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主治醫師 穆世民

  跟骨是最容易受損的跗骨,跟骨骨折佔全身骨折的2.6%,大部分骨折為關節內骨折,受累於高能量損傷;跟骨關節內骨折僅通過保守治療不能恢復正常解剖結構,常遺留後遺症如創傷性關節炎導致疼痛、扁平足、足跟增寬等,因此現在對於此類骨折多數主張切開復位內固定治療。該方法既可達到骨折復位,又能可靠地固定復位的骨折塊,允許早期功能鍛鍊。我院自2010年1月一2012年2月採用切開復位鈦板內固定術治療跟骨關節內骨折60例,取得了滿意的效果。

  1、物件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本組60例(63足),男35例(38足),女25例(25足),年齡18-57歲,平均年齡為35.5歲;左側31例,右側26例,雙足3例;均為跟骨閉合性骨折。根據Sanders分型:Ⅱ型33足,Ⅲ型30足。術前均行患側跟骨側軸位X線片及CT掃描。術前測量BÖhler角0-20(10.0±4.5)°合併脊柱骨折3例。

  1.2手術方法

  常規採用硬膜外麻醉,合併脊柱骨折使用全身麻醉;大腿上止血帶,單側採用健側臥位,雙側採用俯臥位。切口為跟骨外側L形,近端切口起自腓骨後緣與跟腱之間縱形向下,至足背與足底移行處直角轉向前方達第五跖骨基底部;全層切開面板皮下直達跟骨外側壁,銳性剝離,不分層剝離,不用電刀,皮瓣剝離小心處理。

  手法輕柔以保護血供,向上達距下關節,向前至跟骰關節,不使用鉗夾及拉鉤牽拉面板及皮下組織,使用3-4根2mm克氏針分別插入腓骨的外踝、距骨頸和骰骨,使用皮瓣牽開的"不接觸"技將腓骨長短肌和腓腸神經連同全層皮瓣掀起,顯露跟骨外側壁,先將跟骨碎裂的外側皮質骨翻開,直視下全面瞭解骨折的型別和移位程度後,進行撬撥復位,用骨膜剝離器將下陷的後關節面向上撬起,將其與距下關節面對合,由跟骨向距骨用克氏針固定,並以其為模具。

  將移位的關節內骨折塊準確復位,由跟骨向骰骨用克氏針固定,對跟骨側面進行擠壓,恢復跟骨高度、長度、跟骨結節關節角交叉角,同時注意復位跟骨遠端跟骰關節面,骨質缺損區不植骨。術中C型臂透視,行跟骨側位及軸位X線檢查,骨折復位滿意後,將跟骨接骨板(江蘇創生醫療器械公司生產,材料為鈦)塑形後,置於跟骨外側壁,螺絲釘固定,其中至少有1根螺絲釘固定於跟骨載距突內。關創面前,傷口放置引流管,縫合傷口後連線引流瓶(引流系統2種:1.德國pfm醫用產品有限責任公司生產的Redon高負壓引流系統;2.臨床常用的普通負壓吸引球)。縫合傷口,敷料加壓包紮30分鐘後開啟負壓

  2、結 果

  術後測量BÖhler角為25-40(35.0±3.5)°。本組均獲隨訪,時間為3個月-16個月;骨折癒合時間為3-6個月。無跟骨形態的改變,無Bahler角及高度丟失現象,無鋼板螺絲斷裂;術後2例發生傷口延遲癒合,1例發生傷口感染,經行負壓封閉吸引及腓腸神經營養皮瓣轉位修復治療後傷口癒合。根據Maryland評分標準進行療效評定:優40例,良14例,可6例,優良率90%。

  3、討 論

  3.1 手術時機

  跟骨骨折是高能量引起的損傷,骨折暴力同樣可導致軟組織的損傷,通常都較嚴重。傷後軟組織腫脹明顯,甚至出現骨筋膜室綜合徵。俞光榮等認為跟骨骨折後腫脹的高峰期在傷後3天左右,手術時機應在腫脹高峰期前或後。本組病人入院後常規予以抬高患肢使用甘露醇及七葉皁甙鈉消腫,待腫脹消退,皺紋實驗陰性給予手術;手術時間在傷後7-13天,平均為10天。

  3.2 術前檢查

  術前常規拍攝跟骨正位、側位及軸位X光片。重視CT平掃及三維重建在跟骨骨折中的應用。多層螺旋CT及高質量的多層面重組技術的應用,對提供複雜骨折脫位的形態資訊非常重要。CT掃描可在水平面、矢狀面、冠狀面3個平面進行薄層平掃,能夠清晰的反映出跟距關節及跟骰關節骨折錯位的情況。三維重建技術能夠立體直觀地顯示骨折的特徵。為術前制定周密、詳細的手術方案提供依據,同時可以對骨折術後進行評估以判斷預後。本組患者術前常規性三維CT檢查。

  3.3 手術切口與顯露

  跟骨外側L形入路進行跟骨關節內骨折的切開復位內固定,其優點是可在直視下顯露跟骨外側壁,有利於骨折復位固定,同時切開時可顯露腓腸皮神經並予保護;吳志軍等認為,外側切口提供了良好的手術視野,可以顯露跟骨的整個骨折部分,並可在直視下進行解剖復位,降低併發症發生率。在皮瓣切取時要一刀切至跟骨表面,全厚皮瓣進行銳性剝離和暴露,皮瓣從骨膜下翻起,避免面板與皮下組織剝離;避免使用電刀。使用皮瓣牽開的"不接觸"技,術中動作輕柔,嚴禁暴力;本組60例患者僅一例出現面板壞死感染。

  3.4 骨折復位與固定

  術中撬開跟骨外側壁可直視下探查跟骨前、中、後關節面骨折塊移化情況,儘可能使骨折達到解剖復位,重建關節面,恢復跟骨高度、長度、跟骨結節關節角(Bohler角)、跟骨交叉角(Gissane角),同時注意復位跟骨遠端跟骰關節面。復位後以克氏針臨時固定的後關節面骨折塊。術中透視,檢查復位情況,必要時調整骨折復位。選取跟骨鈦板塑形,置於跟骨外側壁,螺絲釘固定,其中至少有1根螺絲釘固定於跟骨載距突內。

  3.5 植骨

  術中是否植骨的爭議較多,大多數骨科醫生不主張植骨,因為骨質缺損的部分是骨質疏鬆區域,對於力學不起太大的作用,植骨反而影響關節面的恢復,並且易引起植骨併發症的發生,增加感染機會。跟骨以鬆質骨為主,血液迴圈豐富,力學穩定依靠外周有“蛋殼”樣結構穩定,且跟骨具有較強的再生能力,因此,除非有嚴重的缺損,多數情況下無需植骨。我們的體會是儘量不植骨,如需要植骨時儘量使用自體髂骨,避免使用人工骨及異體骨,因其滲出多、可吸收性差,繼發感染及區域性面板軟組織壞死發生率較高。

  3.6 術後處理

  3.6.1常規處理:抬高患肢,常規使用抗生素3~5d,脫水、消腫藥物應用;術後2周拆線,根據具體情況,可適當延長拆線時間。

  3.6.2重視術後引流:本組30例使用Redon高負壓引流系統,真空設計,引流瓶內負壓可達98 kPa,30例使用普通負壓吸引球,非真空設計,可提供10~2OKPa的低負壓。結果,普通負壓組1例發生傷口感染,2例發生傷口延遲癒合,而高負壓組無l例發生感染及延遲癒合術。而有研究表明[7、8],持續的高負壓引流可以使創壁各層緊密貼合形成組織內固定,改善微迴圈,提高區域性血供,提高組織中細胞的增殖能力以及促進肉芽組織生長,加速創面的癒合;我們的體會是,充分引流,有利於減輕術後腫脹,有利於減少傷口感染、延遲癒合的發生機率。

  3.6.3功能鍛鍊 術後即可行肌肉等長舒縮功能鍛鍊;術後2-3天疼痛減輕後行踝關節主、被動屈伸鍛鍊;術後3個月骨折癒合後逐步負重行走。

  我們的體會:選擇恰當的手術時機,精細的術中操作,良好的術後管理,鈦板內固定治療跟骨關節內骨折是一種有效的方法。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