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鼻-鼻竇竇炎,鼻息肉是鼻科常見病、多發病。鼻息肉的發病率為1-2%,慢性鼻-鼻竇炎的發病率高達22%左右,在人一生中幾乎都能遇到.二者約佔耳鼻喉科門診病人的1/2。
鼻-鼻竇炎是怎樣引起的?
包括4個方面原因可引起慢性鼻-鼻竇炎:
感染(細菌、病毒、黴菌)
各種病毒、細菌、黴菌均可成為慢性鼻-鼻竇炎的致病菌,但以混合感染多見。
急性鼻竇炎常見的致病菌有:鏈球菌、葡萄球菌、卡他球菌、肺炎雙球菌、流行性感冒桿菌等。
病毒:鼻病毒、腺病毒、流感病毒等。可併發黴菌感染。
常見可引起慢性鼻-鼻竇炎的疾病包括:
1、急性鼻炎俗稱“傷風”、“感冒”,常為上呼吸道感染的一部分,治療不當可致鼻竇粘膜病變,引發慢性鼻-鼻竇炎。
2、牙源性感染或慢性扁桃體炎,可繼發鼻竇炎。
3、鼻竇創傷可發生細菌感染。
4、急性傳染病早期常伴有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或發生菌血症致發鼻竇炎。
刺激物
空氣汙染,吸菸和化學刺激物(如殺蟲噴霧劑、消毒劑和家用清潔劑)引起鼻腔鼻竇粘膜腫脹和阻塞鼻腔與鼻竇之間狹窄的通道,導致細菌生長髮生鼻竇炎。
變態反應性因素
鼻腔粘膜發生變態反應時,鼻腔、鼻竇粘膜水腫、久之息肉形成,阻塞竇口,鼻竇通氣引流障礙,易遭受細菌感染而發生鼻竇炎。
解剖形態異常
鼻竇有額竇、篩竇、蝶竇和上頜竇。各個鼻竇的解剖形態及結構各不相同,且互相毗鄰。竇口均較細小,一旦發生狹窄或阻塞,如鼻中隔偏曲,鼻甲肥大,粘膜肥厚等,竇腔的通氣引流即受影響而出現積膿或演變成慢性鼻竇炎,一竇發炎易使鄰近鼻竇受累。
鼻-鼻竇炎的症狀:
1、鼻塞:鼻竇炎時鼻粘膜充血腫脹、鼻內分泌物積留或鼻息肉形成,又或鼻中隔偏曲、鼻甲肥大所致。
2、流涕:鼻竇炎時炎症的粘膜分泌增多,視病變輕重可為粘性、粘膿性或純膿性,分泌物可流至鼻腔向前擤出或向後鼻孔流入鼻咽部喀出。
3、頭痛:位於頭面部的鼻竇發生炎症時,由於炎症性的刺激或神經性反射引起頭面部一處或多處的疼痛。
4、嗅覺障礙:由於鼻腔嗅區粘膜炎症或膿液、息肉阻塞嗅溝所致。
5、發熱:一般為低熱,急性期或急性發作可高熱。
診斷
根據病史和窺鏡檢查很容易診斷,但診斷必須通過CT、鼻內窺鏡等檢查,明確以下問題:鼻竇炎症的範圍?是否存在解剖異常?是否存在鼻息肉或鼻甲息肉樣等新生物?是否有黴菌感染?
治療方法
主要治療包括內科保守治療和外科治療,內科保守治療主要通過藥物控制。今天主要介紹外科手術治療。如果通過檢查發現有解剖異常、有鼻息肉等新生物、黴菌感染三者之一者,應首選手術治療。
現代手術治療方法――功能性鼻內窺鏡手術(FESS)
功能性鼻內窺鏡手術,就是平時所說的利用良好的鼻內窺鏡可視系統和功能強大鼻動力系統建立起來的微創技術。
該技術國外興起於上世紀70年代,80年代中期傳入我國,第一家引進該套裝置的醫院在天津,90年代初國內開始興起,並很快發展成一項成熟的技術在全國推廣。
功能性鼻內窺鏡手術是傳統鼻腔、鼻竇手術的一次飛躍和革命,具有里程碑意義。是一種非常精細的手術方法,在區域性或全身麻醉下,鼻內窺鏡能直視鼻腔鼻竇深部的細微結構,徹底清除病變(如:鼻息肉、狹窄的鼻腔鼻竇間的通道),糾正解剖異常。
由於FEES手術的理論基礎與傳統的鼻腔手術完全不一樣,通過小範圍的或侷限性的手術,重建鼻腔鼻竇通氣、引流,進而改善和恢復鼻腔鼻竇粘膜形態和生理功能,並依靠鼻腔鼻竇自身生理功能恢復,來抵禦外界致病因素的侵襲,達到治療病變、防止復發的目的。
功能性鼻內鏡手術的不斷規範,對慢性鼻-鼻竇炎發病機理認識的提高,療效也取得明顯的提高,可以說傳統手術治療後複發率達80%,而FESS手術複發率降到20%左右。
下面是傳統手術與功能性鼻內窺鏡手術的比較
1、傳統的手術:
鼻息肉鼻竇炎分開多次手術,切除中鼻甲,去除鼻竇粘膜,開上頜竇需作脣齦切口,鑿開上頜竇前壁,下鼻道開窗。
2、功能性鼻內窺鏡手術:
鼻息肉鼻竇炎只需一次手術,保留中鼻甲,保留鼻竇粘膜,上頜竇自然開口擴大,下鼻道無需開窗,無需作脣齦切口和鑿開上頜竇前壁。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