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經常在門診遇到這樣的患者,手拿一張超聲報告單和一疊抗生素處方,講述漫長的治療盆腔炎的病史。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現象?是盆腔炎的發病率高了?是抗生素耐藥、無效了?還是醫生的診治出了問題。
盆腔炎症性疾病(PID)是由女性上生殖道炎症引起的一組疾病,包括子宮內膜炎、輸卵管炎、輸卵管卵巢膿腫和盆腔腹膜炎。由於PID的發生部位深藏於盆腔,病原微生物不容易採集,而且症狀體徵輕重不一,使其不易明確診斷,從而導致臨床的治療也難以規範。
通常PID的病原體主要有兩個來源:
1、內源性病原體,來自原寄居於陰道內的菌群,包括需氧菌及厭氧菌,以混合感染多見。主要的病原體有金黃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鏈球菌,大腸埃希菌,脆弱類桿菌,消化球菌,消化鏈球菌等,近80%的盆腔膿腫可以培養出厭氧菌。
2、外源性病原體,主要為性傳播疾病的病原體,如衣原體、淋病雙球菌及支原體,其他還有結核桿菌,少見的有綠膿桿菌。
那麼都在什麼情況下女性朋友會出現盆腔積液呢?
在正常的生理狀態下,腹腔內會有少量的內臟器官、血管、淋巴等滲出液,大約200ml左右,其主要功能是潤滑臟器作用。女性在排卵後,由於卵泡破裂,卵泡液流出,也變為“盆腔積液”的一部分,因為女性的盆腔位於腹腔的最深部,所以就會有液體積聚於女性盆腔。此時在做B超時就會“看”到有0~3.8cm的“盆腔積液”。一般小於3cm的盆腔積液、且無任何臨床表現則考慮為生理性積液,所以不能根據“盆腔積液”來診斷是盆腔炎,可見這樣的盆腔積液是無需治療的。可是目前一些診所或醫院等醫療機構,根據超聲的盆腔積液的回報,婦科查體子宮或附件區某一個部位按到有壓痛,然後醫生就說這個部位“增厚”,診斷為慢性盆腔炎,便給予大量的抗生素治療,醫源性增加耐藥機會。
抗生素在PID的治療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是並不意味著抗生素用的越高階、越貴越好。合理使用恰當的抗生素,是積極治療PID、減少副反應的關鍵。據藥敏試驗針對病原體進行治療,在獲得藥敏試驗結果前或無細菌培養條件,根據經驗選擇抗生素也是合理的;應用抗生素要足量、足療程、多劑聯合應用。慢性PID一般抗生素治療無效,但出現亞急性發作時,則應給予抗生素治療。因細菌常對一般抗生素產生耐藥,應選用新型廣譜抗生素。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