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放射科 副主任醫師 盧佔興

  肝臟CT表現為囊性病變時,可能為許多種疾病的病理反應。

  按病因可分為:

  (1)先天性:如肝囊腫;

  (2)創傷性;

  (3)炎症性:如肝膿腫;

  (4)寄生蟲性:如肝包蟲囊腫;

  (5)腫瘤性:如肝囊性轉移瘤;

  (6)其他:如肝梗死等。

  現將肝囊性病變的CT表現分為7組加以討論如下

  1、囊腫呈均一的水樣密度性病變

  先天性肝囊腫屬於此類病變。CT表現為單發或多發圓形、橢圓形均質水樣密度影,邊緣光滑銳利,CT值約為0~15Hu之間。由於部分容積效應的,小囊腫的CT值常偏高,應薄層掃描以確診。增強掃描後囊腫不強化。其邊界在周圍正常肝實質的襯托下更為清楚。

  囊腫的壁一般不能觀察到,但若囊腫彼此之間靠得很近或緊靠肝包膜則可見很薄的囊壁。有時囊腫可呈多房性,其內可出現間隔樣表現。肝囊腫通常伴有腎、脾、胰、卵巢、肺、腦等囊腫,此樣病變還見肝包蟲囊腫。

  肝包蟲囊腫分4型:

  (1)單純型,與單純肝囊腫無法區別;

  (2)內囊分離型,見少量子囊;

  (3)多子囊型;

  (4)實質鈣化型,囊壁及物可見鈣化。

  2、囊腫內密度有所增高性病變

  囊腫呈密度略高時,常見於囊內出血、感染、囊液含蛋白量較多以及部分容積效應所至。囊腫感染時或膿腫時,CT平掃表現為厚壁;如果囊腫內見實性血凝塊,提示為囊腫內出血;如果實性部分出現氣泡影,則是感染的特徵,外傷或發燒病史對出血或感染的診斷是重要的。

  然而,有時外傷病史比較隱匿,患者本身不易覺察,如多發囊腫時很輕微的外傷就可能引起出血。此外,囊腫內血凝塊可以類似囊性腫瘤的軟組織部以及肝包蟲囊腫內的頭節。此時,增強CT掃描、多普勒超聲或核磁共振可以提供有價值的資訊。

  有時,完全壞死的腫瘤CT表現類似於包膜形成期的膿腫或液化的血管瘤,但是,前者囊腫壁會更加不規則,膿腫周圍往往存在水腫,而血管瘤境界較清楚。術前抽吸或引流對證實診斷和是必要的。如果腫瘤全部壞死,靠抽吸壞死組織做出腫瘤的診斷是困難的,也不易做出其他疾病的診斷。

  3、囊腫記憶體在壁結節性病變

  肝囊性病變內有壁結節時,常見於轉移瘤,黏蛋白性囊腺瘤或囊腺癌以及其他實性腫瘤發生壞死。

  囊性轉移可分4型;

  (1)囊內分隔型;

  (2)囊內液麵型;

  (3)厚壁型;

  (4)囊內有壁結節型。前2型B超檢查比CT敏感,後2型增強CT或螺旋CT敏感。

  螺旋CT、增強CT和MR能提供壁結節的動態強化資訊。彩色多普勒超聲在診斷囊性病灶的壁結節時,很容易把囊腫壁的血管或出血所致囊腫壁侷限性增厚誤診為壁結節。在這種情況下,CT和MR增強掃描,囊腫壁並不強化。一旦發現壁結節生長,就應考慮為腫瘤。

  囊性轉移常見表皮癌,其次為卵巢癌、結腸癌和平滑肌肉瘤。具有原發惡性腫瘤的病人,如果肝實質內見多發囊性病灶,應考慮到囊性轉移。沒有明顯結石或腫瘤壓迫的肝內膽管囊狀擴張,應考慮為黏蛋白性囊腺瘤和囊腺癌。這2種疾病的鑑別較困難,顯微鏡也不可靠。

  但在CT上表明,實性部分越多,其惡性程度越大。膽管囊腺瘤或囊腺癌常表現為單發灶,而不是多發病灶。如果肝內見邊緣不規則的囊性病灶,同時伴有肝硬化、門脈栓塞,首先應考慮為肝癌壞死性病灶。儘管超聲影像上,膿液、黏蛋白或壞死組織均類似實性腫瘤,但超聲在檢查囊性病灶的內部結構方面要比CT敏感。

  4、伴有囊性部分的腫瘤性病變

  肝腫瘤壞死和出血均可呈囊樣表現,常見富血管性腫瘤,其是由於血供不足或血管破裂所致。海綿狀血管瘤是最常見的良性富血管瘤,其診斷標準較明確,並具有典型表現,CT動態增強掃描病灶周緣強化,密度增高,漸漸向中心充盈,呈等密度,持續幾分鐘甚至1h;MRI表現為T2WI高訊號。

  海綿狀血管瘤的囊性退變罕見,其中心未強化部分是由於纖維化或血栓形成所致。另一個常見富血管腫瘤是肝細胞癌。一旦肝腫瘤壞死,並伴有門靜脈瘤栓,最可能的診斷是肝細胞癌。80%的肝癌伴有肝硬化,因此,肝硬化伴有囊性病變,其肝細胞癌的論斷是最可能的,其特徵性表現為病灶中心呈裂隙狀壞死。

  肝內富血管性轉移瘤常見平滑肌肉瘤、腎細胞癌、胰島細胞癌、甲狀腺癌、嗜鉻細胞瘤、黑色素瘤、絨毛膜癌和類癌。如果知道原發病灶,特別是來自上述提及的器官,肝內見囊實性病灶,其轉移瘤的診斷可能性大。但為了明確診斷需活檢。

  5、短期內或消失的囊性病變

  肝囊性病灶在短期內發展時,臨床病史在CT診斷中就顯得尤為重要。如果病人發熱或過免疫抑制劑,微小膿腫可能性大。如果是外傷後應考慮為液化的血腫或膽汁樣瘤。如果病人幾天前接受了肝動脈栓塞或無水酒精區域性腫瘤注射治療,膽汁樣瘤或腫瘤壞死是最可能的。

  如果腫瘤從實性發展到囊性,應考慮為腫瘤壞死。儘管有動脈栓塞後碘化油充滿肝癌內,可考慮腫瘤是否存活狀態,但肝癌完全壞死表現為單純囊性病灶時,並不是肝癌結節完全根除的可靠徵象。經驗表明,此種情況下,肝癌還會復發,所以密切觀察是必要的。囊性病灶短期內消失,最可能的是小膿腫或小血腫吸收。

  6、穩定性小囊性病灶

  肝內穩定性小囊性病變,最大可能是單純囊腫、血管瘤、紫癜性肝炎或膽管錯構瘤。它們之間的鑑別是困難的,需要肝實質穿刺活檢證實。其中紫癜性肝炎的早期診斷很重要,能避免其合併症發生。如肝細胞功能紊亂,門脈高壓和肝潛在性破裂。紫癜性肝炎是應用類固醇激素所致,只要停用即可恢復正常。因為該病是肝內空隙充滿血液,CT增強後呈等密度而類似血管瘤,或由於血凝塊及栓子所致類似囊性病變。所以此組病變應密切觀察。

  7、管狀結構

  肝內擴張的管狀結構,其橫斷面可能表現為囊狀病灶。相反,門脈血栓的橫斷面可能表現為實性結節,而易誤診為實性腫瘤。通常膽管梗阻時,能見到膽管擴張,如腫瘤壓迫、結石、黏蛋白嵌塞。如果肝內膽管擴張與總膽管擴張不成比例,表現為柱狀或囊狀擴張時,應考慮為Caroli化病或硬化性膽管炎。Caroli化病的膽管擴張比硬化性膽管炎更廣泛。節段性Caroli化病與單純膽管炎或結石阻塞所致膽管擴張很難鑑別。

  綜上所述,肝內多數囊性病變CT診斷較為準確,然而,某些小囊性病灶的診斷較為困難。誤診原因主要為:部分容積效應引起的結節影,肝實質脂肪變性或血色素沉著症引起的肝改變,強化不理想的實性腫瘤,雙重病變和類似於肝內的肝外囊性病變。因此,CT值測量、超聲和MR檢查、動態CT檢查、針刺活檢以及短期內觀察是肝內囊性病變的診斷和鑑別診斷的常用。

  肝囊性病變的CT診斷與鑑別診斷便捷助記

  肝囊性病變在臨床上常見有單純性非寄生蟲性囊腫,寄生蟲性囊腫,先天性多囊肝,肝內膽管擴張症,肝膿腫,粘液瘤,肝囊腺瘤,外傷性肝血腫,肝囊腺癌,肝腫瘤中心液化壞死和某些惡性病變、消化道癌肝轉移病灶等。

  1、肝囊腫

  較小的囊腫肝形態無改變;巨大的囊腫則肝體積增大,肝表面可有侷限性半圓形隆起。囊壁薄而光滑,呈圓形。囊內部呈無回聲液性暗區。B超最小可測出3mm~5mm的小囊腫。合併感染的囊腫,除全身症狀外,B超顯示囊內有微弱回聲,有時可見到細小的漂浮徵,巨大囊腫(直徑>10cm以上)可佔據半肝或整個上腹部,肝內大血管被推擠移位或壓迫周圍臟器。

  多發性肝囊腫在肝區內可見多個液性暗區,形態大小不等,數個囊腔內可融合溝通或大囊內有分隔狀。此外先天性多囊肝常伴有多囊腎。

  2、肝囊腺瘤

  肝區內出現以液性囊腔為主的病變具有肝囊腫的特徵,但其囊的內壁呈不平整狀,有乳頭狀或不規則形實質性組織凸於囊腔內,或囊內有實質性塊狀組織回聲,使病變呈囊實混合性非均質性雜亂回聲影象,應結合臨床其它檢查綜合判斷。

  3、肝內膽管擴張症

  B超檢查時可見沿肝內膽管走行分佈的大小不等的圓形或梭形的液性腔,呈大小串珠樣,其囊壁較厚回聲增強,而由於梗阻引起的肝內膽管擴張多呈較均勻一致的管道擴張,呈區域性或全肝性普遍的管道擴張,有時雖然有狹窄相隔但多不呈串珠樣圓形或梭形改變。肝內膽管擴張症常伴有肝外膽道的囊狀擴張改變,囊腔內可有結石回聲及聲影。

  4、肝膿腫

  臨床常見有細菌性和阿米巴性肝膿腫。其聲像圖以肝內液性無回聲佔位病變的特徵為主。但隨病期的不同而出現不同的聲像圖,膿腫的早期以肝組織以充血、水腫和炎性侵潤為主,病變呈增強回聲光團,光點粗大密集,分佈不均,病灶周邊呈模糊不清。

  膿腫組織壞死液化後,病灶區呈不規則形無回聲液化暗區,或呈大小不等的不規則的低迴聲蜂窩狀結構;隨病期進展,病灶內液性暗區擴大,但內壁不光滑,膿腫周邊有厚壁包膜,膿腫周圍組織因水腫而形成較寬的略強回聲帶,厚約3~5mm,呈一寬頻狀的“暈圈”。

  有些病例膿腫內膿汁稠厚,並含有脫落壞死組織,病灶區常會呈不規則分佈的低迴聲或雜亂的略強回聲區,常被誤認為肝實質性佔位性病變;由於膿液細菌可產氣體,故常可在病變區內出現氣液麵,隨體位改變液麵可移動或消失或出現液麵內的漂浮強光點;此外,該側胸腔內可有反應性胸水出現而呈液性無回聲區。

  參考病史和臨床特徵,B超診斷肝膿腫並不困難,並可在其引導下穿刺抽液作塗片檢查或細菌培養,也可B超引導下進行反覆穿刺抽膿、注藥或置管引流等治療。

  5、肝包蟲囊腫

  在B超檢查中,典型單囊型肝包蟲在形態內部回聲等與單純性肝囊腫特徵相同,均為圓形或類圓形一致性液性暗區,與正常肝組織有明確界限。但包蟲囊腫有粗糙的囊壁或出現雙層囊壁,囊壁厚3~5mm,其後方有增強效應,常被誤認為單純性囊腫。

  如仔細觀察囊的內壁,有的可見到腔的內壁凹凸不平滑;含有子囊的病例可見暗區內有散在的光點或小光團漂動;有的病例囊壁厚並有不同程度的鈣化伴聲影,個別病例可見部分囊壁脫落呈“百荷花樣”圖。泡狀型包蟲囊腫在B超影象上難與肝癌鑑別,應結合病史,臨床特徵及Casoni皮試可明確診斷。

  6、肝囊腺癌

  本病的B超影象特徵與肝囊腺瘤一致,以囊實性回聲為主,但其囊內的實質性腫塊常呈不規則或“菜花樣”改變,發展較快,應結合臨床的病史,全身表現如:有無疼痛、貧血、發熱、CEA、CA19-9、r-GT等酶標記,有無肝外轉移灶等與囊腺瘤加以鑑別,B超引導下穿刺,抽取囊內液呈血性基本可以確診。

  7、肝腫瘤液化壞死

  肝內的某些腫瘤,特別是巨塊型原發性肝癌常伴有中心區的壞死,在B超影象上出現不規則形液性無回聲區,其特徵與感染性肝膿腫難以鑑別。腫瘤壞死區出現在病灶的中央部呈不規則單腔液化區。而肝膿腫則可在病灶區內多處形成不規則性液化,呈大小不等的分隔性無回聲區,零碎的組織壞死碎片漂浮於液化腔內。兩者鑑別應結合病史,體徵及各種檢查全面分析判斷。

  此外,有部分其它臟器的惡性腫瘤如腺癌,轉移至肝內的轉移瘤也會表現為囊性或囊實性病灶,常呈多發,病灶的B超特徵也與單純囊腫有所不同,臨床應與注意。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