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tte Christoffersen及其同事研究發現,眼瞼周圍斑塊可能成為臨床醫生確定心肌梗死和重度粥樣硬化高危者的新線索。“眼瞼黃斑瘤可能是獨立於血脂濃度的粥樣硬化的面板標誌物,臨床實踐中應將其視為心肌梗死和缺血性心臟病的危險因素。”這項研究在《英國醫學雜誌》上線上發表(BMJ2011;343:d5497)。
這項研究的資料來源於哥本哈根市心臟研究,後者是一項針對丹麥一般人群的前瞻性心血管研究,從1976~1978年開始進行隨訪檢查。從哥本哈根中心人口註冊系統中隨機抽取19,329名白人納入研究,通過自評量表、查體和血液檢查收集資料。由經過培訓的護士或檢驗科技術員通過仔細檢查眼瞼和角膜,判斷是否存在眼瞼黃斑瘤和角膜弓。南平市第一醫院重症監護室王均t
眼瞼黃斑瘤是發生於上眼瞼或下眼瞼的界限清晰的黃色扁平斑塊,最常位於內眥周圍。眼瞼黃斑瘤提示該區域有大量的含脂質巨噬細胞。角膜弓是一個灰白-淡黃色的不透明物體,位於角膜周圍,但是與角膜區域的邊緣是分離的。角膜弓提示該區域有大量富含膽固醇酯的脂質顆粒沉積。既往研究提示,眼瞼黃斑瘤和角膜弓可能是血管中促粥樣硬化改變的標誌。
Christoffersen等人從哥本哈根市心臟研究中納入基線時資料完整的12,745名受試者,從基線一直隨訪至2009年5月。從丹麥全國患者註冊系統和死亡原因註冊系統中選取缺血性腦血管疾病(包括缺血性卒中)患者。由有經驗的神經病學家分析住院記錄。通過2001~2003年對2,773名哥本哈根市心臟研究受試者的檢查而確定踝肱指數,這些受試者也參加了基線檢查且資料完整。對新鮮的血漿樣本採用酶學方法測定總膽固醇、甘油三酯和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濃度。
結果顯示,4.4%的受試者有眼瞼黃斑瘤,男女比例相似;24.8%的受試者有角膜弓,但在女性中相對少見(20.1% vs. 30.2%)。中位隨訪22年,共有1,872名受試者發生心肌梗死,3,699人發生缺血性心臟病,1,498人發生缺血性卒中,1,815人發生缺血性腦血管疾病,8,507人死亡。
眼瞼黃斑瘤的存在可預測心肌梗死[危險比(HR),1.48]、缺血性心臟病(HR,1.39)、重度粥樣硬化(根據踝肱指數判定;HR,1.39),以及死亡(HR,1.14)。但是,在針對角膜弓進行多因素校正後(包括年齡、性別、總膽固醇、甘油三酯、體重指數、高血壓、糖尿病、吸菸量、飲酒量、體力活動、絕經狀態、激素治療、教育程度、收入和缺血性血管疾病家族史等因素),其HR值不再具有顯著性。如果同時存在眼瞼黃斑瘤和角膜弓,即使經過多因素校正,仍可預測缺血性心臟病(HR,1.56),但不能預測其他終點。
研究者總結認為,眼瞼黃斑瘤的存在對於一般人群可預測心肌梗死、缺血性心臟病、重度粥樣硬化和死亡,且獨立於血漿膽固醇和甘油三酯濃度等已知的心血管危險因素;而角膜弓則不是風險的獨立預測因素。這一發現對難以接受血脂檢查的人群尤其有意義:眼瞼黃斑瘤的存在加上年齡、性別等因素,即可幫助判斷心肌梗死和缺血性心臟病的風險,並確保高危者接受生活方式干預和藥物治療以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
布朗大學Alpert 醫學院的心血管病學專家Antonio B. Fernandez和Hartford醫院心內科主任Paul D Thompson在隨刊述評中指出,有理由懷疑眼瞼黃斑瘤和(或)角膜弓與缺血性血管疾病及死亡有關(BMJ 2011;343:d5304)。“眼瞼黃斑瘤和角膜弓均由膽固醇酯組成,與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和極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中的相似。它們與粥樣硬化有著相似的危險因素和病理生理學機制。”他們認為上述研究結果確認了“眼瞼黃斑瘤不僅與高脂血症有關,而且還是心血管事件和死亡的重要預測因素”。它對於臨床實踐的意義在於:凸顯了全面查體的重要性,並且提示眼瞼黃斑瘤有助於確定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這些人可能有膽固醇在血管和軟組織中沉積的生物學傾向,而空腹血脂檢查並不能完全反映出這種傾向。有眼瞼黃斑瘤者或許需要更積極地干預危險因素。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