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常參與科室間會診,病人多是危重患者,發現在這些危重患者的治療措施中往往沒有對病人進行營養支援治療或營養支援不足。近幾年,危重患者的營養支援越來越受到重視。營養不良會導致患病率、死亡率升高,延緩病人康復;增加併發症的發生率和延長住院時間;營養不良在住院病人中的發生率高達80%。隨著臨床營養的不斷髮展和應用技術的進步,營養治療已被廣泛用於臨床。所以各臨床醫生應重視危重病人的營養補充。
營養不良原因:據統計,住院病人的營養不良發生率為30-80%,可發生於臨床任何一個科室。營養不良的原因包括營養攝入減少,營養需求增加和營養吸收或利用障礙。臨床常見於創傷、感染、休克、燒傷、應激及持續高熱等引起應激激素、炎症介質、細胞因子的釋放導致機體高分解代謝,葡萄糖利用障礙,酮體生成,瘦體組織(LBM)分解。像腹部外科不能進食、大手術後的腫瘤病人,嚴重的複合傷、多發的肢體骨折病人、腦卒中和嚴重顱腦損傷或併發感染的病人、肺部嚴重感染、應用呼吸機輔助通氣病人、急性呼吸窘迫綜合症(ARDS)患者營養不良發生率為100%。腎移植、腎病急性期、需要血液透析的病人以及風溼免疫性疾病、血液系統疾病等病人均可存在不同程度的營養不良。
營養不良的危害:機體免疫功能障礙,組織分解增加,軀體各部肌肉無力,心、肺功能障礙,小腸上皮結構改變而粘膜屏障破壞致菌群易位、營養吸收障礙,病人情感淡漠或抑鬱,從而出現相應疾病的併發症如持續的高熱、骨折不癒合、慢性骨髓炎、腹腔膿腫、吻合口瘻的發生,延緩病人康復時間,增加住院時間和醫療費用,甚或病人的死亡率增加。
營養支援途徑與選擇:首選腸內營養(EN),但在胃腸功能不安全的情況下選擇腸外營養(PN)。二者各有優缺點,有時需要二者的結合應用。中華醫學會重症分會營養指南指導意見;重症病人常合併代謝紊亂與營養不良,需要給予營養支援;重症病人的營養支援應儘早開始,只要胃腸道解剖與功能允許,並能安全使用,條件允許時應儘早開始腸內營養;任何原因導致胃腸道不能使用或應用不足,應考慮腸外營養或聯合應用腸內營養。
近年來,一系列相關研究表明,某些營養物質具有免疫藥理作用,新增這些特定營養素,如谷氨醯胺、精氨酸、ω-3 脂肪酸( 或魚油 )、核苷和核苷酸等,不僅能防治營養缺乏,而且能以特定方式刺激免疫細胞增強應答功能,維持正常、適度的免疫反應,調控細胞因子的產生和釋放,減輕有害或過度的炎症反應,維持腸屏障功能,這一新概念被稱之為營養藥理學或免疫營養。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