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介入室 副主任醫師 汪建成

  1.2治療方法

  採用Seldinger穿刺技術,經右側股動脈插管行腹腔幹及腸繫膜上動脈造影,明確腫瘤部位、大小、數目和供血血管,並結合術前影像學檢查結果,病變部位相符後,分別對腫瘤供血動脈超選擇插管,導管尖端儘量靠近瘤體邊緣。然後在透視下緩慢、間歇推注充分乳化的平陽黴素碘油乳劑(Pingyangmycin -lipiodol emulsion, PLE),血供豐富者,栓塞後追加適量明膠海綿條栓塞,術後CT、彩超隨訪1~24個月。平陽黴素常用劑量為8~16mg,超液化碘油用量為4~10m1。以病灶供血動脈栓塞後出現停滯或病變周圍小的門靜脈分支出現顯影,作為栓塞量化的標準。本組栓塞1次者26例,2次者6例,其間隔為1~2個月。

  1.3術後隨訪

  :栓塞術後一般於6個月、12個月複查肝臟彩超和平掃CT,觀察腫瘤大小、血流訊號有無病灶內部與邊緣碘油沉積情況,同時複查肝功能和血常規。

  2.1術後栓塞綜合徵反應

  所有病例術後均有程度不同的右上腹部疼痛,絕大多數可以耐受,6例出現噁心、嘔吐,8例出現一過性低熱。絕大多數病人有持續2~3d的一過性全身不適,不願意大聲說話。

  2.2療效觀察:

  32 例患者經1~2次PLE注入後,在術後6個月、12個月複查彩超、CT增強掃描,見瘤體周圍血流訊號消失,其內碘油沉積良好,並出現瘤體縮小、碘油聚積徵象,其中瘤體縮小>50%者25例,> 30%者5例,其中B超隨訪腫瘤完全消失1例;1例患者腫瘤縮小不明顯。30例臨床有症狀患者中,臨床症狀消失28例,明顯減輕1例,總有效率96.7 %(29/30);

  3討論

  3.1影像學表現

  肝海綿狀血管瘤是肝臟最常見的良性腫瘤,是由許多擴張的、大小不等的血竇組成,為肝動脈分支畸形,血供全部來自肝動脈,與門靜脈無關[4]。好發年齡30~50歲,女性多見。臨床常無症狀,腫瘤較大者可出現上腹不適、脹、腹痛等。肝海綿狀血管瘤是由擴張的異常血竇構成,其血管壁為單層內皮細胞,缺乏肌層及彈力層,無神經調節,進入瘤體內的對比劑消失慢[5],因此,DSA表現為“爆米花徵”、“棉團徵”、“樹上掛果徵”以及“早出晚歸徵”,隨著時間推移,造影劑漸變淡,並向環中心擴散,沉積於血竇內,如雪花樣,顯示病變大體形態,血竇染色常維持到肝實質後期(10~15s),持續不退。如有動~門靜脈瘻者,門靜脈出現異常顯影。肝海綿狀血管瘤發生動~門靜脈瘻比率很高,歐陽墉通過CT、DSA表現73%的CHL出現動~門靜脈瘻[6]。本組病例中動~門靜脈瘻發發生率為18.8 %(6/32) , CHL介入治療要考慮動~門靜脈(A~PV)瘻問題,對於大的A~PV主幹瘻即1~2分支瘻者,我們主張不栓,因較大的動~門靜脈瘻口難以封堵,且介入治療中會出現肺栓塞、肺纖維化;對於小的A~PV瘻即4~5分支瘻者且無逆流肝血瘤者可行栓塞,栓塞時注射速度要慢,且要適量應在透視下不間斷性監視,隨時調整注射速度。其中我們病例中出現6例小的A~PV瘻即4~5分支瘻,行超選擇插管注射PLE治療後病灶栓塞滿意,同時病灶旁的小門脈分支亦栓塞,術後患者無明顯臨床症狀,肝功能良好。

  3. 2栓塞治療機制

  利用平陽黴素的抑制和破壞血管內皮的作用,導致靶器官的微小血管(或CHL血竇)的漸進性血栓形成和組織纖維化[7]。平陽黴素還具有作用溫和,刺激性較小和抗感染等效能以及不良反應和併發症較其他栓塞劑/硬化劑輕或少見等優點[8]。超液化碘油可使平陽黴素在血竇內高度濃聚,緩釋,而且作為一種不透X線的載體便於在影像監視下釋放栓塞劑。通過32例肝海綿狀血管瘤介入治療及效果觀察,栓塞術後3~6個月內複查B超或CT,31例觀察期內腫瘤直徑有不同程度縮小。本組治療過程中無一例嚴重併發症發生,說明PLE治療症狀性肝海綿狀血管瘤療效好,安全性較好。

  3. 3栓塞劑量與平陽黴素

  在栓塞劑量方面,我們認為栓塞劑量的多少除與腫瘤大小有關外,還應注意病灶的血管床多少,病灶血管床少者應相應減少栓塞劑量,對於小病灶(小於10cm)及邊緣供血的病變,我們主張應以病灶的血管床基本填滿為栓塞的標準,栓塞過程中要將導管內的栓塞劑量合計進去,以免用量過大造成正常肝組織的栓塞;直徑大於的10cm或多個較大病灶應分次栓塞,以減輕患者栓後不適。此外採用透視下間歇式栓塞劑注入,利用血管瘤血流速度大於正常肝組織的虹吸作用,可減少病灶旁正常肝組織的栓塞。

  平陽黴素是鏈黴菌類的抗腫瘤抗生素,實驗及臨床研究發現,平陽黴素用藥累計用量達到450~500mg時,30%可可致肺纖維化和肺間質纖維化,文獻報道用量以16~3 2 mg為宜,我們在治療中平陽黴素用量常規以8~16 mg/次,同樣亦達到了治療的效果及目的,且減輕了術後栓塞綜合徵反應

  3. 4超選擇性插管及旋轉DSA的應用:

  在插管技術上,首先應提倡超選擇插管。有文獻報道,經肝動脈注入PLE,1個月後手術病理可見肝組織變性和局灶性壞死,說明PLE仍對正常肝組織有殺傷作用。另外應注意血管變異及多支動脈供血,尤其是瘤體較大時,要常規做腹腔動脈和腸繫膜上動脈的造影,不要遺漏供血動脈的分支。其次常規DSA因其只能在一個方位成像,前後方向分佈或行走遷曲的血管發生重疊,單一冠狀點陣圖像使術者難以判斷供血動脈來源及是否有多支供血,逐一選擇性插管明確供血動脈,延長了手術時間並增加了血管損傷的可能。 此時應選擇旋轉DSA造影,該方法通過旋轉多方位成像避免了血管重疊,因而能迅速正確地判斷腫瘤供血動脈,大大減少反覆插管試注。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