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小兒骨科 主任醫師 王恩波

  很多家長及多數骨科醫生對兒童及青少年平足症不瞭解,不熟悉。

  首先要清楚幾個概念: 平足如果產生疼痛,運動能力下降,即稱為平足症。學齡前兒童站立負重後出現的平足,多數是生理性平足。正常足弓在6-7歲左右形成,在此之後如果仍然平足,多數不能自然恢復,部分病人會逐漸加重,形成平足症,可能需要外科干預。

  生理性平足基本需要保守治療,放入鞋內足弓墊是個很好的選擇,如果跟骨明顯外翻,最好選用AFO(帶關節的踝足支具)。7歲後如果平足,多數仍然是柔韌性平足。根據作者的經驗一般10-14歲部分病人會出現症狀,即平足症。需要外科干預。

  目前對於有症狀的柔韌平足的外科干預包括:跟骨截骨手術(跟骨延長術);距下關節制動術。兒童及青少年平足,有一個明顯的病理變化,就是負重時距骨在跟骨上過度活動或稱為半脫位。我國在2012年引入Hyprocure制動螺栓植入技術,已在北京、瀋陽(盛京醫院)開展兒童及青少年平足症的治療。切口很小(2cm),很快恢復工作與上學。受到廣大患者的歡迎。

  如果合併跟腱攣縮,副舟骨等病理改變,需要一併手術解決。跟骨延長術需要跟骨截骨,術後需要免負重2-3月。對於僵硬性平足,多數需要截骨及軟組織手術治療,且遠期療效欠佳。因此家屬和骨科醫生應該重視兒童及青少年早期柔韌性平足,給予支具或外科干預,防止不斷進展。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