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抑鬱是癲癇患者最常合併的心理障礙,尤其是長期發作不能控制的患者,焦慮抑鬱情緒更明顯。同時焦慮抑鬱情緒亦是導致癲癇患者生活質量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
1、癲癇合併焦慮抑鬱的發生率
近年來,國外幾項大規模基於人群和臨床的癲癇流行病學調查研究顯示,癲癇患者合併抑鬱的發生率(10%~60%)明顯高於普通人群 ,尤其在長期發作不能控制的難治性癲癇患者中發生率更高。Grabowska等研究顯示,203例成年癲癇患者合併有抑鬱症者100例(49.2%),其中輕度11.8%,重度37.4%。Delay在324例住院癲癇患者中,發現112例(34.56%)患者有自殺企圖。
Janz對隨機選擇的909例癲癇患者調查顯示, 有11例死於自殺,且在自殺前短時間內無抽搐發作,Bruns 對220例患者調查顯示有6例有嚴重自殺企圖。Mohammadi等對Iran進行的癲癇流行病學調查資料顯示,癲癇患者中有自殺企圖者約佔8.1%。而81%~100%的自殺的癲癇患者合併有心理障礙,絕大多數為合併抑鬱。
儘管癲癇患者合併焦慮的發生率亦很高,但有關癲癇合併焦慮的大模型的流行病學調查資料極少,國外基於醫院的調查資料顯示,癲癇合併焦慮的發生率(11%~31.6%),亦明顯高於正常人群(5.6%)。
國內目前尚未見有大規模基於人群和醫院的有關癲癇合併焦慮抑鬱的臨床流行病學調查。向代群等採用抑鬱自評量表對50例癲癇患者的調查資料顯示,抑鬱障礙的發生率為20%。李玉梅等對60例患者HDRS評分,符合抑鬱症診斷者15例, 佔患者總數25%。
國內學者在基於醫院的研究中,對80例長期發作不能控制的癲癇患者的調查資料顯示,有抑鬱情緒者約45%,有焦慮情緒者約25%,其中90%有焦慮情緒者同時存在抑鬱情緒。這一結果與國外文獻報道相近。調查結果均提示,癲癇患者合併焦慮抑鬱障礙的發生率相當高。
研究表明抑鬱情緒是導致癲癇患者自殺較普通人群高出3倍以上的主要原因。因此,應及時識別癲癇患者的心理障礙,對存在心理問題的患者應及早給予積極治療。
2、癲癇合併焦慮抑鬱的病因和發病機制
近年來研究證實,癲癇與焦慮抑鬱存在明顯的相關性,但目前為止,癲癇合併焦慮抑鬱的病因和發病機制尚不完全清楚。長期以來,患者和醫師均認為焦慮抑鬱可能是癲癇患者的“正常”反應,近年來這種觀念發生了轉變,認為癲癇合併焦慮抑鬱可能與多種因素有關,包括遺傳、神經性和醫源性等多種因素。
有抑鬱家族史的癲癇患者合併抑鬱的發生率更高。Kanner等研究報道,約50%癲癇合併抑鬱患者的家族中有精神疾病史,以心理障礙最為常見。上述研究均提示,癲癇合併抑鬱可能與遺傳有一定的關係。
癲癇和焦慮抑鬱可能存在共同的神經生物學發病機制。研究認為額葉和顳葉結構異常以及腦中神經遞質(γ氨基丁酸、5-羥色胺、去甲腎上腺素和多巴胺)分泌減少共同參與了癲癇和焦慮抑鬱的發生。大腦中引起癲癇發作的許多區域參與恐懼的表達,而杏仁核被認為在其中起了關鍵作用,焦慮抑鬱被認為是基於杏仁核的條件反射式情感關聯。
而這種過度反應可能與杏仁核中的抑制調控失效有關。人體的結構和功能神經影像學進一步研究證實焦慮或驚恐障礙與杏仁核異常有密切關係,50%以上MRI顯示杏仁核萎縮的癲癇患者均有害怕的表現。動物實驗研究結果顯示,γ-氨基丁酸、5-羥色胺、去甲腎上腺素和多巴胺參與了癲癇灶的點燃,並使發作加重。γ-氨基丁酸是中樞神經系統中主要的抑鬱性神經遞質,與穀氨酸神經遞質的興奮作用相平衡。
穀氨酸過度興奮出現在癲癇發作中,也被認為在病理性焦慮中起一定的作用,且可能通過上述條件反射式恐懼關聯的過度反應來體現。
另外,臨床藥理學研究發現,γ-氨基丁酸能的抗癲癇藥物同時具有抗焦慮抑鬱的作用。上述研究結果均支援癲癇和焦慮抑鬱可能存在著共同的發病機制,且兩者之間可能相互促進,其中一種病情可加重另一種病情,起到惡化作用。
醫源性因素亦可導致癲癇患者出現焦慮抑鬱障礙。藥物影響是癲癇合併抑鬱的重要的危險因素之一。抗抑鬱的藥物可降低癲癇發作閾值。因此,醫生不願意對癲癇合併抑鬱的患者選擇抗抑鬱藥物,其結果使患者的抑鬱病情加重。有些藥物包括抗癲癇藥物亦可引起抑鬱,如苯巴比妥與行為改變和抑鬱有密切關係,另一些抗癲癇藥物能夠降低機體內葉酸的水平,亦可導致抑鬱的發生。
3、癲癇合併焦慮抑鬱的影響因素
影響癲癇患者焦慮抑鬱情緒的因素很多。Hermann等將潛在的影響因素分為四類,即神經性(發病年齡、病變部位、病程、病因和發作型別),社會心理因素(對癲癇的認識、窘困、歧視和壓力等),藥物治療(單藥、多藥、血漿藥物濃度水平),社會人口學(年齡,性別和教育程度)。
發作頻率和嚴重程度對患者焦慮抑鬱情緒有明顯影響。發作頻率是心理障礙最重要的預測因子,與心理障礙之間存在明顯相關性 。Bake等 對發作控制的和發作未控制的(>1次/月)的兩組患者對比研究發現,發作未控制組的焦慮抑鬱症狀明顯高於發作控制組的。
國內文獻報道,對80例治療不規範而長期發作不能控制的癲癇患者在規範化治療3個月後,患者發作頻率得到明顯的改善,同時焦慮抑鬱情緒亦得到明顯改善。同時多因素迴歸分析提示,發作嚴重程度是癲癇患者合併焦慮抑鬱的獨立危險因素,提示控制發作是改善癲癇患者心理障礙的關鍵因素之一。
有研究表明,焦慮抑鬱可能與病灶的部位有關,病灶位於左側大腦半球者更易發生焦慮抑鬱,但亦有不同的報道,MRI結果與焦慮抑鬱關係不明顯。Mendez等對20例癲癇合併抑鬱的患者的研究表明,其中16例為複雜部分性發作,且11例腦電圖有異常放電者中10例的放電位於左側。但也有不同的報道,認為焦慮抑鬱與部位關係不明顯。總之,放電部位和腦部器質性損害部位等與焦慮抑鬱之間的關係文獻報道有差異,可能與多種因素有關,有待於進一步研究證實。
抗癲癇藥物對焦慮抑鬱情緒的影響具有雙相性。部分抗癲癇藥物可加重患者的焦慮抑鬱情緒(如苯巴比妥),同時有情緒障礙史的癲癇患者可加重部分抗癲癇藥物情緒障礙的副作用,但作用機制不清。而另一些抗癲癇藥物可改善焦慮抑鬱情緒,如丙戊酸鈉、加巴噴丁、噻加賓對心理障礙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作用。
目前,這些對焦慮抑鬱情緒有改善作用的抗癲癇藥物已廣泛地用於情緒障礙的治療,並已成為雙相情感障礙的一線治療藥物。其作用機制可能基於近來形成的有關大腦中恐懼迴路的概念。這些抗癲癇藥物能夠調節中樞神經系統中γ-氨基丁酸和穀氨酸水平,恢復兩種遞質之間的動態平衡,從而降低了神經元(尤其是杏仁核)的過度興奮。
丙戊酸鈉抗焦慮的確切作用機理不清,推測可能與提高腦內γ-氨基丁酸水平有關。加巴噴丁可促進神經膠質細胞非突觸性γ-氨基丁酸的分泌,從而降低神經元的興奮性。卡馬西平通過阻斷神經元細胞膜上的電壓門控鈉離子通道,進而阻止神經未稍的興奮性神經遞質的釋放。
託吡酯具有多種作用機理,可增強γ-氨基丁酸的活性,拮抗穀氨酸,並可阻斷電壓門控鈉離子通道,同時也是碳酸酐酶同工酶的弱抑鬱劑。噻加賓是目前上市的唯一的選擇性γ-氨基丁酸再攝取抑制劑。拉莫三嗪通過對電壓敏感的鈉離子通道的作用,以及之後對穀氨酸和天冬氨酸的抑制而發揮療效。氨已烯酸是一特異性γ-氨基丁酸轉換酸抑制劑。
研究表明,年齡和性別可能對焦慮有一定的影響,成年人起病年齡越晚,焦慮越明顯。性別對癲癇患者焦慮抑鬱情緒影響的文獻報道有差異,Souza等[4]報道性別對癲癇患者焦慮抑鬱情緒無明顯影響,而國內學者研究顯示,男性癲癇患者的焦慮情緒比女性患者的明顯,且成為影響男性焦慮情緒的獨立危險因素之一,而抑鬱情緒無明顯性別差異。
分析認為,這一差異可能與我國男性對自已在社會中地位的認識有關,男性認為自己是社會的主體,一旦患有癲癇,社會功能將受到一定的限制,故焦慮情緒大於女性。
另外,國內有學者研究結果顯示,文化程度、經濟狀況、病程、婚姻、居住地等對患者的焦慮抑鬱情緒有一定的影響,文化程度高、經濟狀況好、未婚和居住在城市者焦慮抑鬱情緒相對輕一些,且病程和居住地是影響患者焦慮抑鬱情緒的獨立危險因素,病程越長,發作程度越嚴重,患者的焦慮抑鬱情緒越明顯,居住在農村的更易產生抑鬱情緒,而發病年齡、職業對其無明顯影響。
目前國內尚未此方面的資料進行比較,與國外相關資料顯示結果有差異,分析認為由於國情和文化背景的不同,造成不同人群對癲癇病和治療的認識不同,結果致使不同人群癲癇患者的焦慮抑鬱情緒的程度不同。
4、焦慮抑鬱對癲癇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
由於癲癇病本身、長期服藥副作用和發作等多種因素的影響,致使癲癇人群生活質量明顯下降,同時焦慮抑鬱的發生率明顯增加。焦慮抑鬱情緒可直接惡化癲癇患者的生活質量,兩者互為因果,形成惡性迴圈 。Tracy等 對435例門診癲癇患者研究結果表明,焦慮抑鬱分數越低,患者的生活質量分越高,且焦慮抑鬱直接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不受其它因素的調節。
Meldolesi等 對106例難治性顳葉癲癇患者的研究結果顯示,焦慮抑鬱影響到生活質量的多個方面,焦慮抑鬱的嚴重程度與生活質量各方面的低分密切相關,成為預測癲癇患者生活質量好壞的最有力的預測因子。
5、癲癇合併焦慮抑鬱的治療
長期以來,對癲癇合併焦慮抑鬱的診斷和治療未能受到足夠的重視。焦慮抑鬱和癲癇一樣,是一種慢性過程,長期預後並不樂觀,且有復發的可能性。雖然人們認為癲癇使患者焦慮抑鬱的危險性明顯增加,但許多研究已證實,焦慮抑鬱是癲癇發作的一個危險因素,癲癇合併焦慮抑鬱的早期診斷和積極治療非常重要。
有研究表明,如果不接受治療,患者的抑鬱病程一般持續6-13個月,而得到積極治療的患者抑鬱的病程可縮短至3個月。
對癲癇合併焦慮抑鬱者首先應該向其解釋病情,取得患者的理解,能夠積極配合抗癲癇治療,必要時同時給予抗焦慮抑鬱治療。儘管目前有較多治療焦慮抑鬱的方法,但對癲癇合併焦慮抑鬱患者最關鍵的治療首先是控制癲癇發作。
否則對焦慮抑鬱的療效甚微。除了控制發作外,針對焦慮抑鬱的治療方法主要包括藥物和心理治療。對焦慮抑鬱明顯的患者可選擇抗焦慮抑鬱的藥物。選擇性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SSRI)(如帕羅西汀、舍曲林、氟西汀、氟伏草胺等)是治療焦慮抑鬱的一線用藥,也可選用其他藥物如苯二氮桌類、丁螺環酮等。
但臨床發現焦慮抑鬱患者在接受藥物治療以後,並非全部都能治癒。抑鬱症患者經抗抑鬱劑治療後的痊癒率約為60%~70%, 如果之後不再維持治療, 約半數以上患者在未來5年內復發。因此, 探索新的治療方法來提高焦慮抑鬱的治療效果成為研究者們關注的問題。目前研究認為,心理治療對焦慮抑鬱療效是肯定的,尤其是認知心理治療。
並且認為藥物和心理治療均可作為輕或中度抑鬱症的一線治療,或兩者聯合應用。Ninan等研究認為認知行為療法(CBT )治療焦慮抑鬱比藥物治療療效更佳,因為心理治療可以預防抑鬱復發。
總之,癲癇患者合併焦慮抑鬱的發生率較高,影響癲癇患者焦慮抑鬱的潛在的因素亦較多,對癲癇的及早診斷和規範化治療是控制癲癇發作、改善患者焦慮抑鬱情緒的關鍵措施,應引起臨床醫生的高度重視。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