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面板科 主治醫師 陳子良

  人為什麼會癢

  相對於冷、熱、痛等感覺,“癢”是一種難以名狀的感覺。迄今為止,科學家從組織學上尚未發現發現癢覺的感受器,但是癢是客觀存在的。科學家發現,癢的感覺與人體過敏反應時所分泌的蛋白質――組胺有關,這種物質反饋給大腦後,人體就會有癢的感覺。至於癢的感覺是否與其他感覺一樣有一個特殊的感受器,有兩點可能,一個是可能與其他感覺合用一個感受器,另一個可能是癢與痛實際上是一個感覺,輕的刺激是癢,重的刺激則是痛。

  面板是一個複雜的“感受器”

  面板是人體各種型別的觸覺的感知器官,在一般人的印象當中,面板似乎就是一層幾毫米厚、有點彈性的組織。其實,面板的構造遠比想象的複雜、精密得多。

  面板有三層:表皮、真皮、皮下組織。表皮含角質層,可以很有效地抗禦外界影響。表皮內層即真皮,含豐富的結締組織和血管、汗腺,還包含感受器和皮脂腺。皮脂腺分泌含特殊成分的油脂,可以潤滑面板,並且有防水功能,在某種程度上還可以防止細菌侵害。最內層面板便是皮下組織。

  “感覺”是怎樣產生的?

  作為人體與外界接觸的天然屏障,面板時刻接受著來自外界的刺激而產生興奮,並將興奮傳到神經中樞,形成各種感覺。人的面板裡有許多呈點狀分佈的感受器,主要分為四種,分管痛覺、溫覺、冷覺和觸壓覺。這些感受器混合在一起,分佈的疏密程度各不相同。它們感覺的敏感程度,取決於感受器在面板上的分配密度,如嘴脣、指尖對觸覺最為敏感。

  冷覺感受器是面板裡有結締組織被囊的神經末梢,熱覺感受器是一種遊離的神經末梢,它們分別感受低於或高於面板溫度的刺激。觸壓覺感受器能感受接觸、擠壓等機械刺激,使人產生觸覺和壓覺,從而可以知道物體的形狀、大小和部分物理性質。而任何一種過量的物理或化學刺激都能引起痛覺,它是一種保護性的感覺。

  引起面板瘙癢的原因十分複雜,蚊蟲叮咬、藥物過敏、皮炎、溼疹、真菌感染等一些面板病以及一些慢性疾病,如消化不良、貧血、糖尿病、肝膽疾病、腎病、癌症等,都可以出現面板瘙癢的症狀。因此,如果感到面板莫名瘙癢,一定要找準病因,不能胡亂用藥。

  對於中老年人,平時應注意合理的面板保養,衣服宜寬大、鬆軟,不要穿化纖和毛織品,內衣選用棉織品或絲織品。洗澡不可用鹼性太強的肥皂或摩擦過多,儘量避免搔抓,浴水溫度以35~37℃為宜。被褥不宜太暖。冬季應適量塗抹潤膚膏保護面板。

  為什麼胳肢窩別人撓癢,自己撓不癢?

  人身體的某一些部位,平常受干擾比較少,比如:胳肢窩,它平常比較少受到暴露、它是比較敏感的部位,通常被遮蔽多的地方它都比較敏感。當別人撓你的時候,癢是介乎於恐懼和善意表達之間的一種反饋機制。

  癢痛痠麻等感覺實際上都是人的大腦對外界刺激的一種儲存的格式,大腦可以根據上面的分類對不同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映,以防止人的肉體受到多的傷害。幾乎所有人的身上都有特別怕癢的地方,當被別人撓到腳心、腋窩等位置時,很多人都會因為覺得癢而大笑起來。可是,自己撓自己時,卻往往沒有什麼感覺。這是為什麼呢?

  英國科學家對這一現象進行了試驗後發現,當人自己胳肢自己時,人的小腦會發出一個訊號,當大腦覺得自己在“戲弄”自己,用不到防範和“害怕”時,就感覺不到癢了。但是,當被別人胳肢時,即便人預先知道,但小腦卻不會發出警告訊號,大腦會對外來刺激立刻作出反應,人就會覺得特別癢了,通常,我們的腋窩、腹股溝、腳底心等幾處對癢最敏感。原因是,這些地方都屬“非暴露區”,平時受到抓搔刺激的機會很少,加上這些部位的面板感受器又比較豐富,兩相結合,所以對癢的感覺就敏銳多了。但也有一些在鼻毛、睫毛、嘴脣等處最怕癢,腋窩和腳心為其次。

  與癢有關的疾病

  單純面板問題。“因為面板自身問題而感覺到癢有兩種情況。”一種是沒有原發性的面板損傷,多半是由於面板缺少水分而引起的。就像現在處在乾燥的冬季,很多人會覺得面板幹癢、脫皮。另一種是面板本身的問題,皮炎、溼疹等面板疾病大多都伴隨著瘙癢。

  中老年人面板退化。中老年人因為面板萎縮變薄,含水量降低,皮脂腺及汗腺分泌減少,使面板失去潤滑保護作用而顯得乾燥。在寒冷的季節,乾燥的氣候又使面板粗糙,甚至表皮脫落,使皮內神經末梢更容易受刺激而發癢。老年人身體癢多是這個原因。

  過敏。臨床上來面板科就診的病人,1/3有面板癢的症狀。對飲食、花粉、塵蟎等過敏,接觸某些化學制劑,都有可能引起過敏,從而使面板感覺到癢。

  婦科炎症。女性如果發現外陰部瘙癢,要特別檢查是否有滴蟲、白色念珠菌感染等婦科炎症。調查顯示,73%的女性在經期會覺得區域性面板瘙癢,可能與衛生巾質量不佳或衣物過於緊身有關。

  情緒緊張。抑鬱、緊張、煩躁等不良情緒都有可能造成區域性或全身面板癢。B族維生素缺乏也容易引起面板瘙癢。

  肝膽疾病。許多系統性疾病也會引起面板瘙癢。有研究顯示,大約有40%―60%的肝膽疾病患者,在肝部不適、肝功能異常以及黃疸出現的時候就會出現面板瘙癢。

  糖尿病。糖尿病人面板瘙癢的發生率高達15%―35%,約有10%的早期患者會出現全身性或區域性性的面板瘙癢。

  甲狀腺功能異常。不管是甲狀腺功能亢進或減退,都可能出現面板癢的情況,但甲亢所致的瘙癢多發展緩慢,面板多幹燥,在冬季會加重。

  惡性腫瘤。某些腫瘤發生時會伴有面板癢,如淋巴系統、胃、腸、肝、卵巢和前列腺癌等。

  瘙癢的研究進展

  研究人員通過某些手段致使志願者們一條手臂癢得發瘋,卻不允許他們用任何方式撓癢。然後再將他們送入磁共振(MRI)掃描器,觀察他們感到癢癢時,當研究人員幫他們撓癢,以及當他們終於得以自己撓癢時,他們的大腦中分別有哪些部位處於活躍狀態。

  這項研究所要解決的科學問題是:為什麼撓癢的感覺這麼爽?

  與人們的期望相反,瘙癢和撓癢不僅與腦部感覺區有關,還涉及了某些心理過程,譬如:動機和獎賞、愉悅、渴求乃至成癮等,這就從一定程度上解釋了人們喜歡撓癢的原因。撓癢可以關閉那些被瘙癢啟用的腦部活動,而且,自己撓癢癢的效果往往優於別人代勞。這些研究結果發表在《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雜誌(PLOSOne)上。長期以來,無論是在研究領域還是治療領域,瘙癢作為一個課題總是被另一個課題――疼痛搶盡了風頭,甚至,人們一度以為瘙癢只是疼痛的一種較為溫和的形式。然而,全球遭受瘙癢之苦的患者已達數百萬之多,時代也已經發生了變遷。研究發現,瘙癢具有其特異性的神經、分子和細胞受體,這將它與疼痛區分開來。醫學界已經認識到瘙癢也可以削弱人的身體,並開始將其作為一個值得研究和治療的問題認真對待。在過去的十年裡湧現出了一系列的研究,探討了引起瘙癢的原因以及如何才能阻止瘙癢。在腦成像技術的幫助下,現在的研究日益關注有關基因的活性,並試圖去捕捉和描述那些在面板細胞、免疫系統以及脊髓和腦之間流動的訊號。研究所關注的重點並非是像蚊蟲叮咬和毒葛那種轉瞬即逝的小麻煩,而是因長期慢性瘙癢引起的無休止的痛苦――它揮之不去,日日夜夜折磨著人們,而且往往對抗組胺藥物和可的鬆軟膏等療法都具有耐受性。

  2013年9月在費城開辦的天普大學瘙癢中心以及2011年在聖路易斯開辦的華盛頓大學是美國開辦的第一批瘙癢研究和治療中心。“今天,人們對瘙癢的重視程度與20年前對疼痛的重視程度相仿。”華盛頓大學醫學院面板病學系的主任琳內特科爾內留斯(LynnCornelius)博士說。“過去,人們總是把它與疼痛混為一談。”但現在,她繼續說,人們對瘙癢及其分類更感興趣,也願意在這方面投入大筆的研究資金。“我堅信,科學的發展必將導致治療領域的進步。”科爾內留斯說,“若果真有這麼一天,科研成果將轉化為更好,也更有針對性的療法。這樣,醫生就不至於只能向受到瘙癢困擾的患者處方抗組胺藥物了。”

  搔癢行為在動物世界裡普遍存在。儘管沒有人能確切地知道動物為什麼要去抓、咬或啄自己,或將身體在樹木或柵欄上摩擦,但人們推測,這很可能是因為它們也會感到瘙癢。“即使是果蠅這種低等生物,在它們感染蟎蟲時,也會出現一種跟搔癢看起來頗為相似的強力梳理行為。”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細胞和發育生物學助理教授戴安娜鮑蒂斯塔說。此外,她的研究還包括多種品系的瘙癢小鼠,它們都是業已建立的不同人類疾病的模型小鼠。“我還收集了許多介紹不同動物搔癢行為的視訊資料”鮑蒂斯塔博士說,“我希望它們可以幫助我確定在不同的物種中,瘙癢引起的撓癢行為與擦拭及其他行為之間是否存在差異。”她最喜歡的一段視訊展示了這樣的景象:一隻海豹躺在沙灘上,輕快地用自己的鰭狀肢摩擦著頭部。

  在人類行為當中,存在著多種不同型別的瘙癢。人們最熟悉的一種因蚊蟲叮咬或蕁麻疹引起,此時面板細胞釋放出組胺,引起面板中的神經產生訊號,並傳導到脊髓和大腦。抗組胺片劑或藥膏通常可以緩解其症狀。然而,這些藥物對慢性瘙癢患者往往就愛莫能助了,如溼疹或銀屑病(牛皮癬)等面板病、腎臟或肝臟衰竭、面板乾燥、甲狀腺功能亢進、某些癌症以及神經受到擠壓或損壞都可能導致慢性瘙癢。而且幾乎可以肯定的是,因銀屑病引起的瘙癢與神經受壓引起的瘙癢具有不同的機制。“這是一個非常熱門的領域”科爾內留斯博士說,“它既是重大的臨床問題,又提供了一個需求遠遠未得到滿足的巨大市場。”鮑蒂斯塔博士介紹道,最近的研究表明,除了組胺,炎性細胞還釋放出了其他一些與慢性瘙癢有關的物質,此外,還有三種不同型別的神經細胞也參與了這一過程。製藥公司正致力於尋找可阻斷這些物質的方法。“以前,他們的研發重點一直是新一代的抗組胺藥物”鮑蒂斯塔博士說,“現在,他們則瞄準了新的分子和細胞靶標來開發新的療法。醫藥行業已經認識到,他們不能再侷限於抗組胺藥物,必須有所超越。”但是,要找到新的靶標,就必須將疼痛通路的每個微小的細節都剖析清楚。

  現任華盛頓大學瘙癢中心主任陳宙峰(Zhou-FengChen)領導團隊利用小鼠研究了可對特定的化學訊號作出反應,並改變細胞行為的細胞表面受體和分子。2007年發表在《自然》雜誌(Nature)上的研究被眾多研究人員一致認為是該領域最重要的進展之一。

  該小組首次在脊髓中發現了瘙癢特異性受體,稱為胃泌素釋放肽受體,簡稱GRPR。這一發現有助於證明瘙癢和疼痛的訊號傳導途徑並不相同。陳博士在接受採訪時表示,不具備該受體,或該受體被藥物阻斷的小鼠就不會產生瘙癢的感覺,且無受體組的小鼠並未因此而受到損害。“僅僅阻斷該受體的功能,就幾乎足以給慢性瘙癢畫上句號”他說。該受體也存在於人體之中,陳博士認為未來有望開發出一種可以阻斷它的藥物。但對於大多數患者而言,新療法問世的速度還不夠快。隨著年齡的增長,慢性瘙癢在人群中日漸常見。其原因之一是老年人往往存在面板乾燥。但楊斯波維奇博士認為,面板中某些神經的受損也可能造成瘙癢――這些神經原本負責傳導疼痛並抑制瘙癢,它們一出毛病,“瘙癢就蹦了出來”他說。

  衰老的猴子為此提供了一些線索。早在楊斯波維奇博士在維克森林大學工作時,他和同事們就發現老年雌性獼猴會抓撓自己的背部和下肢――老年人經常感到瘙癢的也是同樣的部位。他們將這些猴子的樣本送到了陳博士的實驗室。陳博士他們隨後發現,在這些猴子的面板和脊髓裡,表達瘙癢受體GRPR的基因過度活躍。陳博士表示,目前尚不清楚該基因為什麼會隨著衰老而趨於活躍,但這一在靈長類身上得到的發現支援這一觀點:該受體是研發治療人類瘙癢的新藥的良好靶標。

  許多老年人都存在這樣的麻煩:瘙癢的部位正好位於後背上肩胛骨下方或其之間的位置,他們的手很難夠著。“這簡直要把他們逼瘋了”科尼利厄斯博士在華盛頓大學時說。他們只好用身體摩擦門框,大量購置癢癢撓,並要求其他人來幫他們瘙癢。

  這種疾病名為感覺異常性背痛(notalgiaparesthetica),它通常與脊柱和椎間盤出現問題,壓迫或損傷了神經相關。癢點處的膚色有可能會變暗。“一部分神經科醫生,甚至可以說其中的大多數都不知道這一點”楊斯波維奇博士說。他和其他醫生也曾處方過多種治療方法:止癢貼片,有時輔以辣椒中的成分辣椒素;注射肉毒桿菌毒素(Botox);加巴噴丁(gabapentin)等可影響神經傳導的藥劑和物理治療等,試圖改善瘙癢症狀。但基本上沒有一種見效。

  楊斯波維奇博士說,許多患者都是在拜訪過眾多表示愛莫能助的醫生(其中甚至有人將身體的瘙癢誤診為心理疾病)後才找上了自己。“他們當然不是腦筋出了問題”他說。其中一名患者是個男孩子,他把自己的手臂和腿都抓撓得破了皮。醫生找不到病因,也沒什麼有效的療法,只好將他轉診給了心理醫生。這位名叫喬舒亞裡格爾(JoshuaRiegel)的患者現年18歲,他在接受採訪時說:“他們都說我這樣是故意的,目的是為了作弄我的父母。”從那時候起,他稱其為“我被當成精神病的一段最詭異的人生經歷”開始了。在他十二三歲的時候,心理醫生一直給他處方抗抑鬱藥物,他聽話地堅持服用了兩三年。可這些藥物帶來了可怕的副作用:他一度因為自殺念頭而不得不住院。抱著最後一絲希望,他的父母帶他離開了位於弗吉尼亞州希爾斯維爾的家,來到維克森林大學拜訪當時在那裡工作的楊斯波維奇博士。“他好像憑直覺就知道是哪裡不對勁,”裡格爾先生說。

  經過測試,研究人員發現他患有一種很罕見的遺傳病大皰性表皮鬆解症,這種病可以造成一系列極具破壞性的症狀:劇烈瘙癢,面板極度脆弱,以至於連撓癢都會將面板劃破。

  裡格爾先生回憶道停用抗抑鬱藥物後,他的精神重新振奮起來,並恢復了正常。此後,醫生給他處方了其他藥物來治療瘙癢,效果好壞參半。雖然從未真正擺脫過瘙癢,但裡格爾先生可以藉助電腦遊戲或手機轉移自己的注意力,以避免抓傷自己。對於患有其他型別慢性瘙癢的患者而言,楊斯波維奇博士說:“這個偉大的時代才剛剛拉開序幕。預計在接下來的五年裡就會出現專門針對瘙癢的靶向藥物。我們正站在冰山的一角上。”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