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內分泌科 主任醫師 詹曉蓉

 

有一個一直存在爭議的問題:中國人胰島功能似乎更差一些。歐美人胰島素抵抗更加明顯,那麼歐美人的胰島功能受損是不是就更輕呢?來自2006年ADA的報告表明,事實並非如此。肥胖者存在10~20年的代償階段(胰島β細胞數量不斷增加),在此階段如果代償成功,就不會發生2型糖尿病。2005年science上文章指出,2型糖尿病患者胰島β細胞的凋亡和增生、複製都比正常人更加顯著,也就是說,如果我們能抑制β細胞凋亡,就有希望利用其增生、複製活躍的特點,實現2型糖尿病的逆轉。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內分泌科詹曉蓉
所以,主要矛盾並非β細胞難以增生、複製,而在於β細胞凋亡顯著增加(20~30歲階段凋亡增加,50歲左右達到高峰),從而發生2型糖尿病。
β細胞發生凋亡的原因很多,目前沒有實現其功能逆轉的原因,是存在四大難題:(1)空腹血糖和餐後血糖進行性惡化,導致HbA1c進行性惡化;(2)β細胞凋亡增加,導致β細胞功能進行性惡化;(3)目前的治療以低血糖為代價,如果能避免低血糖,也是對β細胞功能的保護;(4)一些藥物導致患者體重增加。β細胞凋亡的機制包括:基因易感性、高糖毒性作用、高脂毒性作用、糖脂毒性協同作用、胰島素特異性炎症反應、藥物對β細胞的影響。抑制上述凋亡機制,是逆轉β細胞功能的重要途徑。
三、保護β細胞功能的主要治療措施
目前我們逆轉β細胞功能的手段有:
(1)GLP-1:GLP-1的存在是β細胞再生的重要條件。2004年人們已經發現,使用GLP-1後,β細胞再生增強而凋亡受抑制,並促進了胰管幹細胞向β細胞分化。GLP-1類似物被稱為β細胞的分化因子(使新生增加)、生長因子(使複製增強)和生存因子(使生存時間延長、凋亡減少)。
對此,我們有比較充分的動物實驗證據:宮內發育遲緩大鼠,成年後90%發生糖尿病;而如果剛出生即使用GLP-1類似物exendin-4治療6天,降糖作用維持8個月,未發生糖尿病,β細胞數量正常。研究者由此認為,上述結果是代謝記憶效應的體現。1型糖尿病方面,對NOD小鼠用抗淋巴細胞血清聯合exendin-4治療8天,75天后88%1型糖尿病被治癒。實驗證實,GLP-1類似物可抑制細胞因子、脂肪酸等引起的β細胞凋亡。
在臨床研究中,有學者採用葡萄糖鉗夾技術,對exendin-4與甘精胰島素治療2型糖尿病的療效進行比較。結果顯示二者降低HbA1c的強度幾乎一致,但甘精胰島素組患者體重顯著增加,而exendin-4組患者體重下降3.56
kg;對第一時相胰島素分泌的影響方面,exendin-4組比甘精胰島素組C肽分泌水平顯著提高。可見,這兩種藥物的主要差異在於其對胰島分泌功能、β細胞功能的保護上。
(2)DPP-4抑制劑:臨床試驗顯示,對2型糖尿病患者採用DPP-4抑制劑進行干預,可使血糖下降、第一時相胰島素分泌增加、C肽水平與第一時相胰島素分泌一致地增加、胰高糖素水平下降。
(3)TZD:對β細胞兼有直接和間接保護作用。糖尿病沙鼠的胰島素脫顆粒作用較強,而羅格列酮可以抑制其脫顆粒作用。臨床上,TRIPOD、DREAM研究分別顯示,TZD可使IGT風險下降55%、62%,其預防糖尿病的療效遠優於改變生活方式治療。停藥後本應回升至18%的年發病率,但使用曲格列酮後實際只有3%的年發病率。可見TZD具有較長時間的臨床效應。TZD對血糖控制比磺脲類更加平穩,意味著更有利於改善β細胞功能。
今年ADA年會上釋出了ACT NOW試驗的結果。該試驗共入選602例IGT或IFG患者,隨機分組使用匹格列酮或安慰劑,隨訪觀察2.6年。糖尿病年發病率:1.5% vs. 6.8%。更可喜的是,葡萄糖處理指數(DI,胰島素敏感性×胰島素分泌指數)非常明顯增高,意味著糖尿病逆轉有望實現。兩組在心衰、骨折、心血管疾病死亡等方面無顯著差異。使用匹格列酮每治療3.5例IGT或IFG患者1年,即可預防1例2型糖尿病發生,效率很高。
(4)胰島素強化治療:我國學者發表在Diabetes care上的報告顯示,72%2型糖尿病患者在胰島素強化治療後3個月實現了β細胞功能逆轉,1年時仍有47%患者保持血糖正常,2年後仍有42.3%。研究者認為,這是抑制高血糖對β細胞毒性作用的結果。
(5)減重:2003年Diabetes上一篇報告指出,減重手術可使2型糖尿病患者第一時相胰島素分泌在術後6個月時恢復正常,實現β細胞功能逆轉,不需要藥物治療。今年JAMA上發表的一項研究,入選60例極度肥胖的糖尿病患者,一組接受胃捆紮術,一組採用常規糖尿病控制治療。結果顯示,手術組患者體重顯著下降,而常規組無顯著改變;手術組73%患者糖尿病被治癒(定義為:空腹血糖<7mmol/L,HbA1c<6.2%),不再需要繼續治療;而常規組治癒患者僅佔13%。DeFranzo指出,如果採用四聯治療(生活方式干預+二甲雙胍+TZD+GLP-1類似物)――多因素干預,其療效比ADA推薦的生活方式干預+二甲雙胍很可能好得多。他認為,應該將初診2型DM患者的HbA1c控制在6%以下,以實現β細胞功能逆轉。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