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癢是眼科臨床常見的症狀之一,造成眼癢的原因是很多。
最常見有原因是有:
(1)免疫性結膜炎:結膜對外界過敏原的一種超敏免疫反應。結膜經常暴露在外,空氣中的致敏原如花粉、塵埃、動物皮毛、蟑螂、樹木、草地等接觸,也容易遭受細菌或其他微生物的感染而過敏導致免疫性結膜炎。
有的是因長期區域性使用滴眼液,如抗生素、表面麻醉劑、阿托品、毛果芸香鹼、磺胺藥等導致醫源性結膜接觸性或過敏性結膜炎。這些眼病共同點都有眼癢,有的甚至奇癢難忍。
(2)接觸性皮炎:眼瞼面板接觸化妝品、眼瞼面板薄嫩,富含血管,對化妝品的刺激比較敏感,有的人雖然只接觸少量化妝品,也可能引起眼瞼的嚴重過敏反應。或染頭髮後洗頭時水流到眼瞼眼膚上,可引起眼瞼瀰漫性面板緊張,皮溫不高,無觸痛,但有癢感。頭油最易引起過敏,而且時間長,症狀重,以上眼瞼面板癢,統稱為接觸性皮炎。
(3)瞼緣炎:瞼緣炎是臨床常見眼病之一,因細感染、理化刺激、屈光不正、慢性結膜炎、溢淚、隱斜、不良衛生習慣和機體抵抗力下降等有關。瞼緣瘙癢、燒灼感、刺激感,瞼緣潮紅,充血、肥厚,有皮脂溢位,幹後結痂有鱗屑,睫毛易脫落。
(4)慢性細菌性結膜炎:慢性細菌性結膜炎可由急性結膜炎演變而來,或毒力較弱的病原菌感受染所致。有慢性淚囊炎、淚道阻塞、瞼板腺功能不全等都可引起。單眼或雙眼癢,燒灼感、眼刺痛、乾澀不適、易疲勞。分泌物增多呈黏液性或眼角有白色泡、眥角面板結痂。本病進展慢,持續時間長。
(5)瞼板腺功能障礙:與表皮葡萄球菌、棒狀桿菌和痤瘡丙酸桿菌感染有關。常有眼紅、刺癢、乾澀、畏光、流淚、燒灼感、異物感、視力波動、視力疲勞等症狀。瞼緣充血、不規則、增厚、後緣鈍、睫毛根部鱗屑;瞼板腺管口突出,移位,邊界不清,周圍毛細血管擴張,有黃色脂性分泌物阻塞,擠壓瞼緣時瞼板腺開口有黃白色、或顆粒狀、或牙膏狀分泌物溢位。
(6)沙眼:沙眼是由沙眼衣原體感染所致的一種傳染性結膜角膜炎,急性期症狀主要是畏光、流淚、異物感、較多黏液或黏液膿性分泌物。慢性期主要是雙眼癢、異物感、乾澀不適、燒灼感。沙眼是我國20世紀50年代曾廣泛流行的眼疾,當時是致盲的首要病因。
20世紀70年代後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衛生知識的普及和醫療條件的改善,其發病率大大的降低,但仍是常見的結膜病。我國很多地區沙眼患病率仍高達20%以上。感染沙眼可延續數年乃至數十年之久,嚴重者可以致盲。沙眼是我國當前致盲的主要眼病之一。
儘管醫療科學飛躍進展,但對癢的認識依然不足,痛覺、觸覺、溫覺和癢覺,在面板表面都能為相應的神經組織感受,唯獨癢覺感受器至今未被證實。有人認為癢是痛覺感受器受到輕微刺激引起。認為癢是“低痛”的感覺,對痛覺遲鈍的面板,正常的疼痛刺激只引起癢感,對痛覺敏感的面板,“低痛”的刺激就能引起發癢;沒有痛覺的面板,如麻風病人既沒有痛覺,也沒有癢覺。
面板受傷後,只要痛覺傳遞通路仍然存在,一旦創傷快癒合時就會發癢。另外有些人認為癢是完全獨立的一種感覺,理由是即使是劇烈的癢也不能轉變為疼痛,癢和疼痛可以同時存在,搔抓可以止癢但不能止痛,嗎啡可以止痛但引起癢感。
去除表皮和表皮下神經叢,就不會有癢的發生,而痛覺依然存在。現在被接受的看法是:來自面板的各種衝動,由神經纖維收集在脊髓和較高階的神經中樞,再傳至大腦皮層進行分析,假如神經所傳遞的感覺資訊不完全或不明確,這就是癢覺。
關於癢覺的神經傳遞途徑,一般認為癢覺感受器,把癢覺沿著脊髓神經纖維傳向脊髓,再傳至丘腦,由丘腦傳至大腦皮層的某個區域。這個神經傳遞途徑恰好是痛覺的傳遞途徑,因此可以解釋眼睛皮膚髮癢的時候,搔癢引起的痛覺就代替了癢覺,起到止癢作用。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