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牙周科 主任醫師 林曉萍

  預防齲病減少口腔疾病對少兒的危害:

  口腔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反映生命質量,也是人類現代文明的重要標誌,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人體健康的10大標準之一。我國的齲病、牙周病患者眾多,而口腔保健的人力、物力、財力十分有限,因此,解決牙病問題的根本出路在於預防。1989年開始,由衛生部、教委等部委聯合簽署,將每年的9月20日確定為“全國愛牙日”。齲齒已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心血管病和癌症之後的三大重點防治疾病之一,通過愛牙日活動,廣泛動員社會的力量,在群眾中進行牙病防治知識的普及教育,增強口腔健康觀念和自我口腔保健的意識,建立口腔保健行為,從而提高全民族的口腔健康水平。

  根據第三次全國口腔健康流行病學調查結果,我國5歲兒童、12歲兒童、35-44歲年齡組、65-74歲年齡組的齲齒患病率分別是66.0%,28.9%,88.1%和98.4%。其中,未治療率分別高達97.1%、88.9%、80.1%和92.1%。其中,我國5歲兒童齲齒患病狀況處於世界較高水平。兒童青少年處於人體生長髮育時期,口腔疾病將對他們的健康和成長產生不良影響。因此,兒童青少年是口腔疾病防治的重點人群之一。

  齲壞是兒童與青少年牙齒疾病的主要表現,也是導致牙齒脫落的罪魁禍首。後牙咬合面凹凸不平的凹陷部位叫窩溝,是牙齒髮育過程中牙尖融合障礙形成的缺陷。每顆牙齒的窩溝形狀各異,深淺不一,是細菌生長繁殖的適宜場所。細菌在這平靜而隱蔽的環境中,利用食物中的糖類(碳水化合物)繁衍生長,並在代謝過程中產生酸性物質,腐蝕牙齒,形成齲洞,因此,深的窩溝患齲病的危險性較高。同時,窩溝底部接近釉牙本質界或者位於牙本質內,一旦患齲,破壞可向深部迅速發展,形成外觀小而實際深且大的齲洞,醫學上稱這種齲為窩溝齲。齲壞最後還可波及牙髓(牙神經),導致牙髓炎症或根尖炎症,如不及時治療將導致失牙。後牙擔負著主要的咀嚼功能,一旦喪失,咀嚼功能將大大下降,影響營養攝入和生長髮育。不少家長認為,孩子的第一副牙齒“乳牙”遲早要換掉,到12歲左右乳牙全部掉掉,更換成的恆牙才是用一生的,需要好好保護。這是一個誤區。乳牙齲壞了,不但可引發劇烈疼痛,萬一損壞到無法彌補的地步還不得不拔掉。但乳牙有兩個重要的功能,一是咀嚼食物,二是誘導恆牙正常萌出。乳牙過早缺失,不利於牙間隙的保持,可能造成咬合紊亂和牙列不齊。

  兒童牙病對口腔及全身健康的影響

  1、牙疼或失牙,造成咀嚼食物功能受影響。

  2、牙病引起疼痛,造成偏側咀嚼習慣,久之便造成面部發育不對稱。

  3、乳牙早失致使相鄰牙向缺隙處移位,造成咬合關係紊亂,形成恆牙錯牙;乳牙齲病如不及時治療,還可引起恆牙發育不良。

  4、牙列缺失導致失去咀嚼功能的正常生理刺激,兒童頜骨的正常發育受影響,可造成頜面部輕重不等的畸形。

  5、不良口腔衛生狀況和疾病可以造成口腔異味。

  6、口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一種口腔疾病治療不及時或不得當,往往可以繼發其他口腔疾病。

  7、心臟疾病

  口腔疾病的致病菌及其產生的毒素可侵入血液,加重或引起亞急性感染性心內膜炎、冠心病等心臟疾病。大量研究證實牙周炎是冠心病急性發作的一個獨立的危險因素,與急性發作或總的死亡率均有顯著相關。

  8、呼吸道疾病

  口腔疾病與因各種原因導致的吸入性肺炎相關性較強。據有關資料統計,肺炎80%的誘因是吸入口腔、咽部含有細菌的分泌物,而這些分泌物大多是來自口腔。

  9、糖尿病

  大量研究顯示出糖尿病與牙周病發病存在共同危險因素,且互為高危因素。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常常併發不同程度的口腔病變,在糖尿病人群中,牙周病的發病率高,病變損害嚴重且進展更迅速。同時,伴有重度牙周炎的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明顯差於無牙周疾病的患者。

  10、胃腸道疾病

  消化道潰瘍是由幽門螺旋桿菌引起,而口腔中存在大量的幽門螺旋桿菌,藥物很容易清除腸胃中的幽門螺桿菌,而牙菌斑中的幽門螺桿菌難以清除,成為細菌庫。

  11、影響生長髮育

  咀嚼功能降低,造成偏食和食慾不振等,導致胃腸消化吸收減弱,機體營養不良,生長髮育受到影響。

  預防齲齒應從嬰幼兒抓起

  新生兒剛剛出生時,口腔內常常會有一定的分泌物出現,這是一種正常現象,一般不用擦去。出現此情況,可以定時給嬰兒喂一些溫開水,用來清潔口腔中的分泌物,以保持口腔潔淨。注意採用正確的哺乳姿勢,不正確的哺乳姿勢易導致日後寶寶牙頜發育不良,如“地包天”。最好在哺乳後和每天晚上,由母親用手指纏上消毒紗布輕輕擦洗牙齦和顎部。

  寶寶的乳牙萌出後,媽媽就應該開始為嬰兒清潔牙齒。方法是用消毒好的紗布裹在第二手指上,蘸生理鹽水或蒸餾水擦洗牙齒的正反牙面,一天擦洗兩次,早晚各一次;幼兒1~2歲時就要慢慢學會刷牙,養成良好的口腔衛生習慣。定期進行口腔健康檢查,儘早預防齲病。每隔半年進行一次口腔健康檢查,隨時發現問題,及時處理,以利於嬰幼兒的健康成長3~4歲時可去口腔醫院將上、下乳磨牙的咬合面,用窩溝封閉劑塗,以達到防齲的目的。

  窩溝封閉就是把一種對人體無害的材料塗在牙齒的窩溝上,保護牙齒不受細菌及酸性代謝產物侵蝕,形成有效的保護屏障,預防齲病發生。窩溝封閉適用於有較深窩溝的乳、恆磨牙(俗稱板牙),對側相應的同名牙已患齲或有患齲傾向,牙齒完全萌出達咬合平面。最適宜做窩溝封閉的年齡是乳磨牙在3―4歲、第一恆磨牙(六齡牙)在6―9歲、第二恆磨牙在11―13歲。但窩溝封閉也不是一勞永逸的,仍需要認真刷牙。此外,窩溝封閉有一定的脫落率,如果封閉時孩子的口水多,就會導致不牢固、易脫落。因此,建議家長每隔半年帶孩子去醫院檢查一下牙齒,如果封閉劑脫落或折斷,應該重新做窩溝封閉。對於牙齒萌出4年以上未患齲、已做充填、自潔作用好的牙齒可不做窩溝封閉,須進行定期檢查這些牙齒。

  窩溝封閉怎麼做呢?具體的操作方法為:

  1、清洗牙齒――用軟毛牙刷去除窩溝滯留的食物殘渣及細菌。

  2、牙齒酸蝕――塗布酸蝕劑,以利於窩溝封閉劑滲入其中,達到封閉效果。

  3、吹乾,除去窩溝內滯留的水分,以免影響窩溝封閉劑的固化和與牙齒表面的黏接強度。

  4、光固化燈下照10―20秒,檢查固化、咬合。經大量臨床研究、追蹤觀察表明,窩溝封閉能阻止窩溝初期齲的進展、有效預防齲病。現在窩溝封閉已越來越普遍地被應用到臨床兒童齲病的預防工作中。

  做了窩溝封閉,並非就此隔絕“齲齒”和其他牙病。刷牙,洗牙,使用牙線這類常規潔牙方法仍要堅持。刷牙是保持口腔清潔的最基本方法,窩溝雖然上了“封閉”,讓食物殘渣不能堆積在那裡,但整個口腔還得清潔,去掉口腔中的食物殘渣,消除口腔內軟白汙物和部分牙面菌斑,尤其是牙頸部(牙齒和牙齦交界處);而牙間隙,提倡餐後使用牙線、牙縫刷,清除食物殘渣和菌斑。不然同樣有牙周病、齲壞的風險。每年洗一次牙也得堅持。窩溝封閉的目的是預防齲齒,洗牙目的是去除菌斑、牙垢和牙石,清潔口腔環境預防牙周病。只有這樣,才能有一口健康、美麗的牙齒。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