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大腸外科 副主任醫師 張銀旭

  頑固性便祕是一常見的症候群。隨著社會生活習慣和飲食結構的改變,近年來便祕的發生率逐年提高。病程早期得不到重視、診斷治療不規範是影響其遠期療效的主要原因。

  1、頑固性便祕的規範化診斷

  近年來針對結腸、直腸、盆底的解剖生理及便祕的診治研究(如結腸傳輸功能試驗、排糞造影、肛門壓力測定、盆底肌電圖、水囊逼出試驗等病因診斷方面)有了顯著進展。但在診斷便祕選擇相關。

  2、頑固性便祕的非手術規範化治疔

  頑固性便祕總體上是良性功能性疾病,如不發生併發症,便祕本身不危及生命,所以非手術治療(瀉劑、行為治療、生物反饋治療等)是頑固性便祕的首選,瀉劑是便祕病人非手術治療的重要組成部分,但不應成為單一手段。目前臨床上,濫用和不規範使用瀉劑已成為便祕病人治療中的一個“毒瘤”,是導致病人非手術治療失敗的重要原因。臨床應嚴格根據羅馬Ⅲ標準,對病人採用分級藥物治療,其中纖維素製劑為一線藥物,容積性瀉藥為二線藥物,滲透性瀉劑為三線藥物,刺激性瀉劑和腸動力藥為四線藥物。我們的前期研究發現,便祕病人常伴有腸道菌群紊亂,結腸黏膜慢性炎症在便祕的發生、發展中起到重要作用。膳食纖維聯合益生菌和谷氨醯胺在療效上互補,且相互有藥效增強作用。因此,在臨床實踐中,我們採用膳食纖維、益生菌為便祕治療的一線藥物。

  生物反饋治療是指通過病人肛門和盆底肌肉活動的體表肌電圖、肛管壓力感受器、治療師的肛門指檢來了解病人的排便行為,然後在治療師的指導下,學習如何恰當地使用腹部肌肉增加腹內壓和放鬆盆底肌肉以減少出口梗阻來完成排便過程。對盆底肌運動不協調和盆底鬆弛綜合徵導致的出口梗阻型便祕,生物反饋治療具有簡便、無創、無副反應、可反覆治療、易接受、治療費用低、可門診治療等優點。但單獨應用效果欠佳,國外報道有效率僅為30%左右。如果將生物反饋治療和藥物分級治療聯合應用有望進一步提高療效。

  由於便祕的疾病特點,如病人常伴有不同的心理障礙, 季節性發作、勞累時易加重等,保證便祕病人非手術治療的可持續性和系統性是提高非手術治療效果的重要因素。所以,醫生在制定治療方案時除考慮疾病因素外,還要重視可持續治療。有條件的醫療機構應該建立頑固性便祕的資料庫,建立隨訪制度,督促病人堅持治療方案,同時記錄療效,分析治療失敗原因,嚴格執行分級治療和個體化綜合治療原則。

  3、頑固性便祕的規範化手術治疔

  外科干預是頑固性便祕非手術治療失敗後的最後手段。手術治療前,外科醫師應該充分認識到不同便祕病人臨床症狀的多樣性,其基礎病理生理改變各有不同。便祕是一種功能性疾病,如未發生併發症並不危及病人生命。病人求助於手術治療是為了提高生活質量,對手術效果要求很高。所以,在實施可能是不可逆的外科手術治療前一定要慎重。應詳盡評估每例病人臨床症狀的嚴重程度及基礎生理異常,制定針對性的手術方案。以期達到病人術後有良好的排便和控糞功能,同時要求避免發生各種併發症。

  頑固性便祕的手術治療是臨床醫生比較棘手的問題,由於治療效果不滿意或手術併發症而發生的醫療糾紛也屢見不鮮。究其原因往往並非手術操作技術失誤,而多是術式選擇不當所致。

  1908年就有采用結腸切除或全結腸切除治療便祕的文獻報道。1984年後,結腸切除術治療便祕的適應證開始限於確診為慢傳輸型便祕的病人。該術式的應用在20世紀90年代初期達到頂峰。當前普遍認為,只有對確診為慢傳輸型便祕、嚴重影響生活質量且非手術治療無法改善症狀的病人方可採用結腸切除手術。1999年的一篇Meta分析系統地回顧了結腸切除術的療效和併發症,共32項病例對照研究(12-106例)提供了該術式的療效資料。病人總體滿意率為86%。術後最常見的併發症是小腸梗阻,平均發生率為18%,相應的再手術率為14%。術後仍主訴腹痛的病人比例高達41%。有5%的病人需要行永久性迴腸造口,主要原因是術後腸道功能不佳,尤其是腹瀉、排便失禁或便祕症狀復發等。

  出口梗阻型便祕有多種型別,其中直腸前突和直腸內套疊最為常見。各種傳統手術方式包括經陰道、會陰、肛門或聯合經腹手術,長期療效不確切,且併發症發生率和術後複發率高。因而,沒有一種術式具有顯著優勢而能夠在臨床長期廣泛應用。

  自20世紀80年代發明環狀吻合器後,利用環狀吻合器治療出口梗阻型便祕已成為臨床熱點。經肛吻合器直腸切除術(STARR)是通過切除冗餘的直腸組織以達到改善直腸功能的目的,其機制尚不明確,可能是通過提高直腸的順應性和感知能力而促進排便。該術式的優點在於創傷小、易施行和術後疼痛輕,易被病人接受,甚至某些無明確直腸解剖異常的出口梗阻型排便困難者也被施以該術式治療,應警惕濫用的趨勢。

  對於輕症或單純直腸內脫垂的出口梗阻型排便困難者,該術式的近期效果較好。但嚴重的出口梗阻型便祕的病理基礎是盆底鬆弛,直腸黏膜脫垂可能僅是多種病理解剖改變之一,特別是合併有慢傳輸型便祕者,該術式療效有限,複發率高。且較高比例的病人術後可能出現相當嚴重的併發症(如吻合口瘻、直腸狹窄等)故對該術式的病例人選標準和遠期療效評判須進一步研究明確。需要強調的是便祕病人應慎行肛門直腸手術,一旦改變了肛門直腸解剖生理、而症狀又無緩解,則很難施行補救手術。

   基於上述認識,我們對頑固性混合型便祕的外科治療進行了技術創新,即施行結腸次全切除解除慢傳輸病因,同時行升結腸、直腸(後壁)側側吻合,糾正盆底解剖和功能紊亂,從而解除了出口梗阻病因。我們將這一術式命名為金陵術(Jinling procedure)。至今已施行800餘例,經隨訪研究顯示,該術式近、遠期療效均滿意。

  腸造口術在便祕外科治療中的作用也不容忽視。便祕外科治療中腸造口術的作用為:(1)作為確定性手術方式。(2)指導進一步治療。(3)其他手術治療失敗或出現併發症的挽救措施。作為確定性治療措施,腸造口術已被用於多種以排便困難為特徵的成人和兒童病人,包括脊髓損傷、巨結腸和出口梗阻等。沒有證據支援選擇結腸或迴腸造口,迴腸造口術後併發症多,結腸造口術後效果有時不甚理想。

  腹腔鏡、機器人等微創技術在其他結直腸外科領域已得到廣泛應用,但在便祕外科治療領域的相關報道較少。目前限制腹腔鏡在便祕手術應用的主要問題是術後粘連性腸梗阻的發生率很高。腹腔鏡結腸次全切除時主要技術難題是肝曲和脾曲的遊離,便祕病人往往結腸冗長扭曲和脾曲位置抬高,增加了腹腔鏡手術的難度。腹腔鏡手術存在病例數積累的技術發展曲線,我們於2007年成立了便祕外科治療專業組,在完成100例腹腔鏡金陵術手術後,手術操作時間與開腹手術則無明顯差別。而大量生理鹽水沖洗腹腔則是預防術後粘連性腸梗阻最有效的措施。相信隨著便祕手術方式的進一步合理化以及腔鏡技術的發展,微創外科手術在便祕治療中將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