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住院醫師 王春

  對於精神正常,每個人可能都有自己的判斷,那麼,你知道你的判斷對不嗎?看看科學的說法是什麼樣的。
  精神健康與精神障礙並非對立的兩極,而是一個連續譜。所謂精神健康是指成功履行自己的精神功能的一種狀態,也就是說能產生建設性活動、維持良好的人際關係、能調整自己以適應不良環境。
  那麼,如何判斷一個人精神是否正常?
  其實,精神正常和不正常之間缺乏明確的界限,就像光譜一樣是一條連續的譜帶,而且不同的歷史時期對行為正常與否的認識和評價及其標準不太一致。如現在女孩子穿超短裙大家都覺得漂亮,但20世紀70年代哪個女孩穿超短裙大家可能懷疑她精神異常。因此一個人是否正常要結合所屬的民族、環境和時代情況具體分析。
  (1)心理和環境的統一性——社會尺度:即行為為所在社會文化所接受,其行為能被常人所接受,沒有明顯離奇和出格的地方。如果這種統一性遭到破壞,就可能屬精神異常。如在家裡穿背心、內褲很常見,但如果穿背心或內褲去上班、聽課、逛大街就顯得與環境不協調。
  夏天大家都穿短袖你穿棉褲棉襖,那就和環境很不相稱。某機關一漂亮女孩頭髮很長,其母出於關心叫她去剪短一些,她“一氣之下”剃了光頭。其母覺得其行為過於極端,前來諮詢,結果一查其女患有精神分裂症。女孩子剃光頭既不違反法律也不違反制度,那為什麼要考慮精神病呢?因為女孩子剃光頭不符合最基本的社會規範,不符合我們的習俗和習慣。

  當然不是說一定這樣就是精神病,診斷精神分裂症還有其他的臨床表現和指標。需要綜合考慮。
  (2)自身精神活動的協調——致性和完整性:即各種心理活動過程如思維、情緒及行為之間的協調一致性。如體驗一件高興的事情應有愉快的表情。正常情況下不應出現持久的幻覺和妄想,如聽到並不存在的聲音,對不存在的事物堅信不移,總是懷疑有人跟蹤和監視自己,強烈的不安全感等就屬異常。自身精神活動的協調一致性和完整性遇到破壞是精神異常的重要標誌。
  (3)性格的相對穩定性——前後對比的概念:一個人的性格具有相對穩定性,比如一個脾氣溫和的人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都是比較溫和的,一個脾氣暴躁的人會經常為小事而發怒,這是每個人都有體會的事情。常言道“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就是這個道理。我們強調“對比”的概念,是把他的表現和他的過去相比。
  我們說一個人“今天不正常”是說他的表現和他過去的一貫表現不一樣,這裡“不正常”有“不平常”的含義。一個性格非常內向的人如果這段時間話特別多,喜形於色,整天忙個不停,心理科醫生可能要懷疑他“輕躁狂”。但如果這個人平時就非常外向,喜歡開玩笑,本身是個“樂天派”式的人物,那就另當別論了。
  故一定要強調對比――這裡是縱向對比,現在與過去比。如果性格有明顯改變而又不屬於心理學的正常變異範疇,就要考慮是否精神異常。但應該指出,性格的穩定是相對的。有些人在遭受重大刺激後性格有一定程度的改變是可以理解的。如一對開朗的夫妻,兒子出了車禍以後一直比較沉默,性格變得內向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4)統計學多數——橫向對比:一般認為,同一環境和背景下,大多數人的行為是正常行為。例如2歲的小男孩經常在公共場合玩弄生殖器,大家不僅不把這看成是病態,反而覺得挺有趣。為什麼沒有看成是病態呢?因為多數小孩如此,如果他長到20歲依然如此,那我們就懷疑他有病,因為多數人20歲的年青人不如此。
  必須注意的是,“少數”不是“異常”的同義詞,如有些女性終生不婚,比例小於5%,從統計學上看不在正常範圍,但“不結婚”對社會沒有任何危害,我們也不會說這是心理上的病態。因此統計學標準應結合其他標準一起綜合判斷。“正常”和“異常”是一個相對的概念,不要絕對和孤立地理解。
  脫離了一個人所處的環境來討論正常與異常是毫無意義的。如甲打了乙一拳,是正常還是異常呢?如果甲無緣無故打乙,那甲可能不正常;如果乙辱罵甲,甲攻擊乙則可以理解。因此具體問題要具體分析,不僅要看行為本身,還要分析該行為出現的背景和前提。如果懷疑自己或家人有心理問題,最可靠的辦法就是看心理醫生。 當然,以上主要是判斷是否精神異常的標準。實際上,判斷是否心理健康還有一些別的標準,以下的標準可能更適合判斷這人是正常還是亞正常。而不是不正常。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