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神經外科 主任醫師 陳東

  “小中風”,在醫學上稱為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發作),常因腦內小動脈出現微小血栓或腦血管痙攣而導致區域性腦缺血和該部位大腦一過性功能障礙。“小中風”初次出現後,未經治療者有4/5在幾個月內會發生腦梗死(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缺血性腦中風),所以“小中風”是一個非常危險的訊號,是腦梗死的前兆。
  大量的臨床資料表明,80%的腦梗死患者血管狹窄或閉塞的部位在顱外的頸內動脈及椎動脈。常見的原因有頸內動脈粥樣硬化狹窄、椎動脈狹窄、扭曲,頸動脈瘤,頸動脈體瘤,多發性大動脈炎,鎖骨下盜血綜合症等。頸動脈和椎動脈的狹窄所引起的症狀主要是由於動脈粥樣硬化形成的斑塊和增生的內膜減少了血流量,同時,斑塊的碎屑容易脫落,也是引起反覆“小中風”發作的原因。
  那麼如何發現“小中風”,也就是腦梗死的前兆呢?
  如果缺血發生在頸動脈系統,則表現為突發的肢體無力或癱瘓、感覺障礙、失語、單眼短暫失明,一般沒有意識障礙;如果缺血發生在椎動脈系統,則表現為眩暈、複視、步態不穩,有時出現耳鳴、聽力障礙、吞嚥障礙等。一般症狀持續時間較短,幾分鐘到幾小時,但同樣的發作可反覆出現,甚至一天幾次。如果這種情況繼續發展就將形成腦梗死,最終致殘或致死。
  在我國每年約有50多萬人發生缺血性腦卒中即腦梗死,約有1/2-2/3的腦梗塞與頸部動脈狹窄有關。但是大多數病人並不瞭解頸動脈狹窄與腦梗死的厲害關係,甚至很多醫生也對此缺乏正確的認識。積極治療頸動脈狹窄對預防腦梗塞具有很重要的意義。

  頸內動脈內膜切除術是目前治療頸動脈粥樣硬化性狹窄的標準手術,這種手術在國外已經廣泛開展,已有50多年的歷史,早已成為防治腦梗死的首選方法。我國在20年前,北京和上海等地的大醫院開始開展這項手術,現在越來越多的醫院也開始陸續開展,已經使越來越多的病人從中受益。該手術是將狹窄部位的血栓、粥樣硬化斑塊、壞死增厚的動脈內膜一起切除,使狹窄的動脈恢復至正常的口徑。通俗點說,就是把上游河道的淤泥清理乾淨了,下游就不會供水短缺了。該手術大概歷時一小時左右,病人正常情況下在醫院只需要住院1-2周的時間,而且費用低廉。
  為了使更多的老年人免受腦梗死的威脅,健康的安度晚年,我們建議:所有年齡超過60歲的老年人,尤其是有吸菸習慣的,伴有高血壓、糖尿病或有冠心病、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等疾病的,以及有中風家族史的老年人,每年都應該進行一次頸部血管的多普勒超聲檢查,如果有條件的病人還可以做頸部血管的核磁共振檢查,發現有缺血癥狀及頸動脈狹窄超過50%的患者都應該儘早到醫院就診,手術治療。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