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燒、感冒後,家長和醫生往往希望和推薦進行血常規。其中白細胞高,同時淋巴細胞高,並不能說明是細菌感染;只有同時中粒細胞高,才可能考慮細菌感染。應根據病史和查體確定感染部位,選擇適宜治療。極少出現細菌和病毒同時感染的情況,當然抗生素+抗病毒藥同時使用應該不常用。(專業術語:C反應蛋白(CRP)與白細胞總數、紅細胞沉降率和多形核(中性)白細胞數量等具有相關性,尤其與白細胞總數存在正相關。可幫助辨別感染型別,可用於細菌和病毒感染的鑑別診斷:細菌感染時,CRP水平升高;而病毒感染時,CRP不升高或輕度升高。醫生可根據CRP結果針對性地選擇藥物。)
發燒是炎症的結果,可以到醫院檢查炎症的原因。炎症包括病毒、細菌、支原體、過敏等多種因素。千萬不要認為,咽紅、流涕、咳嗽就一定是細菌感染。如果血常規檢查白細胞至少超過15×10*9/L和CRP(C反應蛋白)超過30,才可能是細菌感染。千萬不要把細菌感染擴大化,造成抗生素的濫用。
孩子發熱,檢查示咽部充血,血液中白細胞計數不高,應支援病毒感染所致的上呼吸道炎症。此時,抗生素無能為力,因抗生素只針對嚴重細菌感染。對於病毒感染,目前全世界範圍內都沒有良藥進行治療。我本人不建議對病毒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的孩子,使用抗病毒藥物治療,包括氣霧治療。
如果發燒是因為病毒感染所致,是沒有必要使用抗生素的,更不需要靜脈輸注抗生素。大家不要認為靜脈輸液時退熱的有效方法。病毒感染期間使用抗生素,才會造成腸道菌群紊亂,引起菌群失調,倒容易出現繼發細菌感染的可能、對於咳嗽、流涕等呼吸道症狀,可用口服藥物,或採用霧化治療。
擔心病毒性感染後是否會合並細菌感染,因此是否應該考慮早些使用抗生素預防之?具有正常抵抗力的嬰幼兒患病毒性呼吸道感染後,極少會併發細菌感染。有些之所以後期合併細菌感染,是因患病期間密切接觸了細菌感染的病人。比如感冒期間頻繁去看病、輸液等。大可不必用抗生素預防細菌感染!
一般病毒感染引起的發熱會反覆3-5天;細菌感染引起的發熱需要控制感染後體溫才可恢復正常。
2、咳嗽:
引起發燒的原因中,感染是常見的原因,但並不意味細菌是主因。也就是說,抗生素不是治療發熱的主要藥物,除非證實引起發熱的原因為細菌感染。咳嗽也是如此,只有細菌引起的咳嗽,才需用抗生素。不要將抗生素認成治療發熱、咳嗽的良藥。常見的發熱和咳嗽,絕大多數都是病毒感染所致。
呼吸道感染(不論是病毒,還是細菌,或是支原體等)初期都會導致呼吸道黏膜水腫,隨著感染得到控制,水腫部位開始好轉,轉為分泌物。呼吸道分泌物會刺激呼吸道引發咳嗽。所以,呼吸道感染後期出現咳嗽是必然發展的過程。口服或霧化化痰藥即可解決,但需要幾天時間。此間抗生素無效。
病毒是引起上呼吸道感染的主要因素。遇到孩子出現咳嗽時,不要認為及早、靜脈途徑使用抗生素,就能很快控制咳嗽。若分泌物不能很快排淨,非常容易出現繼發呼吸道細菌感染。對病毒引起的呼吸道感染,霧化吸入鹽水或“化痰”藥物,可以稀釋痰液,利於清理呼吸道,促進疾病快速恢復。
3、腹瀉:
腹瀉時,應結合發病過程和便常規+潛血進行診斷。若大便中有膿血,便常規示每高倍視野超過15-20個白細胞和/或紅細胞,應考慮細菌感染,同時應做大便培養;若稀水樣便,便常規未見或偶見紅/白細胞,結合病史可考慮病毒感染或併發乳糖不耐受;若大便帶血,可考慮食物過敏或外科問題。
腹瀉時,家長儘可能採取大便標本,在兩小時內送到醫院檢測。若大便標本顯示白細胞或膿細胞超過10/高倍視野,才可懷疑細菌感染。若僅是少許白細胞,只說明腸道有輕度損傷。對於輪狀病毒,可通過大便檢測輪狀病毒抗原,也比較容易診斷。如果任何陽性結果都沒有,應該考慮消化不良。
腹瀉是因為腸道受到刺激引起,兒童期多與感染有關。現在輪狀病毒等病毒感染超過細菌感染。不論是輪狀病毒等病毒,還是細菌感染,出現腹瀉時已發生。如果儘快使用止瀉藥物,就會迫使病毒、細菌留於體內,造成大量毒素吸收,致全身中毒症狀加重。應儘快用益生菌干預使病菌和毒素排空。
細菌、病毒等感染因素引起的腹瀉,往往發熱在先,且先期多有嘔吐的表現。發熱、嘔吐後,第一次排便未必是腹瀉,但緊接著就會出現腹瀉。細菌感染導致的腹瀉,大便中往往可見粘液、甚至膿血樣物質,每次排便量有限;病毒感染導致的腹瀉往往為稀水樣大便,每次排便量很多,易出現脫水。
腹瀉時家長最需要做的幾件事:1、儘快(2小時內)將取出的大便標本送往醫院進行檢查。檢查專案除了大便常規,還要有輪狀病毒抗原,也許還應做大便細菌培養。2、體溫超過38.5度,服用退熱藥物。3、預防脫水。少量多次飲淡糖鹽水,若4小時內沒有排尿,應該到醫院輸液。
在嬰幼兒腹瀉中,細菌性腸炎佔據少數,所以抗生素使用機會應很少,千萬不要濫用抗生素!!!常見的是病毒感染,比如輪狀病毒性胃腸炎。對於病毒引起的腸炎,大便常規也可發現幾個白細胞或紅細胞/高倍視野,但沒有特效藥物。真正的治療包括:預防和治療脫水;益生菌抑制和消滅病毒等。
4、手足口:
手足口病是典型的因腸道病毒引起的病毒感染,因主要侵犯手、腳、咽部、肛周等部位而形象地得名。先期高熱,繼之出現這些部位的皮疹。沒有明確合併細菌感染之前沒必要使用抗生素。即使早期使用抗生素也沒有預防細菌感染的效果。初期發熱期間多飲水,適當使用退熱藥。口腔潰瘍期間,儘可能給孩子多因偏涼的水或稀飯,儘可能保證入量,度過艱難的幾天。若口服入量很難保證,可考慮靜脈補液。
如果檢查孩子的咽部,發現咽部充血水腫的基礎上,存在很多鮮紅的小泡,應該是皰疹性咽峽炎。皰疹性咽峽炎可單獨存在,也可是手足口病的一部分,為同類病毒感染所致。此種情況看來嚴重,仍不是使用抗生素的指徵。鼓勵孩子少量多次飲水,達到沖刷咽部效果,以避免細菌繼發感染。
手足口病或皰疹性咽頰炎都是病毒感染,不應使用抗生素。由於兩病都會造成咽部出現皰疹、破潰、部分出現“繼發感染”。如果真出現繼發咽部細菌感染,多半隻能新增抗生素了。鼓勵孩子不斷喝水,沖洗咽部,是最為有效的預防咽部繼發感染的方法。抗生素只治療細菌感染,不能預防。
5、疫苗:
疫苗本身是病毒、細菌的滅活體或部分成分,進入人體後必然會刺激免疫系統,出現的反應類似病毒或細菌感染,但比生病要弱。血液檢查反映出類似感染的變化純屬正常。因此,疫苗接種後不要依據血液檢查進行治療。再有,明知接種過疫苗,還推薦抗生素和抗病毒藥物,非常不妥(遇到高熱,可以服用退熱藥物,千萬不要使用抗生素和抗病毒藥物)。
6、喘息性支氣管炎:
喘息性支氣管炎多由病毒或過敏所致,很少是細菌感染,表現為急性咳喘和/或發熱。除了根據體溫酌情使用退熱劑外,主要治療是解除造成咳喘的支氣管痙攣和協助排痰的祛痰治療,多選用霧化吸入的氣道治療方式。抗生素只針對嚴重細菌感染,抗病毒藥一般也不用於喘息性支氣管炎的治療。
7、抗生素如何正確服用:對於細菌感染,如果使用了抗生素,就應足量足時間使用。抗生素療程一般應該在5-10天。阿奇黴素建議使用三天,是因為此藥代謝週期長,連服三天可起到6天的作用。
8、不論是手足口病,還是皰疹性咽頰炎,或者是其它病毒、細菌感染,只要體溫恢復正常,就意味病情急期已度過,開始進入恢復期。恢復期可能還會出現一些後續症狀,比如:咳嗽(呼吸道感染後)、皮疹(幼兒急疹)等。後續還會存在一定天數。此間可以使用一些對症的藥物。
9、感染的嚴重程度不是以病毒或細菌感染作為標準,應該以感染程度作為指標。血常規、C-反應蛋白等化驗可反映感染程度。其實,孩子的難受程度是反映感染嚴重程度的最好指標。如孩子精神狀況好,即使高熱也不用高於著急;如孩子精神狀況差,即使不發燒也應看醫生。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