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琳從小身體健康,沒有重大疾病,但近兩個月因為心情一直低落,且有四次自殺行為而被父母帶來求助心理醫生。小琳是家中老大,從小揹負著父母的過高期望。父母將自己未完成的心願投射至長女小琳身上,對其管教嚴厲、缺乏正性的鼓勵,導致小琳從小就形成了過度注意外在評價的自動化思維模式。“我功課退步表示我是沒有能力的,同學會笑我,讓我很沒有信心。
我是家中老大,我不能做妹妹的表率,又讓父母難過,讓老師失望。我一點自信心都沒有,人生有什麼意義。”從“功課退步”很快跳至“生命沒有意義”的結論,小琳的這種非理性自動化思維與她從小成長的家庭環境有關。
小琳小學成績皆在前幾名,上中學以後,成績比小學差,且不穩定,從前幾名跌至二十幾名,而另一個與小琳要好的同學,功課以前不如她,現在卻比她好,且對等等,從這些點進入小琳的憂鬱世界,幫助小琳學習辨認、觀察與記錄自己的非理性思考習慣,並與小琳討論此錯誤思考習慣的邏輯是什麼,進行批判,進而排除。
心理諮詢師幫助小琳認識:一個人的評價有來自內在的她冷言冷語。加上老師說她不用功,她心情更是跌至谷底,什麼事都提不起勁,煩躁、失眠、覺得自己樣樣不如人。食慾變得不正常,有時大吃大喝,有時完全沒有食慾,甚至有跳樓的念頭。
小琳有很多非理性思考,非常在意別人對她的評價,若是好的,情緒則平平;若是不好的,情緒則非常不好。她的自我期待是聰明、美貌、富有、孝順、有成就、有很多的朋友。小琳有“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迷思,她的深層擔憂是:我功課不好,就不能上好高中,就不能上好學校,也就不能找到好的工作,也就不能成為有用之人,也就不能成為有價值之人,所以就不會快樂。而對自己的優點,如待人和氣、和藹可親、懂得自我檢討、有自制力、尊敬長輩、熱心助人、會替他人著想、富同情心、有正義感,等等,她認為都是理所當然,沒有什麼值得高興的。
專家點評
經過藥物治療,小琳的情緒很快有了改善。但藥物治療只能控制一時,不能治本,小琳的症狀還是有起伏,醫生建議小琳進行心理治療。
心理諮詢師選出小琳最重要的病狀,如自殺、無望感,和外在的兩個方面,過於在意外在評價會導致沒有自信、依賴;過於在意內在評價則往往自戀、剛愎。心理諮詢師與小琳討論“功課退步引發的非理性思維”,並讓她自己思考:
功課退步難道在下一次不可以趕上來嗎?功課退步就不能做妹妹的表率了嗎?做表率是不是還有其他方面呢?例如做人、做事、其他才藝、技術,等等。功課退步會讓老師、父母傷心、失望。那怎麼辦呢?得尋求一個解決之道,而不是整天發呆、難過,那隻會侵蝕你的心靈而不會讓你有任何進步。如想一想退步的原因,如果原因是自己的無法專心或是不用功,那麼這個原因是不是可以被矯正?小琳自認不夠用功。雖然,諮詢師知道小琳的根本問題不是不用功,但小琳現在這樣認識,就得讓事實來驗證。於是,心理諮詢師給小琳兩個月時間去努力。在這段期間,小琳不能想自殺的問題,給自己一個努力機會。
於是,小琳比以前更用功,把其他的雜事暫時擺在一邊。但功課仍沒有起色。這是因為小琳為憂鬱所苦,無法集中注意力,記憶效果當然不好。所以,用功也是事倍功半。
那麼,首先得改善心情。小琳的憂鬱迴圈已經成形了:功課不好→憂鬱→無法專心讀書→功課更不好→心情更憂鬱。
心理諮詢師與小琳討論,用功是成績好的必要條件,而非充分條件,用功會有比不用功的情況要好。此外,小琳還有一個想法,“我在人生的起點沒多久就落後了,以後,我如何能追得上其他人呢?”心理諮詢師與小琳討論,小琳是比上不足比下有餘,實際情況沒那麼糟糕,條條道路通羅馬,每個人都有他所適合追尋的路。
諮詢師還與小琳討論了她的抑鬱情緒與她的成長背景有關。從小揹負著父母的過高期望,父母缺乏對自己的正性鼓勵。從心理髮展來看,小琳的智力中上,在小學時,可用勤能補拙方式名列前茅,但上了中學,功課難度及複雜度明顯的增加,小琳用苦讀代償,雖有部分功效但不盡理想,也是正常的。
諮詢期間,心理諮詢師請小琳在家裡用心寫下自己的優點,讓小琳去體會這些優點都可以幫助找到自己價值的方法,進而改善情緒及行為,又回到以前快樂的生活了。
經過以上數次的諮詢討論,小琳漸漸改變原有的想法,瞭解了自己的情緒,能控制自己的情緒,至少能控制自己在負面情緒下,不要採取行動,而是找人幫助,或是自己坐下來,讓負面情緒靜靜地過去。
導致青少年憂鬱的成因非常多,主要不外是生物的,如腦中缺乏某些神經傳導物質等;環境的,如人際關係等;心理的,從小失去重要的照護者、缺乏正性的鼓勵、太多的非理性思維等。
青少年的可塑性很大,如果有足夠的動機,有邏輯的思考,能預知一般事物之因果關係,並願意配合治療,是非常適合認知治療的。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