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和成人不一樣,最大的區別就是兒童在長大成人之前始終處於不斷的生長髮育過程,所以兒童疾病的治療至始至終都要考慮到這一點,即醫生的治療方案,治療方法和治療的結果,要減少對孩子生長髮育的影響。特別是在兒童脊柱側彎的治療方面。
現代脊柱外科的發展,已經將脊柱側彎的治療擴充套件到三維空間,即冠狀位,矢狀位和水平位的立體結構的治療。但是,這仍然不夠,兒童還有第四維空間,即兒童的生長髮育。這就要求兒童脊柱外科醫師,在治療一個兒童脊柱側彎的時候,除了從三維結構方面矯正或控制畸形之外,還要充分考慮到治療不能影響,或者儘量小地影響孩子的生長髮育。
這一理念被比較充分地體現到了“生長棒技術”,在我們的臨床工作中得到很好的體現和驗證。
美國的Harrington醫生於1962年最早介紹了生長棒技術,該方法為日後生長棒技術的的完善提供了基礎和寶貴的經驗。Moe醫生隨後對其進行了改進,用於治療進行性加重的兒童脊柱側彎,並將其稱為“皮下(subcutaneousrods)”。我們在原有應用單側生長棒技術的基礎上,從2006年開始採用了雙側生長棒技術。
生長棒的概念是在脊柱兩側置入一個支撐系統,這個系統能夠矯正脊柱側彎,並且具有持續矯正的能力,為此係統還要有一個裝置,該裝置可以提供脊柱縱向持續撐開力量。我們採用的生長棒系統是由上下兩個棒組成,兩者之間用多米諾連線塊連線,兩棒在連線處預留延長段。多米諾連線塊的裝置在這裡起到了“生長閥”的作用,我們的使用經驗是多米諾連線塊操作簡單,價格便宜,使用方便。
但是,如果上下棒預彎生理弧度較大的話,棒在通過多米諾連線塊時,容易卡住,在以後做撐開延長手術時,延長棒延長不夠順利。通常情況下,多米諾連線塊放置在胸腰椎交界部位附近比較合理,該部位脊柱在矢狀位處於0°位置,延長棒不需要彎度太大。生長棒系統的兩端的支撐位置,傳統的方法是放置在椎體°。上下兩端棒和多米諾連線塊置於椎旁肌間,減少面板刺激。
生長棒之所以稱之為“生長棒”就是要求隨著孩子的自然生長髮育,將置入體內的生長棒結構,定期予以撐開,以便兩者之間達到一致性。這種定期撐開要求目前只能再作一個小手術,通過手術將預留延長部位撐開延長。今後,這種撐開要求可以通過體外特殊的遙控裝置,自動延長。
但需要等待這項技術的繼續研究和試驗。生長棒撐開延長的時間間隔,文獻建議為每6個月撐開一次,但是,我們的建議為9-12個月撐開一次。這主要是從國情出發,每6個月做一次撐開延長手術,患兒家長很難接受。
一是這樣頻繁的手術方案本身不被接受,其次,每次手術的費用,往返醫院的費用都讓家長承受著很大的經濟負擔。即便我們將撐開的時間間隔延長了,但是還有患兒不能及時來院手術,所以在型該項技術之前要和患兒家屬充分說明利弊,以便接受手術後能配合長期治療。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