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精神科 主治醫師 張龍濤

  所謂早期干預,一種是初級預防,對所有人群進行檢測或普遍性地干預,或是針對可能的病因例如分娩甚至妊娠併發症進行預防,這種方法特異性小。另一種是針對高危人群。本文主要介紹第二種早期干預。早期干預主要涉及到以下二個問題:如何識別高危人群及如何進行有效合理的干預。目前相關研究所用的干預方法主要是社會心理和藥物干預。

  精神分裂症是一個病因未明的慢性精神疾病,多起病於青壯年,有三大主要症狀:陽性症狀、陰性症狀和認知功能的損害。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社會功能損害,而且治療效果及預後均不盡人意,給家庭和社會帶來了極大的負擔。因此很多研究者都設想對精神分裂症進行早期干預是不是會取得更好的療效和預後。目前已經有越來越多的相關的證據支援這一假設。在臨床上大部分患者都是在出現了明顯的症狀才到醫院診治。越來越多的證據發現在精神分裂症發作之前,絕大多數患者已經有一段時期的前驅症狀,並且伴隨著大腦神經生物學的變化及認知功能的下降。

  如何識別精神分裂症的高危人群

  目前還沒有一個很確定的識別方法,遺傳學方法是眾所周知的一種發現高危人群的辦法,但是遺傳度僅有11%~37%,這樣就會存在很大的假陽性率,而且會引起很多倫理學的問題,尤其是那些未成年的有前驅症狀的人群。而選擇臨床學的方法靈敏度和特異度就相對高一些,但也只是要疾病的過程已經開始,識別才有可能。目前大部分早期干預研究用的識別方法主要有兩種概念:高危因素方法和基本症狀方法。下面介紹一下這兩個標準。

  高危因素標準

  目前常用於發現高危人群的方法,尤其是用於藥物干預研究中,它包括三個標準:輕微精神病性症狀(AttenuatedpositivesymptomsAPS):包括奇特的思維內容或者牽連觀念,懷疑心,誇大,知覺障礙或者幻覺和怪異的行為或者打扮。最少要有上述一個症狀並且每週出現多次或者在一個特定的時間內持續1周,這個特定的時間各研究中規定的時間不一樣,在3個月~1年之間。短暫的精神病性症狀:類似於DSMIV中短暫性精神病中的定義(幻覺,妄想和思維形式障礙),症狀在1周內自行緩解。狀態和性狀危險因子標準包括:精神狀態的改變或者是大體功能量表(GAF)最近減少至少30分,再加上一個以上的以下危險因子:一個以上的一級親屬被診斷為DSM?IV中任意一種精神障礙,或者是分裂型人格障礙。高危因素標註已在很多早期干預研究中得到應用,41%的符合該標準的12個月後發展為急性精神病。這個術語的特點是,它並不意味著一定會患精神分裂症這樣的疾病,而是提示他們現有的心理狀態,使得他們有患精神分裂症的風險,這個術語比前驅症狀更保守,這個概念肯定了我們對精神分裂症的理解存在侷限性,而且避免了“假陽性”的病例導致的倫理學問題。另一方面,他們是參與高危人群模式的受試者是自願的。他們意識到了精神方面的變化和功能方面的改變。因此雖然存在假陽性,但是他們都是所有需要得到幫助的“病例”。

  基本症狀

  是指輕微的,常常是能夠自我感覺到的一些知覺或者是認知方面的一些缺陷,在波恩早期認知研究中,在基線的時候,如果66項波恩基本症狀評估量表中最少有1項症狀存在的話,那最後患精神分裂症的機率是78%。平均時間為4年。最後診斷為精神分裂症的患者中最少25%有這些症狀,陽性率大於70%。其中反映資訊處理障礙的症狀的10個基本症狀的陽性率和特異性高,且假陽性率低(大概是在1.9%~7.5%)。這一套症狀構成了“早期前驅症狀”主要部分。

  分裂質

  精神分裂質是Meehl在1962年提出的,將它用來描述精神分裂症的遺傳易感性,他們是精神分裂症的未患病的生物學親屬,分裂質人群最終可能會發展成為分裂型人格障礙或精神分裂症,這主要取決於環境因素。40年過去了,研究發現分裂質可能是一種臨床結果。現在認為分裂質具有以下特點:第一,具有精神病性症狀或體徵;第二,具有陰性症狀,例如孤僻,退縮和異常的情感體驗。神經心理學缺陷:注意力、記憶力和執行功能有不同程度的受損,分裂質是大腦功能輕度異常綜合症。

  討論

  自精神分裂症早期干預被首次提出已有幾十年,但是目前還沒有突破性的結論,仍然存在很多問題。首先,對於高危人群的定義還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是依據臨床症狀還是要同時藉助一些生物學的標記還有待討論。既往的大部分相關研究基本上用於識別早期精神分裂症的標準都是圍繞臨床表現,例如前驅症狀或類似的症狀。這種方法的靈敏性和特異性不是很高,因此存在假陽性的風險,這樣就會引起一些相關的倫理學問題。最近利用將分裂質引入精神分裂症的早期干預是一個創新。精神分裂症的預防關鍵之一是辨別反映致病的病原學程序中的異常表現,意思是除了評估臨床症狀,也需要評估那些與最終引發精神分裂症的病原學程序中的臨床症狀相近的功能障礙。

  實際上,前驅症狀在信度上一個顯著的缺陷是它們通常只反映了病原學程序中相對微弱的影響,這與它們缺乏與預後有特殊性的相關有關將這個概念用於精神分裂症的早期干預可能會有較大的突破。而分裂質這個定義與臨床表現定義的高危人群的不同之處正在於這裡,它能夠預測到與我們所知的精神分裂症的神經生物學特徵一致的神經心理學、神經影像學或心理生理學發現。但是對於分裂質的效度還需要得到證實。第二,針對高危人群如何進行安全有效的早期干預還值得探索,由於第二代抗精神病藥副作用小,而且認為對認知功能和陰性症狀有很大的作用,所以目前被認為是最有可能作為早期藥物干預的,奧氮平、和利培酮均被用過,但對於最佳劑量和這些藥物效果的評價標準各有不同,還缺乏多中心的、大樣本的對照研究,另一方面是否有潛在的副作用,例如引起代謝方面問題也沒有得到評價。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