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門螺桿菌(簡稱Hp)是一種螺旋形、微厭氧、對生長條件要求十分苛刻的細菌。
1983年澳大利亞學者巴里?馬歇爾首次從慢性胃炎患者的胃粘膜活檢組織中分離成功。
2005年10月3日,澳大利亞消化科臨床醫生巴里?馬歇爾和病理學醫生羅賓?沃倫提出了幽門螺桿菌與胃炎和消化性潰瘍發病相關的病因學說,並進一步驗證了長期的消化性潰瘍會導致癌症,因此獲得了2005年度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
不幸的是,這段小故事被我們某些國人斷章取義,以訛傳訛,說成是一旦被幽門螺桿菌感染就會導致潰瘍病或癌症,造成很多年的談“菌”色變。幽門螺桿菌真的就那麼可怕嗎?
事實並非如此,不是所有感染了幽門螺桿菌的人都必須接受治療,換句話說,沒有必要將幽門螺桿菌“斬盡殺絕”。這是為什麼呢?
我們先來談細菌。從我們出生離開母體後,就開始了同周圍富含微生物的自然環境的密切接觸,因而人體的體表面板和與外界相通的口腔、上呼吸道、腸道、泌尿生殖道等粘膜及其腔道寄居著不同的微生物種類高達上萬種。這些微生物中的絕大部分是有益菌,是對人體有益的,正是這些有益的細菌維持著我們的健康。
這些寄生在我們身體中的細菌,正常情況下與宿主相安無事,互相適應,互相幫助,各種微生物之間也相互制約而保持一個彼此共存的狀態。任何一種自然界的生物,如果體內連一個微生物細胞都沒有是不可能的,正常菌群與宿主之間,正常菌群之間,通過營養競爭,代謝產物的相互制約等因素,維持著良好的生存平衡。
我們所說的幽門螺桿菌,正是屬於他們的種類之一。如果在一定條件下,這種平衡關係被打破,原來不致病的正常寄生細菌有可能會成為致病菌,這種在某種條件下使人致病的細菌我們稱為機會致病菌,也稱條件致病菌。
大多數情況下,幽門螺桿菌只有在人體抵抗力減弱的情況下才會出來作怪。套用一句俗語“Hp(幽門螺桿菌)像彈簧,你強它就弱,你弱他就強”。類似幽門螺桿菌這樣的機會致病菌數不勝數,通過用抗生素“殺菌”是殺不絕的。
反之,如果過度應用抗生素,倒會引起機體的耐藥性、頭暈、皮炎、藥物過敏等不良後果,嚴重的甚至會引發藥物性肝損害。過度應用抗生素致使腸道菌群失調引起抗生素相關性腹瀉也是很常見的。所以,對沒有臨床症狀的人使用抗生素殺滅幽門螺桿菌弊大於利。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