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放射科 副主任醫師 鄧梨平

  在臨床上,糖尿病患者由於長期受到高血糖的影響,下肢血管硬化、血管壁增厚、彈性下降,血管容易形成血栓、斑塊,而造成下肢血管閉塞、支端神經損傷,從而導致下肢組織病變。而“足”離心臟最遠,閉塞現象最嚴重,從而引發水腫、發黑、腐爛、壞死,最後不得不截肢。

  有統計報道糖尿病患者的截肢佔所有的非外傷性下肢低位截肢中的40%-60%,約85%的糖尿病患者截肢之前都有足部潰瘍,50%-70%的糖尿病患者截肢時都有壞疽,截肢術手創傷面大,傷口很難癒合,容易感染和復發,截肢後兩年內死亡率為51%,對側肢體截肢率大於50%,因此傳統治療風險高,效果不佳。

  一、糖尿病足概述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定義:糖尿病患者由於合併神經病變及各種不同程度末梢血管病變而導致下肢感染、潰瘍形成和(或)深部組織的破壞。在臨床上,由於糖尿病患者由於長期受到高血糖的影響,下肢血管硬化、血管壁增厚、彈性下降,血管容易形成血栓,並集結成斑塊,而造成下肢血管閉塞、支端神經損傷,從而造成下肢組織病變。而“足”離心臟最遠,閉塞現象最嚴重,從而引發水腫、發黑、腐爛、壞死,形成壞疽。糖尿病足的問題中,主要的嚴重後果是足潰瘍和截肢。目前,各大醫院對糖尿病足患者一般採取截肢、搭橋、血管成形支架植入術或幹細胸移植手術。

  已有證實,在不同的國家和不同地歐,截肢率有很大的差別。在所有的非外傷性下肢低位截肢中,有40%-60%是在糖尿病患者中完成的。已經證實,大約85%的糖尿病患者截肢之前都有足部潰瘍,50%-70%的糖尿病患者截肢時都有壞疽,合併感染者佔20%-50%。

  在大多數患者中,必須進行截肢的原因是有深部感染和缺血的聯合病變。根據全球唯一的糖尿病足研究院――賈春寶糖尿病足研究院對15089名糖尿病足病例研究顯示:由於“糖尿病足”患者大多數年歲已高,術手創傷面大,傷口很難癒合,很容易感染和復發,而且患者截肢後,兩年內死亡率為51%,對側肢體截肢率大於50%,因此傳統治療風險高。

  二、糖尿病足的分期、臨床症狀

  Ⅰ期 無症狀期,僅在激烈運動後感到不適

  Ⅱ期 正常速度步行時出現下肢疼痛

  Ⅲ期 靜息狀態下出現下肢疼痛――靜息痛

  Ⅳ期 靜息狀態下下肢疼痛,伴有區域性營養障礙、營養不良性潰瘍、壞疽

  三、糖尿病足發病機理

  1、由於糖尿病患長期處於高血糖狀態,血液粘稠度增加,過多的血糖會導致血管變硬、變脆、增厚,血管變形萬能力下降,血液供給不足;另一方面,血液粘稠度增加還導致血管炎症,以上諸多原因,會導致血管形成血栓,造成血管產生閉塞現象,導致血液供給嚴重缺失,器官營養不良、代謝不暢,如果身體組織器官長處於這種狀態,很容易導致器官司壞死,由於“足”離心臟最遠,血管閉塞現象最嚴重,很容易引發水腫、發黑、腐爛、壞死,形成足部壞死。

  2、另一方面:血管損傷和閉塞,還會導致損傷組織神經損傷,引起肢體血管的植物神經病變使血管運動減弱,區域性組織抵抗力降低,微小創傷即可引起感染,而又因區域性感覺障礙,微小的病變不能及時治療,導致傷口迅速擴充套件。同時由於肢體感覺障礙,還易導致燙傷。神經病變可引起足部小肌肉萎縮,由於長肌無對抗性牽拉,形成爪狀足趾〔特別是第三、四及五趾。

  這種畸形使跖骨頭成為足底負重的支撐點,由於摩擦,有胼胝形成,極易發生感染及穿透性潰瘍,重者擴散至附近的骨骼引起骨炎。由於深感覺消失和關節運動反射障礙,使病人在不自覺的情況下,有些關節負荷過度,失去了對多次重複創傷的保護性作用,使關節及關節面變得很不規則,易出現骨折、關節脫位和半脫位,特別是跖趾關節。

  四、血管介入治療

  糖尿病足的血管病變可以通過血管介入手術得到治療。簡單地講,就是將一根導管,插入下肢血管,通過造影,顯示血管的病變,如狹窄、閉塞、血栓栓塞等等,並通過球囊擴張技術、支架支撐技術及通過導管灌注溶血栓的藥物等方法治療糖尿病血管病變,從而達到促進潰瘍癒合,解決下肢發冷、麻木、疼痛等症狀,介入治療目前已為國際廣大專家接受和推薦。

  糖尿病足血管病變的特點是下肢血管的動脈硬化,常累及雙下肢的數支動脈,其中以小腿的脛腓動脈最為多見(包括脛前、脛後和腓動脈)。由於小腿的血管直徑較小,分支較多,一旦出現血管狹窄或閉塞時,採用常規手術搭橋的方法來治療往往效果不佳,術後再狹窄和再閉塞的機率很高,所以遠期療效不十分滿意。

  介入治療屬於一種微創手術,在心血管領域已應用多年,由於以前缺乏針對小腿血管的擴張球囊,限制了此項技術的應用。小球囊的問世徹底打破了這一限制。這種球囊又小又長,一頭粗、一頭細,非常符合小腿血管的解剖特點。

  對於小腿動脈血管還沒有完全閉塞、符合這種治療適應證的患者,應用這種小球囊進行擴張、疏通和成型,最遠可以到達足背動脈,使缺血的肢體得到改善。這種治療效果立竿見影,術後面板溫度升高,血供明顯改善,足背動脈搏動增強,患肢麻木、疼痛的症狀可以得到明顯緩解,而且具有不用開刀、痛苦較小、相對安全、併發症少等特點。

  血管閉塞的患者,通常病情會發生這樣的歷程。一開始,是出現間歇性跛行,具體表現為,不能走長路,走一段路,腿就會覺得痛,需要走一走,歇一歇。第二個階段,不僅走路會痛,坐著也會覺得痛,還有些發麻,用手按摩後會適當得到緩解。

  再惡化下去,足部就會發生潰爛,肢體逐漸壞死。 很多患者還會感覺兩腿發麻、發冷,面板出現色素沉著、青紫,趾甲變形,毛髮脫落,甚至腫脹,感覺不到兩個腳存在了。在間歇性跛行的階段,如果患者就能發現病情,此時的治療效果最好。

  當然,並不是所有的糖尿病足都能接受這個手術,患者要警惕病情的發展,把握合適的手術時機,原則上講,應該是越早治療越好,越拖則血管閉塞程度及長度越嚴重,治療難度越大,效果也越差,手術截肢將難以避免,甚至威脅患者生命。

  五、糖尿病足有何危害?

  糖尿病所引起的嚴重下肢併發症有足潰瘍、感染、周圍血管病變、下肢截肢和足部夏科骨關節病。15%的糖尿病病人在他們的一生中會發生足潰瘍。糖尿病足潰瘍的發生原因往往是多方面的,其中糖尿病的神經性病變、缺血性病變或神經-缺血性病變是引發潰瘍形成最重要的因素。

  引發足潰瘍的原因通常有周圍神經病變,輕微外傷,足畸形、水腫,缺血性病變,胼胝和感染。有研究表明潰瘍複發率在第一年為34%,第二年為61%,第三年為70%,有截肢病史者潰瘍複發率則更高。潰瘍治癒病人的截肢隨訪結果則為:第一、三、五年的截肢率分別為3%、10%、12%;其中有截肢病史者,第一、三、五年的再截肢率則高達13%、35%、48%。

  糖尿病作為一種代謝性疾病,對患者足部所引起的病理生理改變包括:各種神經 病變(感覺神經、運動神經和植物神經)、微血管病變、足底壓力增大、爪形趾等足畸形、血管平滑肌和血管內皮細胞功能異常。這諸多的危險因素和區域性病理生理的改變相互影響、共同作用,最終導致糖尿病病人足部潰瘍、損傷的形成。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