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病相憐,惺惺相惜。病友間的交流,源自其親身體會,更能喚起大家同感,且具有更好的可行性。如今好多糖尿病患者自發成立“糖友俱樂部”,定期交流,分享彼此心得體會,共同受益。但亦有一些患者朋友因盲目追隨其他病友,採取了不恰當的治療方案,耽誤病情,甚至造成終身遺憾。因此,筆者認為糖尿病需多方面控制和治療,應採取因人而異的個體化治療方案,切不可盲從他人。武漢協和醫院內分泌科陳璐璐
糖尿病健康教育、飲食控制、合理運動、藥物治療以及血糖監測,是駕馭糖尿病的五駕馬車,缺一不可。筆者就這五方面談一談糖尿病友之間該如何分享和交流彼此的經驗。
首先,藥物治療是根本。有糖尿病“三多一少”症狀或發現血糖升高的朋友,應到正規醫院找專科醫生進一步診斷,確定病情嚴重程度,明確糖尿病分型,從而制定出最佳治療方案。並定期到醫院複查血糖,由醫生指導和調整治療方案。筆者曾遇到過這樣一位病人,一位70多歲的老年女性,自確診糖尿病幾年來,一直胰島素治療,血糖控制尚可。偶然機會聽幾位糖尿病友說在服用某某中藥,效果很好。於是自行停用胰島素,改服中藥。突然一天昏迷不省人事,送往醫院時測血糖,超出電子血糖儀的測量範圍,靜脈血顯示血糖高達38.67mmol/L,診斷為高滲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雖經全力搶救保住了性命,卻意識淡漠,反應遲鈍,生活不能自理。糖尿病根據分型不同治療方案不同;同是2型糖尿病,病情的輕重不同,各人的體質不同,治療方案亦不同。所以在藥物治療方案上應嚴格由醫生把關。
如果說“藥物治療”這一駕馬車須因人而異,具有專一性,萬不可一味盲從,那麼剩餘四駕馬車的經驗交流和分享就顯得尤為重要,應大力提倡。健康教育是先導,也是被公認的治療成敗的關鍵。孫子兵法雲“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對於一種疾病,只有明白了其發病機制,才能戰勝它。現在許多醫院都開展了糖尿病健康教育講座。畢竟懂得主動獲取糖尿病知識的患者只是小部分人群,病友間茶餘飯後的交流就成為了解糖尿病常識的重要途徑。一位病友糖尿病知識的淵博,可能會使其身邊的一群糖友成為最大的受益者。飲食控制是基礎,飲食要有規律,要用毅力科學節制。那些血糖一向控制較好的朋友,在飲食方面往往有一套自己的經驗。一位農村的糖尿病朋友,聽本地老中醫講南瓜,苦瓜等均有降低血糖作用。經親自實踐,果然如此。她把這一發現告訴身邊的糖友,大家紛紛效仿,血糖較之以前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運動治療是保障,運動可促進葡萄糖透入肌肉細胞,促使肌肉對糖的利用,從而降低血糖、減少尿糖,減少口服藥或胰島素的需要量。如何運動既不勞累或發生低血糖亦能起到降糖作用,相信病友的體會更為深刻,切身體驗更有可行性。一位患糖尿病近二十年的朋友,幾乎沒有一點併發症,不能不令人驚歎。問及原因,得益於其十幾年如一日的體育鍛煉。每天晚餐後在公園跳兩個小時的老年舞蹈,退休後更是堅持每天上午在公園裡溜溜彎,打打太極。適宜的運動和持久的堅持創造了這個奇蹟。血糖監測是關鍵,但這一環節常常被病友忽視。醫生囑咐定期複診,檢查血糖、糖化血紅蛋白及併發症,患者朋友認為自身尚無症狀,對於醫生的囑咐依從性很差,等出現症狀時病情往往已發展為不可逆階段。而病友的現身說法及慘痛教訓遠比醫生的叮囑來得更有效。
另外,初次診斷糖尿病的朋友往往心理負擔很重,感覺被剝奪了生活的權利與自由,對生活失去信心,對人生看不到希望。情緒低落,整日沉浸在悲傷的情緒中,對治療採取消極的態度。也有的患者朋友對疾病持有否認和懷疑的態度,拒絕治療,一切都滿不在乎。此刻相對於醫生的心理疏導和健康教育,病友間的安慰和經驗交流顯得更為直接有效。一些老糖友的成功典範可讓新糖友重燃生活的希望。筆者曾讀到過這樣一則事例,法國31歲的戴爾芬已患1型糖尿病15年,由於1型糖尿病患者自身無法產生胰島素,必須用藥物維持生命,在過去的15年裡,她經歷過20440次注射,30660次血糖監測,然而她並不絕望,她曾參加過潛水、半程馬拉松、公路自行車賽等體育專案,並於2009年初和丈夫一起開始了為期一年的環球旅行。戴爾芬說:“我們和正常人一樣有自己的生活和夢想,儘管要承受疾病的痛苦,但不能放棄對生活的熱愛,我把糖尿病視為一位旅行伴侶,和它一起面對挑戰。” 相信這些成功的典範,會使患者朋友擺脫恐懼,走出心理陰影,積極配合治療,像正常人一樣生活。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糖尿病友積累的寶貴經驗、個人體會以及治療過程中出現的教訓,拿出來共同分享,相互借鑑,引以為戒,從而使患者朋友不再畏懼疾病,積極配合治療,提高生活質量,我們應大力提倡。但病情的診斷,具體的治療方案及用藥劑量等應嚴格遵醫囑,科學用藥,萬不可肆意模仿他人,造成不可挽回的後果。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