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消化內科 副主任醫師 楊德生

  經內窺鏡咬取組織學證實腺瘤己癌變時,只要可能(除非為難以經內窺鏡完整摘除或己確診為浸潤癌者),應將整個息肉摘除行組織學檢查,以供病理醫師向臨床提供完整的組織學資料,因僅以息肉的某一部分活檢資料而行創傷較大的外科治療是盲目的,尤其是腫瘤位於直腸而治療直接關係到肛門功能的情況下,更是如此。冰凍切片協助立即做出治療決定。

  正確的病理學診斷對決定息肉癌變的治療至關重要。因此,外科醫師需和內窺鏡,病理醫師密切配合,肯定腺瘤是否完全切除,瞭解其大小、病理分類、組織學型別、癌細胞的分化程度、浸潤的深度、切緣是否有癌、淋巴管和靜脈有無浸潤,以便做出正確的判斷。

決定治療方案的因素有以下幾方面

  一、癌的浸潤深度

  侷限在粘膜內的原位癌,不具有轉移能力,如己進行完整的腺瘤切除,則不需再行切除術。己浸潤到粘膜肌層的浸潤性癌,廣基者應行包括第1站淋巴結在內的腸切除術。有蒂者如癌己到切緣,即有癌殘留的危險性,必須進行腸切除術,否則須觀察隨訪。Cooper在決定是否行進一步手術治療時,強調蒂長度的意義,他將息肉蒂分為長蒂(≥3cm)、短蒂(<3mm=和無蒂。癌變侷限在長蒂、短蒂息肉的頭部者,無淋巴結轉移和區域性復發;癌變在切緣的短蒂息肉或近切緣的無蒂息肉者,有6/24(25%)的轉移或復發。

  目前腺瘤癌變治療存在爭議,實際上是對帶蒂、細胞分化好或中等分化、淋巴管和血管未受累的早期浸潤癌是否需進一步處理意見不一致。Colacchio認為, 目前還不能準確預測哪些情況下可能發生淋巴轉移,建議對癌變包括早期浸潤癌的腺瘤一律行腸切除。Morson等認為早期浸潤癌的淋巴轉移率極低,小於2%,區域性切除的死亡率並不高於腸切除術,因此認為除非病灶切除不完整,不必再行腸切除治療。Eckardt等比較了單純息肉、息肉伴重度非典型增生、息肉伴浸潤癌經內窺鏡行息肉切除後的複發率及5年生存率,均無統計學差異,說明內窺鏡切除同樣是安全可靠的。

  二、癌變腺瘤的組織學

  1、管狀腺瘤:癌變侵及粘膜下層時, 由於粘膜下層有豐富的淋巴管及血管,理論上必然有發生轉移之可能,然而臨床經驗證實,管狀腺瘤侵幾粘膜下層時,淋巴轉移率是很低的,一般不超過5%。故浸潤性癌變限於有蒂的管狀腺瘤或混合腺瘤頭部時,只行腫瘤切除己足夠。如果切緣癌陽性或癌距切緣甚近、病理檢查見淋巴管或血管受侵或有癌栓形成、癌變屬低分化或未分化癌時,則需按結直腸癌治療原則處理。

  2、絨毛狀腺瘤:癌變者30%發生浸潤,一旦發生浸潤性癌變,淋巴結轉移可佔全部癌變病例的16-39%,故對活檢為浸潤性癌變的絨毛狀腺瘤,應按結直腸癌原則進行處理。

  3、混合性腺瘤:有浸潤性癌的混合性腺瘤的治療應根據:

(1)蒂:有蒂者,治療原則與管狀腺瘤相同;無蒂者,則按絨毛狀腺瘤癌變原則處理。

(2)絨毛成分的比例“絨毛成分較多時,則應按絨毛狀腺瘤癌變原則處理。

  三、癌的分化程度及脈管侵犯情況

  低分化癌或在組織切片上證實有淋巴管或血管浸潤者,易發生轉移和區域性復發,應按結直腸癌手術切除。

  四、切緣與癌的距離

  癌接近切除平面或切緣有癌,則必須追加外科腸切除。1983年Cooper報告56例經纖維結腸鏡切除的癌變息肉,包括切緣有癌和癌近切緣者(0.8cm以內),34例再行腸切除,發現5例(14.7%)有淋巴結轉移,2例有肝轉移。

  五、患者年齡與全身情況

  根據患者年齡和全身狀況,權衡根治性手術的危險性和復發的可能性,進行個體評價,以決定治療方案。

  總之,對腺瘤癌變的處理,應“個體化”、“多引數”綜合分析,才能最大程度地減少治療失誤。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