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中醫科 主任醫師 劉納文

“內傷脾胃,百病由生”是金代著名醫家李杲(字東垣)提出的著名觀點。

其理論源於《黃帝內經》“谷氣通於脾,六經為川,腸胃為海,九竅為水注之氣,九竅者,五臟主之。五臟皆得胃氣,乃能通利”、“人以脾胃為本,蓋人受水谷之氣以生”等論述。天津市第一中心醫院中醫科劉納文

在金代以後的幾百年裡,對李氏脾胃內傷學說雖然有少數醫家提出過異議,但多數醫家還是肯定和推崇的。

1、             脾胃的重要作用:

(1)人出生以後,一切營養均來自於脾胃所運化的水谷精微,就是藏於腎中的先天精氣也要靠水谷精微的滋養。

(2)脾胃運化吸收而來的水谷精微,進入人體之後,成為化生氣血的基本物質之一。

(3)水谷精微要靠脾胃運化輸布才能流行到各個臟腑,滋養全身,因此中醫有“五臟六腑之精氣皆稟受於脾”之說。

2、             脾胃氣虛引發的病證:

(1)氣機升降失常:在正常生理狀況下,脾升胃降井然有序,一旦損傷脾胃,可見洩瀉、脫肛、頭目昏花、九竅不利等真氣下溜,陽氣不升的表現,也可見食積不運,脘腹脹滿等胃氣不降的症狀。 (2)頭面諸竅為五臟之外竅,脾胃氣虛則五臟氣血皆不足,不能上榮頭目,耳、目、口、鼻俱為之病。

(3)脾胃有病必然會影響其它臟腑,如:脾胃氣虛,營血大虧,血減則心無所養;胃虛不能上行則肺無所養;脾胃虛則溼土之氣溜於臍下,腎與膀胱受邪;胃虛則膽及小腸溫暖生長之氣俱不足;若飲食不節,胃氣不及,大腸、小腸無所稟受,故津液涸竭焉。

(4)脾胃氣虛,元氣不足,一方面外邪容易入侵,一方面容易出現“傷飲”、“傷食”之證。

3、             調護脾胃需注意:

(1)    飲食有節,避免暴飲暴食,飲酒宜少量

(2)    生活要有規律,按時進餐,不要在飢餓狀態下勞作

(3)    七情有度,制怒善忍,與周圍環境、人群和諧相處

(4)    進食營養全面,不偏食,調整食譜,去辛辣改食清淡,限食膏樑厚味

(5)    注意飲食衛生,少食生冷食物,不食不潔食物,不與患有傳染病人共餐。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