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症狀
1、典型皮損為邊緣清楚的暗黃紅色斑、斑片或斑丘疹,表面被覆油膩性鱗屑或痂皮。由於病變發生的部位不同,臨床表現略有差別;
2、皮疹好發於頭皮、眉部、眼瞼、鼻及兩旁、耳後、頸、前胸及上背部肩胛間區、腋窩、腹股溝、臍窩等皮脂腺分佈較豐富部位;面部損害多見於鼻翼、鼻脣溝和眉弓,有淡紅色斑,覆以油膩性黃色鱗屑,常滿面油光。胸部、肩胛部,初為小的紅褐色毛囊丘疹伴油膩性鱗屑,以後漸成為中央具有細鱗屑,邊緣有暗紅色丘疹及較大的油膩性的環狀斑片。皺褶部多見於腋窩、乳房下、臍部和腹股溝等,為境界清楚的紅斑、屑少,溼潤,常伴為糜爛、滲出。多見於30歲至50歲,尤其是肥胖的中年人。
3、自覺症狀為不同程度的瘙癢;
4、嬰兒脂溢性皮炎常發生在生後第1個月,皮損多在頭皮、額部、眉間及雙頰部,為溢位性紅色斑片,上有黃痂。
5、成人一般脂溢性皮炎表現:油性也有是乾性或者混合性,瘙癢。脫屑等面板表面症狀表現,紅斑較明
二、中醫分型
第一種:肺經風熱型
春季氣溫不穩定,時冷時熱,風沙較大,各種致病因素蓄勢待發,而人體內部臟腑經過隆冬的沉澱,陽氣逐漸上升,從解剖角度講,肺臟貴為五臟六腑最上面,易受邪氣侵襲。
症狀:常表現為肺經風熱證,除了面部面板出現密集小丘疹或紅色斑疹斑片,被覆細碎白屑外,還常見瘙癢顯著,口乾口渴,舌質紅、苔薄黃、脈細數等症狀。
第二種:腸胃溼熱型
現如今,由於人們生活條件不斷改善,飲食結構過於油膩、辛辣、厚味,再加上不節制酒水、飲料等,長期以來就會出現腸胃功能紊亂,即腸胃運化失常,導致生溼生熱,蘊積起來。中醫認為肺與大腸相表裡,腸胃溼熱之邪必上犯肺臟,此時,若外感風邪,則發病使然。
症狀:面部面板出現油脂溢位,潮紅,被覆油膩鱗屑,瘙癢,心煩口渴,大便祕結,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
第三種:脾虛溼困型
生活節奏的加快,學習、工作壓力的加大,使人們經常感到疲乏、倦怠、乏力,久而久之,過勞及思慮過度會導致脾臟的運化功能失調,使進入人體的食物不能正常消化、吸收,產生溼邪困於腸胃間,日久生熱,再進一步演變而發病。
症狀:面部面板表現出紅斑較淡或黃,鱗屑灰白,瘙癢不甚明顯,病勢也較緩慢,大便溏洩不爽,舌質淡紅、苔白膩、脈滑。
第四種:血虛風燥型
面部脂溢性皮炎若反覆發作,會導致肌表風邪鬱久,耗傷陰血;或者長久心情鬱悶,也會導致肝火引動肝風,耗傷陰血;而血虛陰傷,肌膚失養,則易生風化燥,病勢纏綿不愈。
症狀:面部面板會出現乾燥無光澤,有糠秕狀鱗屑,常見有脫髮
三、治療
中藥治療脂溢性皮炎有一定療效,皮脂腺分泌功能亢進,皮脂排出過多,在面板上堆積,在堆積處出現慢性面板炎症,則稱為脂溢性皮炎。中藥治療脂溢性皮炎方劑:
脂溢性皮炎方劑1:苦蔘、黃柏、明礬、蛇床子各15克,硫黃5克。
制用法:水煎。外洗患處。
脂溢性皮炎方劑2:當歸、黃蠟各25克,紫草50克,麻油200克。
制用法:將當歸、紫草與麻油同熬,藥枯濾清去藥渣。將油加熱入黃蠟,化盡,待冷後外擦患處,每日1-2次。
脂溢性皮炎方劑3:苦蔘90克,野菊花15克,白鮮皮9克。制用法:水煎。取液外洗患處。
脂溢性皮炎方劑4:王不留行、香白芷各等份。制用法:研為細末。外撒患處。
脂溢性皮炎方劑5:生大黃(研末)100克,冰片20克,食醋250克。
制用法:將上藥放入密封瓶中浸泡7天,待變成深棕色後方可應用。先用75%酒精消毒患處,再塗藥液,每日3-4次。
脂溢性皮炎方劑6:野菊、生地、赤石脂各15克,牛蒡子、丹皮各10克,荊芥、防風各9克,生苡仁30克,白礬12克,甘草6克。制用法:水煎服。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