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中醫肝病科 副主任醫師 張愛忠

  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後慢性化、肝硬化和肝癌發生率高,危害性甚於乙型肝炎。用西藥干擾素(INF)是目前治療丙型肝炎首選藥,但完全應答率(CR)為45%左右,持久應答率(SR)僅為20%,且副作用多。近年來,我國研究人員積極探索中醫藥治療丙型肝炎的方法,取得一定進展。武漢市醫療救治中心中醫肝病科張愛忠

  目前我國還沒有推出丙型肝炎中醫分型標準,中醫專家通過研究丙肝臨床症候學,為建立丙肝辨證分型標準提供客觀依據。得出丙肝病例臨床特點有:(1)輸血是傳播丙肝的主要途徑(2)潛伏期長短不一(3)起病緩慢,症狀以乏力、納差、腹脹為主(4)溼偏重者為多,瘀血阻絡證常見(5)致虛較早(6)肝功能恢復較快(7)丙肝重疊感染乙肝者慢性化趨向明顯。通過慢性乙肝和丙肝對比研究發現,丙肝患者年齡較大,病邪潛伏較深,病理反應較緩和,病勢纏綿,比乙肝更易邪毒瘀結,耗傷正氣,因此更易於瘀毒阻絡。

  有中醫專家在北京地區開展了多中心隨機取樣收集病例139例.採用11.0軟體包,對所有的患者症狀、體徵、舌脈進行Kmea聚類分析,再對每種型別進行主成分分析,判定每種型別的代表症狀,歸納出證型。結果在調查收集的34種症狀中,症狀出現率較高的是乏力、脘悶腹脹、大便粘滯不爽症狀出現率較低的是肢冷畏寒、盜汗、尿少。辨證分型除有1991年全國中醫肝膽病專業委員會制定的5型慢肝標準(試行)(溼熱內蘊型、肝鬱脾虛型、肝腎陰虛型、氣滯血瘀型、脾腎陽虛型)外,還有氣陰兩虛、溼毒阻滯及無證可辨三種情況存在。有中醫研究機構收集來源於新疆、甘肅、雲南、河北、江西、江蘇、上海、臺灣8個省491例丙肝病例進行症、舌、脈觀察統計,對所有症狀出現的頻率進行頻數分析,頻數機率最高的是乏力(77.4%)、其次是納差(43.3%)、小溲黃(30.5%),脘痞腹脹(30.5%).採用K類中心聚類法進行聚類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參照《中醫診斷學》第五版教材,初步制定為溼熱蘊結證、肝鬱脾虛證、肝腎虧虛證、氣虛血瘀證、正虛邪留證共五型.綜上所述,有關證型規範的研究,還有待深入。

  對於丙肝的治療,也是各有千秋。有專家認為疫毒之邪侵入營血,毒瘀久聚耗氣成症,據此提出了活血解毒,疏肝化痰,補益肝腎的治療方法。選用動而不守之藥,以活血通絡為主,解毒藥也應選用具有解毒與活血通絡雙重作用者疏肝理氣的藥物與活血化瘀解毒藥合理配伍使用,可防止藥性陰凝,粘滯而加重病情適時補益肝腎,病情愈短愈重者,補益肝腎之品愈宜多用。也有醫生根據中醫病例分析,提出清熱解毒,強調扶正託毒,應重視化瘀和絡以防結症成癌。還有專家認為實-虛-瘀是丙肝病理所在,清熱利溼、健脾化溼、健脾益腎、活血化瘀是治療丙肝的關鍵所在。一些中醫專家認為應辨證與辨病結合。急性丙肝當以清熱解毒為治,選用茵陳、梔子、黃芩、虎杖、白花蛇舌草等慢性丙肝輕型,以益氣養陰疏肝為治,選用黃芪、當歸、丹蔘、枸杞、生地、麥冬、沙蔘、瓜蔞、甘草等慢性丙肝重型,用丹蔘、赤芍、丹皮、當歸、生山楂、川芎、瓜蔞、葛根、徐長卿、鬱金等藥確診為肝硬化的,則宜加用龜板、鱉甲、山甲、三七粉、水牛角等軟堅散結之品。清退方(生黃芪、丹蔘、連翹、赤芍各30g,生首烏、生山楂、丹皮、炒梔子、蒲公英各15g,柴胡10g,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口服.3月為1療程。治療慢性丙型肝炎128例,結果:痊癒71例,顯效36例,有效12例,無效9例,治癒率53.9%,總有效率為92.9%。

  部分醫者採用的是中西醫結合方法,西藥干擾素加上中醫辨證分型組方、中醫一型一方治療丙肝,提高了治療效果,減少了干擾素的副作用。由於慢性丙型肝炎的主要病機是熱毒瘀結,肝脾失調,既有邪實,又有正虛,治療應以涼血解毒,調肝運脾為大法,據此研製的一些中藥劑型(由水牛角、虎杖、大黃、赤芍等組成)治療慢性丙型肝炎32例取得較好效果。並與干擾素聯合病毒唑30例及單用干擾素32例治療慢性丙型肝炎進行了隨機的分組對照研究,觀察到祖國傳統醫學在治療慢性丙型肝炎的療效,其近期療效和遠期療效與干擾素聯合病毒唑方案相仿(>0.05)。臨床觀察發現,這些中藥劑型治療慢性丙型肝炎時有明顯抗病毒作用,且無嚴重毒副作用,耐受性好。

  丙型肝炎發病機制複雜,多數學者認為與溼、熱、疫、毒有關,但溼、熱、疫、毒之間的關係如何?他們帶給感染者機體氣血陰陽損耗變化機制如何?臨床中醫辨證分型標準確定的疑難點如何解決?如何應用隨機雙盲法提高臨床研究結果的可信度等等,都是尚待研究解決的問題.大量實踐證明,中西醫結合治療丙肝是有效的,應該給予高度重視,積極研究。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