡。慢性者可呈灰蘭或乳白色,捶骨柄呈浮雕狀。

  聲導抗測試

  聲導抗的鼓室壓圖可呈B型和C型。在開始時咽鼓管功能不良或堵塞,中耳氣體被吸收形成負壓以C型曲線多見。當病變逐漸進展,出現鼓室積液,則成為無峰的B型圖。需要注意的是常規226Hz探測音測試的鼓室圖只能反映6個月以上嬰兒中耳功能,小於6個月的嬰兒需使用高頻率的探測音(1000Hz)。

  顳骨高解析度薄層CT

  顳骨高解析度薄層CT可瞭解中耳情況,同時可以觀察鼻咽部和咽旁間隙有無佔位。

  鼓膜穿刺或鼓膜切開術

  在耳顯微鏡或內鏡下,於鼓膜前下方進行穿刺或切開,可見漿液樣或粘液樣液體流出。但鼓膜穿刺術或鼓膜切開術不僅可以明確診斷,同時可以達到治療目的,是臨床診斷中的金指標。

  鼻咽部檢查

  應用鼻內鏡直接觀察鼻咽部及咽鼓管咽口情況,排除鼻咽部佔位性病變。該法成人或大齡兒童用的相對較多。

  診斷

  根據病史及專科檢查,結合耳顯微鏡或內鏡檢查,鼓室導抗圖,鼓膜穿刺或切開術、CT等可以明確診斷。

  治療

  清除中耳積液,改善中耳通氣引流及病因治療為本病的治療原則。

  一、密切觀察和隨診

  因為小兒分泌性中耳炎為自限性疾病,有一定的自愈率,在給予有創治療前患兒應該保守治療,嚴密觀察一定時間。定期複查,並進行氣壓耳鏡和鼓室壓圖檢查。

  二、清除中耳積液,改善中耳通氣引流

  1、保持鼻腔及咽鼓管通暢。

  2、咽鼓管吹張。

  3、鼓膜穿刺抽液和注射藥物。

  4、鼓膜切開術。

  5、鼓室置管術。

  三、積極治療鼻咽或鼻腔疾病 如腺樣體切除術,鼻竇炎等。扁桃體特別肥大,且與分泌性中耳炎復發有關者,應作扁桃體摘除術。

  四、抗生素或其他合成抗菌藥。

  五、短期口服糖皮質激素類藥物。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