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國內外對巴瑞特食管無統一的治療方法,其癌變率為5%,作為一種食管癌的前期病變,讓患者頗為擔心。但該病通過個性化治療是可以逆轉的,現將病例治癒報告作以介紹。
患者,女,54歲。因燒心、返酸、梗咽感、呃逆、腹脹、食慾差就診。2009-12-9在當地醫院胃鏡示:食管下端齒狀線上方黏膜見一桔紅色島狀糜爛。賁門閉合良好。胃底、胃角形態正常。胃竇黏膜光滑,蠕動正常,幽門圓形,開閉自如。十二指腸球部粘膜光滑,未見糜爛、潰瘍。診斷:Barrett食管。食管粘膜活檢1塊,病理診斷:慢性炎症食道粘膜組織。 武漢協和醫院消化內科任巨集宇
服藥3月後,2010-1-15胃鏡複查:食道粘膜光滑,血管紋理清晰,齒狀線上方見一片桔紅色島狀粘膜;賁門閉合良好,胃底、胃體、胃角、胃竇粘膜光滑,蠕動正常。幽門形圓,開閉自如。十二指腸球部粘膜光滑,未見潰瘍、糜爛。食管粘膜活檢病理診斷:符合Barrett食管。診斷:考慮Barrett食管。病變仍然存在,可見該病並不是那麼容易治好!於是,繼續服藥。
2010-3-19第三次胃鏡,內鏡所見:食管下端粘膜齒狀線上方見兩個桔紅色島狀粘膜。胃其餘部分未見異常。內鏡下診斷為:Barrett食管。針對該疾病的頑固性,醫生決定對病變部位進行內鏡下放大染色,對染色顯示有可疑上皮化生的部位,進行準確活檢,經過放大染色的定位,活檢病理診斷見:腸化上皮。因此,該病人被確定進行Barrett食管的氬氣電灼治療,手術完成後,繼續配合藥物治療。
2010-5-10胃鏡結果:證實巴瑞特食管痊癒。多數患者的該病是可通過藥物治癒,部分出現腸或胃上皮化生的病人,藥物治療效果不佳,需採取內鏡下微創手術治療,以電灼或切除病變粘膜,才能達到儘快徹底治好該病。即便病好後,仍然需控制飲食,少吃辛辣、茶和咖啡,少吃甜食,減少復發。並且,作到定期複查胃鏡,如起初3-6個月一次,在無異常時,轉為1-2年一次胃鏡檢查,以防病情演變。
1.普通胃鏡示食管島狀糜爛 2.胃鏡染色更清晰顯示病變 3.放大病變見腺管開口紊亂
什麼是Barrett食管?
是指食管下段的復層鱗狀上皮被單層柱狀上皮所取代的一種病理現象。1950年由Norman Barrett首先描述,以其名字命名。發生Barrett食管者本身並無症狀,但特殊性在於食管上皮化生,使患者的惡變率增加,食管腺癌發生率為5~20%,是一般人群的30~125倍。
確診Barrett食管需活檢:
該病的確診特徵是根據患者食管組織的病理改變。對於懷疑該病的患者,僅憑普通內鏡的結果尚不能進行最終診斷,需對病變部位做活檢,也就是在病變部位鉗夾一塊粘膜組織,置顯微鏡下觀察,發現有單層柱狀上皮,才能確診(圖示)。若在內鏡下進行放大染色,可通過染色顯示有可疑上皮化生的部位,放大病變部位的粘膜是否有柱狀上皮的腺管開口,以便進行準確活檢,會有助於診斷。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