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面板科 主治醫師 牛蔚露

  病因及發病機制

  痱,俗稱痱子,是由於環境中的氣溫高、溼度大,出汗過多不易蒸發,汗液是表皮角質層浸潤,致使汗腺導管口閉塞,汗腺導管內汗液瀦留後因內壓增高而發生破裂,外溢的汗液滲入並刺激周圍組織而於汗孔處出現丘疹、丘皰疹和小水皰。

  痱子的發生出高溫和高溼度外,尚有其他因素。有人認為汗孔的閉塞是一種汗孔的原發性葡萄球菌感染,此種感染與熱和溼的環境有關。但根據1978年的一項實驗研究發現痱子的發生與出汗過多無關,而是與面板表面大量繁殖的微球菌有關。另有學者在實驗中也發現表皮葡萄球菌能產生一種胞外多糖物質,促進痱的形成。

  臨床表現

  臨床上將痱分為以下幾個型別:

  1、晶型粟粒疹

  又稱白痱。汗液的溢位發生在角質層內或角質層下,故臨床表現為針尖大小的淺表性小水皰,壁薄,清亮,周圍無紅暈,輕擦易破,乾涸後留有細小的鱗屑。多見於高熱並有大量出汗、長期臥床、過度衰弱的患者,皮損主要發生在頸、軀幹部,密集多發,且有自限性。一般無自覺症狀。

  2、紅色粟粒疹

  又稱紅痱。汗液的溢位發生在表皮稍深處。夏季多見,急性發病。臨床表現為成批出現圓而尖形的針頭大小的密集丘疹或丘皰疹,周圍有輕度紅暈,皮疹消退後有輕度脫屑。以手背、肘窩、頸部、胸部、背部、婦女乳房下和小兒頭面部、臀部為好發部位,自覺有輕度燒灼感、刺痛感和瘙癢感。

  3、膿皰型粟粒疹

  又稱膿痱。表現為痱子頂端有針頭大小的 淺表性小膿皰,膿皰內容為無菌性或非致病性的球菌。常見於四肢屈側,會陰等皺褶部位和小兒頭部。

  4、深部粟粒疹

  又稱深痱。由於汗管在真皮上層特別是表真皮分界處發生破裂,形成密集的與汗孔一致的非炎症性面板色的水皰,表面無光澤,出汗刺激後明顯增不出汗時皮疹不明顯,不出汗時皮疹不明顯,刺破後有透明漿液流出。常見於嚴重且反覆發生紅痱的患者,自覺症狀不明顯,好發於軀幹和四肢,面部和掌跖部不發生皮疹。當皮疹泛發時,出面部、腋窩、手足等代償性出汗增多。其他汗腺基本喪失功能,導致全身面板出汗減少或無汗。臨床可出現熱衰竭或熱帶汗閉性衰竭,有疲勞、食慾不振、倦睡、頭痛、眩暈等全身症狀。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