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醫學部一位副教授因為在他家門口見到中國政府出資免費補葉酸的廣告,便在網上發了篇文章質疑有關部門“強補葉酸”的做法。據他說,大多數人已經從食物中得到了充足的葉酸,而高葉酸可能促進癌細胞的生長,導致腫瘤發病的增加。他因此義憤填膺地說:“難道我們的國家真的富到了可以亂花錢,讓大家得病的地步了嗎?”
實際上,中國現在還只是在推薦補葉酸,並沒有強補葉酸。美國才是強補葉酸,在這位醫學部副教授看來,這簡直是在投毒。那麼被他說得如此恐怖的葉酸究竟是什麼東西呢?真的那麼可怕嗎?
1931年,英國生理學家露西・威爾斯在印度做研究時發現當地貧窮婦女懷孕時容易得一種惡性貧血症,在酵母菌中有一種營養因子可以預防和治療這種疾病。這種因子起初被叫做“威爾斯因子”。10年後,它首次被從菠菜葉子中分離了出來,因此被定名為葉酸。
葉酸是一種B族維生素,是細胞分裂合成DNA時不可缺少的成分。如果從膳食中攝入的葉酸太少,DNA的合成就會減少,進而減少了細胞分裂。所有分裂的細胞都會因此受到影響,但是那些快速分裂的細胞受的影響更嚴重,例如紅細胞的生產減少了,就出現了貧血。
後來讓葉酸名聲大振的是一種叫神經管缺陷的出生缺陷。人類胚胎在第3周時,出現了一個叫神經板的區域,它的中間部分下陷,邊緣隆起,形成神經褶。兩側神經褶逐漸向內側合攏,到第27天左右,閉合形成神經管。神經管以後分化成腦和脊髓。
如果神經管沒有閉合,就出現了神經管缺陷。這是最嚴重也最常見的出生缺陷之一,每1000名新生兒中,就有1~2個有神經管缺陷:有的是大腦沒有發育好,這種畸形幾乎無一例存活;更多的是脊柱骨沒有發育好,脊髓突出或暴露在外面,叫脊柱裂。脊柱裂會出現癱瘓、大小便失禁、智力障礙等症狀。
神經管缺陷的發生與多種因素有關。上個世紀50年代,研究人員注意到其中一個重要因素是營養不良。在貧困人口中,神經管缺陷的發生率總是比較高。而且,在冬天和早春受孕的嬰兒患脊柱裂的比例比較高,是不是因為受孕時,母親不容易吃到新鮮蔬菜和水果呢?
到了1960年代,研究人員做動物實驗發現,缺乏葉酸能夠導致神經管缺陷。隨後開始對人進行研究。在1980年代和1990年代初做的幾項臨床試驗都表明,在孕婦懷孕前和懷孕早期補充高劑量葉酸,能夠有效地防止神經管缺陷,讓神經管缺陷的發生率降低60%~75%。孕婦攝入的葉酸量越高,出現神經管缺陷的風險就越低。
根據這些研究結果,美國公共衛生服務部在1992年建議所有的育齡婦女每天攝入400微克葉酸。葉酸廣泛地存在於各種食物中,富含葉酸的食物包括深綠色葉子蔬菜、柑橘、豆類和全谷等。不幸的是,食物中的葉酸很不穩定,在收割、儲存、加工和烹飪的過程中,一半以上的葉酸活性都會喪失掉。葉酸是水溶性維生素,水煮時更容易喪失。而且,天然葉酸不容易被人體吸收,只有大約50%能被人體吸收。
以葉酸含量最高的葉子蔬菜為例,它們的葉酸含量雖然能高達160微克/100克,但是在考慮到食物葉酸的不穩定性和可吸收性後,每天要吃1千克葉子蔬菜才能滿足孕婦對葉酸的要求,這顯然是難以做到的。因此,與北大那位副教授說的相反,大多數人難以從食物中獲得充足的葉酸。根據美國農業部的估計,多數美國育齡婦女每天從食物中攝取的葉酸只有200微克。
幸運的是,人類早在1945年就成功合成了葉酸。合成的葉酸極其穩定,可以儲存幾年都不喪失活性,而且幾乎能100%被人體吸收。服用葉酸製劑比靠膳食補充葉酸要可靠得多。雖然醫生一般都會建議孕婦服用葉酸製劑,但是神經管缺陷是在懷孕的第一個月發生的,這時候孕婦都還不知道自己已懷孕,等到發現懷孕再補充葉酸就來不及了。為了避免這種情況,懷孕前就應該補充葉酸,但是有大約一半的懷孕是計劃外的,為保險起見,所有育齡婦女都應該每天補充葉酸製劑。
但是並不是每個育齡婦女都知道葉酸的重要性,即使知道了也只有少數人能每天堅持服用葉酸製劑。在食品中新增葉酸,讓所有人“強補葉酸”才是最徹底的辦法。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在1996年作出決定,強制要求自1998年1月起糧食製品新增一定量的合成葉酸。根據新增量估計,每個美國人每天因此額外補充大約200微克的葉酸,再加上從其他食物攝入的葉酸,基本可以滿足孕婦身體對葉酸的要求。效果非常明顯,在強制新增葉酸實施一年後,美國神經管缺陷發生率降低了26%。加拿大也在1998年採取同樣措施,效果更明顯,神經管缺陷發生率降低了46%。
全民強補葉酸有可能使某些人的葉酸攝入量過高,但是說高葉酸會導致腫瘤發病率增加則是危言聳聽。目前沒有發現葉酸攝入過高有什麼副作用。但是高葉酸可能干擾對維生素B12缺乏症的診斷。大約五分之一的老年人缺乏維生素B12,最初的症狀是出現貧血。如果他們攝入的葉酸過多,就不會貧血,醫生可能因此沒有發現他們缺乏維生素B12,耽誤了治療。不過,每天攝入的葉酸要高達1毫克以上才會出現這種情況,按現在的葉酸新增量,是不太可能發生的。
公共衛生政策乃是權衡利弊的結果,為了下一代的健康,有時不得不讓其他人群作出一定的犧牲。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