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常用的評價方法
生長髮育評價在兒少衛生工作中應用廣泛,主要用於:①評價個體、群體兒童少年現時的生長髮育水平,處於什麼等級。②篩查、診斷生長髮育障礙、評價營養和生活環境因素對生長髮育的影響,提供保健諮詢建議。③列入社群健康水平的指標體系,通過觀察指標變化,評價各項學校衛生措施的實效,作為實施學校衛生監督的依據。根據這些需要,生長髮育評價的基本內容包括生長髮育水乎、生長髮育速度、各指標相關關係等三個方面。武漢協和醫院內分泌科高峰
選擇合理的評價方法,是進行正確評價的關鍵。迄今沒有一種方法能完全滿足對個體、群體兒童的發育進行全面評價的要求。因此,應根據評價目的選擇適當的方法,力求簡單易行,直觀而不需要附加計算;可結合體格檢查、生活環境條件、健康和疾病狀況進行綜合分析,以得出較全面、準確的評價結果。
(二)指數法
指數法利用數學公式,根據身體各部分的比例關係,將兩項或多項指標相關聯,轉化成指數進行評價。本方法計算方便,便於普及,所得結果直觀,應用廣泛。常用指數有:
(1)身高體重指數,表示單位身高的體重,體現人體充實度,也反映營養狀況。
(2)身高胸圍指數,反映胸廓發育狀況,藉以反映體型。
(3)身高坐高指數,通過坐高和身高比值,反映人體軀於和下肢的比例關係,反映體型特點。可根據該指數大小,將個體的體型分為長軀型、中軀型和短軀型。
(4)BMI指數(body mass index,BMI,體重kg/身高m2),又稱體重指數。近年來受國內外學者高度重視,認為它不僅能較敏感地反映身體的充實度和體型胖瘦,且受身高的影響較小,與皮脂厚度、上臂圍等反映體脂累積程度指標的相關性也高。我國已建立的"學齡兒童青少年BMI超重、肥胖性別一年齡別篩查標準",是BMI在兒童生長髮育領域的具體應用。l8歲時該指數≥24和≥28,可分別篩查為超重和肥胖。
(5)握力指數和背肌力指數:均利用肌力與體重的密切關係,藉助單位體重的握力和背肌力校正體重的影響,分別顯示上臂和腰背部的肌肉力量,比原指標更具可比性。
(6)肺活量指數:分別利用肺活量和體重、身高的密切關係,利用單位體重或身高校正肺活量,以更確切反映機體肺通氣能力的大小。
由於身體指數存在顯著的種族、域鄉、性別、年齡和身高等差異,應結合專業知識應用,注意克服指數的機械性弱點。制定和應用評價標準時應注意以下問題:①不能忽視身高因素。同性別、年齡而身高不同的兒童,身材高大而粗壯者和身材矮小而瘦弱者可同樣被評價為"體型勻稱".克服方法是利用年齡別身高標準,先篩出那些生長髮育遲滯者。②充分注意指數(尤其源自體格指標者)鮮明的種族、地區差異。③大多數指數呈非正態分佈。因此,最好依據百分位數法先將指數分若干等級,確定其等級含義。
(三)等級評價法
等級評價法是離差法(用於評價個體、群體兒童少年生長髮育現狀的常用方法)中最常用的一種。它利用標準差與均值的位置遠近,劃分等級。評價時將個體該發育指標的實測值與同年齡、同性別相應指標的發育標準比較,以確定發育等級。國內最常用五等級評價標準見表9-1.
一般生長髮育評價中,身高和體重是最常用的指標。個體的身高、體重值在判定標準均值±2個標準差範圍內(約佔兒童總數的95%)均可視為正常。但在均值±2個標準差外的兒童少年,不能據此定為異常;需定期連續觀察,結合其他檢查,慎重做出結論。個體的體重有升有降,易受內外環境影響。若兒童體重連續數月下降,則應先排除疾病再評價營養狀況。
等級評價法亦可用於集體兒童的發育評價,稱"等級百分數法".評價時先將兩個班或兩所學校所有學生的測量資料,分別按不同發育指標,採用統一標準,對照相應的等級評價標準,確定各個體的等級。然後,分別統計每項指標中各發育等級的人數佔各班、各校整體的百分數(%)。由此,可通過分析兩班間、兩校間在該指標上發育"好"或"差"的等級百分數的高低,比較其發育狀況。
等級評價法的優點是方法簡單,易掌握,可較準確、直觀地瞭解個體兒童的發育水平高低。評價集體兒童時,所得結論不受兩群體內部成員性別、年齡等差異限制。這是因為儘管兩群體的成員組成不同,但評價時各個體都是按該指標各自的年齡、性別評價標準進行的;換言之,群體的等級百分數建立在個體等級評價的基礎之上。等級評價法的不足之處是隻能對單項指標進行評價,無法準確判斷髮育勻稱度,而且其變化趨勢在動態觀察中不夠直觀。
(四)曲線圖法
曲線圖法是離差法中另一常用評價方法。製作曲線圖時,將某地不同性別一年齡組某項發育指標的均值、均值±1、±2個標準差分別點在座標圖上(縱座標為指標值,橫座標為年齡,男女各一),然後將各年齡齡組位於同一等級上的各點連成曲線,即製成該指標的發育標準曲線圖。若連續幾年測量某兒童的身高或體重,將各點連成曲線,則既能觀察出該兒童的生長髮育現狀,又能分析其發育速度和趨勢。以身高為例,若個體的測量值在均值±1個標準差內可評價為發育中等;均值+1~+2個標準差間者可評價為發育中上等;在均值-1~-2個標準差間者可評為發育中下等;在均值+2個標準差以上者可評為上等;而均值-2個標準差以下者可評價為下等。如上述,在均值±2個標準差外的兒童,不能一概評價為不正常,應連續觀察其發育動態,判斷其發育曲線是趨向好轉還是趨向惡化,再做出正確判斷。
用曲線圖來評價集體兒童少年的發育現狀也簡便易行。可在同一座標紙上將該群體各年齡組的某指標均值和該地區同年齡-.陛別發育的"標準"均值都繪成曲線;比較兩曲線相差的高低和距離遠近。同理,也可比較某地不同年代某指標的均值曲線。
曲線圖法使用廣泛,有以下優點:①方法簡單、結果直觀、使用方便。②能描述兒童的發育水平等級。③能追蹤觀察兒童某指標的發育趨勢和速度。④能比較個體和群體兒童的發育水平。不足之處是不同性別的每一指標都要做一張圖,也不能同時評價幾項指標,分析比較發育的勻稱度。
(五)百分位數法
百分位數法有多種表示方法,其中以百分位數曲線圖法(percentile curve)使用最廣泛。製作原理、過程與離差法相似,但基準值(P50)和離散度(P3、P25、P75和P97等)均以百分位數表示。優點是無論指標是否呈正態分佈,都能準確顯示其分散程度。
目前,利用百分位數法和曲線圖法結合製成的身高、體重、BMI等指標的百分位數曲線圖,已成為目前WHO和許多國家用以評價兒童少年生長髮育現狀和發展趨勢的主要標準。評價時只需找到個體身高或體重在圖上的位置,即可評價發育現狀。根據所處範圍描述結果,如位於<P3、P3~P25、P25~P75、P75~P97或>P97範圍內,分別相當於"下"、"中下"、"中"、"中上"和"上"等。本方法形象直觀,反映發育水平準確,便於動態觀察。
評價群體兒童時,可單用各指標P50,配合P10、P25、P75、P90等少量曲線,反映同時期不同地區、群體的發育水平差異,或比較同群體不同年代的變化趨勢。發育水平處於P3和P97以外者應重點追蹤,比較他們在圖上的變化,配合臨床檢查,排除侏儒症、生長髮育遲滯、營養不良或巨人症、肥胖和其他疾患。
本方法的缺點與離差法曲線圖相同;制定標準時對樣本量的要求較高。若各性別一年齡組人數不足150人(青春期不足200人),製成的標準曲線兩端(P3、P97)值擺動較大,直接影響標準的應用價值。
(六)標準差分法
標準差分法是一種特殊形式的標準差法,簡稱“Z”分。1個“2分”值相當於1個標準差值。
(七)相關回歸法
相關回歸評價法利用身高和體重、胸圍等指標間的密切關係,以其中某項指標為因變數,求得方程並編製成迴歸評價表,進行發育評價。根據迴歸方程中變數的多少可以有一元迴歸、二元迴歸等。優點是能綜合應用多個指標的結合,準確反映發育水平和身體勻稱度,直觀性強。但標準圖製作繁瑣限制了其應用。
(八)生長速度評價法
生長速度是評價生長髮育和健康狀況的重要指徵,常用指標有身高、體重和頭圍(尤其3歲以下)等,身高最常用。遺傳、環境因素綜合作用於機體所產生的變化,可通過生長速度的加快或減慢反映。即使是同時出生的同性別個體,其生長速度變異也很大,尤其在青春期生長突增階段。因此,評價生長髮育速度,可敏感地反映生長的動態變化。有些兒童因疾病等原因,生長出現障礙,但根據上述評價方法,其生長水平可能仍處於正常範圍;此時,只能依據其生長速度的減慢或停滯,才能及早篩查出生長髮育異常。
評價個體的生長速度,所用標準需根據追蹤資料獲得,包含同性別一年齡組的早熟、平均、晚熟等不同型別的增長期望值及其範圍,從而能準確、全面地評價生長速度及其變異。長期追蹤調查應以有代表性的同一批兒童為物件,每年至少兩次定期測量身高。不同季節生長速度不同,故任何年齡的生長速度正常值,都應以一整年的速度及其變異程度表示。
評價群體的生長速度,主要利用前述的半追蹤性調查,甚至橫斷面調查資料,來制定發育速度的參考標準;後者是以年增加值、年增長率為指標所獲得的生長速度的近似值。計算方法如下:
(1)年增加值(annual increment):以身高為例,通過對個體身高的連續測量,把前後兩個不同時期測量的身高值相減。除以時間(年為單位)而得。
(2)年增加率(annual incremental rate):仍以身高為例。因不同年齡個體的基礎身高不同,故身高增加值必然受身高基數的牽制。身高基數不同的兒童,儘管增長值相同,含義卻不一樣;基數越小,生長速度越快。因此,需將年增加值除以身高基數,使絕對數變為相對數,才能得出年增加率(Vt,%)來進行比較。
(九)發育年齡評價法
發育年齡又稱生物年齡或生理年齡,是指用身體的某些形態、功能、第二性徵指標的發育平均水平及其正常變異,製成標準年齡,評價個體的發育狀況。發育年齡有形態年齡、性徵年齡、齒齡、骨齡(skeletal age)等四類。其中最實用、結果最精確的是骨齡。
骨齡,是根據兒童少年的骨骼發育(鈣化)程度同骨發育標準進行比較求得的發育年齡。骨齡是反映個體發育水平和成熟程度較精確的指標,能較客觀、精確地反映從出生到成熟過程中各階段的發育水平,在各種發育年齡中應用最廣泛。骨齡在探討生長髮育規律、判斷生長髮育障礙性疾病、運動員選材、預測女孩月經初潮、預測兒童少年的成年身高等方面都發揮著重要作用。
判斷骨齡主要利用X線攝片。通過觀察兒童少年手腕部各骨化中心的出現、骨塊的大小、外形變化、關節面出現及幹骺癒合程度等,並和作為正常值的"骨齡標準"比較,即可判斷個體的骨齡。
理論上,人體各部分骨骼均可用於判定骨骼的成熟程度,但以手腕部最為理想。主要優點是:①手、腕骨數目、種類和形狀多樣。包括長骨、短骨、不規則骨和種籽骨,對全身骨骼有很好的代表性。②手、腕骨各繼發性骨化中心的出現及掌指骨、尺橈骨的幹骺癒合有明顯的時間順序,不同發育階段問界限明確,易發現差別。③拍片方便,投照條件易控制,受檢者接受的X線劑量小,對保護兒童少年健康有利。
(十)營養狀況評價法
營養狀況評價,指對兒童少年個體或群體的營養狀況所獲資料進行綜合分析;在此基礎上做出的評價,是少兒衛生工作的重要內容。觀察指標主要有身高、體重、皮脂厚度等。制定營養評價標準,一般應以那些生活環境適宜,膳食攝入合理,生長髮育良好,可獲得良好保健服務的兒童少年為參照人群(reference population)。由這類樣本制訂的標準高於一般兒童的發育水平,屬"理想標準",其積極意義是可加速對兒童少年生活狀況和保健服務的改善。
過去曾用"年齡別體重"(weight for age)。它是一種以時間年齡來比較體重大小的方法。但大量實踐證明,該方法主要適用於新生兒和嬰幼兒,因為此時的身長測量誤差相對大,而體重無論在測量誤差或反映現時營養狀況方面,都是良好的指標。3歲後,兒童的年齡別體重受身高的影響越來越大;同年齡身高較高者體重也重,身高較低者體重也輕;如不聯絡身高,就不能有效反映現時營養狀況。單憑年齡別體重,也不能準確反映那些主要表現為身高生長遲滯的長期性營養不良現象。因此,目前該方法在兒少衛生領域已很少使用。
目前常用於評價兒童少年營養狀況評價的方法有:
(1)身高別體重(weight for height):國內也稱"身高標準體重".是WHO積極推薦的指標,著重反映兒童的現時營養狀況。它在同等身高條件下比較體重大小,可有效消除青春期前因性別、發育水平、遺傳、種族差別等原因導致的身材發育差異的影響。使用簡便,所評價的營養水平較準確、靈敏和客觀。WHO推薦用於小兒的參考值可男女共用;但對3歲以上者應使用分性別標準。
我國有些地區仍在使用的"l985年身高標準體重"已明顯落後於我國兒童少年目前的生長髮育水平;繼續使用將導致大量的錯篩和漏篩現象,應及時用"2000年中國學生身高別體重"標準(修訂版)替換。目前在各發達國家,針對學齡兒童少年群體的超重、肥胖篩查,身高別體重已逐步被BMI標準取代。
(2)年齡別身高(height for age):是一種以時間年齡來比較身高大小的方法,通常青春期前兒童可採用"WHO年齡別身高"標準。因種族遺傳差異,進入青春期後仍使用該標準易導致誤差,應使用正在制定中的"中國學齡兒童青少年年齡別身高標準".年齡別身高標準的設計理念是:營養不良包括兩種,一種是現時性營養不良,即“消瘦”(wasting);另一種是長期性營養不良引起的身高生長遲滯(stunting)。對學齡兒童青少年篩查營養不良時,應先使用"年齡別身高",排除生長遲滯者,再用"身高別體重"篩查出消瘦者;兩者合併,構成全部營養不良人群。如果不使用"年齡別身高",那些身高、體重發育都不足(往往前者表現更突出)的患兒容易被漏掉,甚至被錯誤當作"正常體重",從而影響篩查的準確性。
(3)皮褶厚度(skinfold thickness):是通過估測皮下脂肪(約佔全身脂肪量的50%以上)來反映兒童少年近期營養狀況的方法之一,用於評價肥胖程度效果較好。皮脂厚度可用X線照片、超聲波、皮褶卡鉗等方法測量。用卡鉗測量皮褶厚度最為簡單而經濟,測得結果和X線片測量值的相關可高達0.85~0.90,對人體亦無放射性傷害。但是該方法可因操作者的熟練程度、技術差異而不可避免地產生測量誤差。技術差異主要來自用手捏皮褶時施加壓力的穩定性;卡鉗頭的夾皮時間長短;被測者的皮褶厚度厚薄等。
測量皮脂厚度的部位有多處;其中以上臂肱三頭肌部(代表四肢)和肩胛下角部(代表軀幹)最理想。這些部位組織均衡、鬆弛,皮下脂肪和肌肉能充分分開,測點明確,測量方便,測值重複率高。該兩部位的測量值之和可代表全身皮下脂肪的發育狀況。身體其他部位的測量點還有肱二頭肌部、髂上、腹側壁等。
皮脂厚度和體脂含量間的相關性較高,迴歸係數在0.7左右,故可利用皮脂厚度建立估計體脂含量百分比(即脂肪含量佔體重的百分比,簡稱體脂率)的迴歸方程。個體的體脂分佈和皮褶厚度都受年齡、性別、種族等因素影響,故此類方程在不同國家/地區之間存在差異。用體脂率可判定肥胖程度。一般認為:輕、中、重度肥胖的體脂率,男性(適合各年齡)分別為≥20%,≥25%和≥30%;14歲以下女性分別為≥25%,≥30%和≥35%;15歲及以上女性分別為≥30%,≥35%和≥40%。但是,利用該方法推算的體脂率和判定的肥胖程度,易受身高、肌肉發達程度等影響而產生誤差。例如,同性別、同年齡,皮褶厚度相同的個體,所計算的體脂率可相同,但因身高和肌肉的發達程度不同,其體密度、體脂率可能不完全相等,但在多數此類公式中卻被假設是等同的,使用時應予充分注意。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