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泌尿外科 副主任醫師 孫建濤

致病菌侵入泌尿男生殖系統內繁殖而引起的炎症,引起的炎症稱為泌尿男生殖系統感染。致病菌大多為革蘭陰性菌。由於解剖學上的特點,泌尿道和生殖道關係密切,且尿道口與外界相通,女性泌尿道和生殖道感染常同時發生或相互傳播。

泌尿系感染又稱為尿路感染,腎盂腎炎、輸尿管炎為上尿路感染。膀胱炎、尿道炎為下尿路感染,前者(上尿路)常併發下尿路感染。後者可以單獨存在。尿路感染的發病率高,在感染性疾病中的發病率僅次於呼吸道感染。

  致病菌是引起感染的重要條件,最常見的致病菌為來自腸道細菌,60%-80%為大腸桿菌,其他如副大腸桿菌、變形桿菌、葡萄球菌、糞鏈球菌、產鹼桿菌、銅綠假單胞菌(綠膿桿菌)等。此外,還有結核桿菌、淋球菌、衣原體、支原體、滴蟲、厭氧菌、真菌、原蟲、或病毒等。結核桿菌所致泌尿、男生殖系統屬特異性感染。

  正常人的尿道口面板和粘膜有一些細菌停留,如乳酸桿菌、鏈球菌、葡萄球菌、小棒桿菌,等稱為正常菌群,在致病菌未達到一定數量及毒力時,正常菌群能對致病菌起到抑制平衡的作用。且正常人尿液酸鹼度和高滲透壓、尿液中所含的尿素和有機酸均不利於細菌的繁殖,而膀胱的排尿活動又可以將細菌沖刷出去,故對正常感染具有防禦功能。

  一、誘發感染的因素

  由於泌尿、生殖系統在解剖、生理方面的特點,使致病菌在正常情況下不易停留、繁殖,故不宜引起感染。但是,一旦泌尿生殖系統發生病理改變,感染的防禦功能被破壞,致病菌乘虛而入,從而誘發感染。誘發感染的因素主要由四個方面:

  1、梗阻因素:如先天性泌尿生殖系異常、結石、腫瘤、狹窄、前列腺增生或神經源性膀胱,引起尿液滯留繁殖,降低尿路及生殖道上皮防禦細菌的能力。

  2、機體抵抗力減弱:如糖尿病、妊娠、貧血、慢性肝病、營養不良、腫瘤及先天性免疫缺陷或長期應用免疫抑制劑治療等。

  3、醫源性因素:如留置導尿管造瘻管尿道擴張前列腺穿刺活檢膀胱鏡檢查等操作,由於粘膜插傷或無視無菌觀念,易引入致病菌而誘發或擴散感染。

  4、其他:女性尿道較短,容易招致上行感染,經期、更年期、性交時更容易發生。妊娠時由於內分泌和機械原因使輸尿管口鬆弛,尿液排出滯緩,容易上行感染。尿道口畸形或尿道口附近又感染病灶如尿道旁腺炎、陰道炎亦為誘發感染。

  二、感染途徑

主要有四種,最常見為上行感染和血行感染。

  1、上行感染:致病菌經尿道進入膀胱,還可沿輸尿管腔內播散至腎。大約50%下尿路感染會導致上尿路感染,因為膀胱炎出現粘膜水腫,使輸尿管膀胱交界處功能改變,易發生尿液逆流,致病菌可直達腎臟。如果細菌具有特殊的粘附力或輸尿管正常蠕動受到障礙,上行感染更容易發生。此類感染常發生於婦女新婚期、妊娠期、嬰幼兒,以及尿路又梗阻的病人致病菌大多為大腸桿菌。

  2、血行感染:較少見,在機體免疫功能低下或某些因素促發下,面板癤癰扁桃體炎中耳炎等感染病灶內的細菌直接又血行傳播至泌尿生殖器官,常見為腎皮質感染致病菌多為金黃色葡萄球菌。

  3、淋巴感染:致病菌從鄰近器官的病灶經淋巴管傳播至泌尿生殖器官,如腸道的嚴重感染或腹膜後的膿腫等,是更少見的一種感染途徑。

  4、直接感染:由於鄰近器官的感染直接蔓延所致,如闌尾膿腫、盆腔化膿性炎症或外來的感染,致病菌經腎區瘻管和異物的感染等。

  三、診斷方法

  泌尿、男生殖感染一般都有比較典型的臨床表現,尤其時急性期,診斷並不困難。但是診斷中必須注意尋找病灶及其病理基礎,對病原和病變程度要有精確的估計。明確泌尿系感染首先取決於尿液內找到細菌或出現白細胞。由於留取標本時往往因汙染而混淆診斷,採用正確的方法採集尿標本是診斷中的重要環節。

  1、尿標本的採集:

  有三種方式:

  (1)分段收集尿液,一般採用中段尿;

  (2)導尿常用於女性病人;

  (3)恥骨上膀胱穿刺,最適用於新生兒和截癱病人,用此法留取的尿標本最為可靠。尿培養常採用清潔中段尿或恥骨上膀胱穿刺標本。

  尿標本採集後應在2小時內處理,避免汙染和雜均生長。

  2、尿液鏡檢

尿標本一般應在立即塗片檢查,最簡單的方法是用美藍染色一滴新鮮尿,顯微鏡下觀察可以看到革蘭陰性桿菌或陽性球菌,另一部分再送尿細菌培養和藥物敏感試驗。

  此外,尿沉渣檢查有無白細胞,如每高倍視野白細胞超過5個則為膿尿,提示有尿路感染。無菌尿的膿尿要警惕結核、結石和腫瘤的存在。

  3、細菌培養和菌落計數

  這是診斷尿路感染的主要依據。

  如菌落計數多於105/ml應認為有感染,少於104可能為汙染,應重複培養,104-105之間為可疑。此值在急性尿路感染和未曾應用抗菌藥物的病例中有意義,在慢性病例和已用過藥物者則常常難以判斷,必須與臨床症狀結合起來分析,才可決斷。

  4、定位檢查

  泌尿系感染有上下尿路感染之分,上尿路感染以腎盂腎炎為代表,下尿路感染以膀胱炎為主,兩者的治療與預防均不同,臨床上必須加以區別。

  其區別方法包括症狀的鑑別、尿鏡檢尿培養尿熒光免疫反應尿酶測定以及膀胱鏡檢查等。

  5、影像學檢查

  包括B超、 尿路平片、排洩性尿路造影、膀胱或尿道造影、CT、放射性核素和磁共振水成像等檢查。

  對於慢性感染和久治不愈的病人尤其需要檢查。其意義在於:

  (1)明確有無泌尿系畸形;

  (2)有無梗阻性病變;

  (3)有無合併結石、腫瘤和前列腺增生;

  (4)尿流動力學是否減退;

  (5)兩側腎功能有無損害並作左右對比;

  (6)有無膀胱―輸尿管返流 存在;

  (7)監測殘餘尿和腎盂、膀胱的排空時間。

  四、治療原則:

  1、明確感染的性質:臨床上出現泌尿系感染症狀時,必須明確其感染的性質和致病菌,依據尿細菌培養結果和藥物敏感試驗報告,又針對地用藥,這是治療的關鍵,但尚無尿細菌培養結果時,可先根據尿沉澱塗片革蘭染色初步估計致病菌,選擇恰當的藥物。

  2、鑑別上尿路感染還是下尿路感染:在治療上二者有所不同,前者症狀重,預後差,易復發,後者症狀輕,預後佳,少復發。

  3、明確是血行感染還是上行感染:血行感染髮病急劇,有寒戰高熱等全身症狀,應用血濃度高的抗菌藥物;上行感染以膀胱刺激症為主,應用尿液濃度高的抗菌藥物和解痙藥物。

  4、查明有無泌尿系梗阻因素:泌尿系梗阻常為尿路感染的直接誘因,同時感染後若有梗阻存在,則不易治癒,易產生耐藥株,亦易復發,需手術引流或解除梗阻。

  5、檢查有無泌尿系感染的誘發因素:加以糾正。

  6、測定尿液的PH值:治療前應測定尿液的PH值。若為酸性,宜用鹼性藥物,如碳酸氫鈉等,使尿液鹼化以抑制致病菌生長,並用適合於鹼性環境的抗菌藥物。反之,尿液為鹼性則宜用酸性藥物,如維生素C、氯化銨加烏洛托品等,用適應於酸性環境的抗菌藥物。

  7、抗生素的正確使用

  治療泌尿系感染的目的,是要達到尿液無菌。

  由此,治療時必須注意尿液中要有足夠濃度的抗菌藥物,而不是單純地依賴血液中的藥物濃度,而且尿液中的濃度要比血液濃度高數百倍,才能達到治療的目的。

  一個合適的抗菌藥物治療後,數小時即應使尿液無菌,這種治療需維持7-10天,再確定細菌培養是否轉陰;如菌落數被抑制在每毫升幾百或更少,停藥後很快復發。因此,抗菌藥物的使用原則上應維持到症狀消失,尿細菌培養後2周。

  在抗菌治療的過程中,細菌會發生變異,由對一種抗生素高度敏感變為有抗藥性的耐藥菌株,為避免耐藥菌株的產生可以同時應用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抗菌藥物。

  若有感染史、尿路梗阻等誘因者,必須延長用藥時間,同時適時消除誘因,如手術引流或解除梗阻,不能單純依靠藥物。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