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周疾病“猛於虎”,現如今導致牙齒脫落的主要原因是牙周疾患,其中主要原因是人們沒有重視牙周健康的維護。
牙周病是不分地域,國家,人種,性別,年齡的全球性疾病,是成人牙齒缺失的首位原因。我國2005年流行病學調查表明68%~77%以上的人口患有不同程度的牙周病,老年人群中有10.5%已全口缺牙。西方國家的牙醫中流傳的一句話是:“每個人在其一生中的某些階段都可能患有牙周病。”可見牙周病之常見。
你有牙周病嗎?
牙周病是指發生在牙齒周圍組織(牙齦,牙槽骨,牙周膜)的慢性感染性疾病,可粗分為牙齦病和牙周病兩大類。牙齦病中最常見的是牙齦炎,病變只限於牙齦(牙肉),一般治療效果較好;牙周炎則有著較複雜的原因。炎症從牙齦向深部組織發展,破壞了支援牙根的牙槽骨,牙周膜等,表現為牙齦紅腫,形成牙周袋,牙齒逐漸鬆動,直至最終拔出或脫落。牙周炎是進展緩慢,破壞隱匿的疾病,早期沒有疼痛等明顯症狀,患者常不自知。下面是牙周病的常見症狀和表現,你可以進行自查,若發現自己有其中之一或數項,你就應該去正規口腔門診。
1、牙齦發紅,腫脹(牙齦炎/牙周炎,正常的牙齦應是粉紅色,緻密,緊貼牙面)。
2、刷牙或咬食物時牙齦出血(牙齦炎/牙周炎,健康的牙齦在碰觸時不會流血)。
3、牙齒逐漸鬆動,咀嚼無力(牙周炎,包繞支援牙根的牙槽骨吸收,使牙失去支援)。
4、前牙出現牙縫增大(牙周炎,因炎症和骨吸收使牙齒移位)。
5、牙齦退縮,牙根暴露,牙對冷熱敏感(牙周炎)。
6、不良口氣(牙齦炎/牙周炎。牙齦發炎產生硫化物)。
7、牙齦急性腫脹、疼痛(牙周炎晚期有深牙周袋,可引起急性腫脹)。
為什麼會得牙周病?
自古以來,人們就認識到清除牙面堆積的汙垢對保持牙齒健康的重要性。1965年挪威學者Loe等報告的人工牙齦炎實驗,雄辯地證明了堆積在牙面的菌斑中的微生物是導致牙齦炎的“罪魁禍首”。12名牙齦健康的牙科學生自願參加試驗,停止了刷牙和一切口腔衛生措施,隨著牙面上的菌斑逐漸增多,所有受試者無一例外地在10~21天內全都發生了牙齦炎,出現牙齦的紅腫和出血。這些人在恢復刷牙一週後,炎症均消退,牙齦完全恢復健康。大量的臨床事實還表明,口內一些能促使牙菌斑堆積的因素,如牙齒排列不齊,與牙齒不密合的充填體,牙刷不易清洗的解剖部位等均可引起牙齦炎。牙菌斑不能通過漱口或沖洗而清除,必須使用牙刷或其他器械才能將其清除。菌斑若不被及時清除,還可能鈣化形成牙石,此時,只靠刷牙就清除不了了,必須要用超聲潔牙才可去除牙結石。
牙周病能治癒嗎?
有的人認為牙周病沒有什麼好辦法,只有等患牙逐漸掉了再鑲牙。實際上牙周病是可以治療並取得一定效果的。牙周病是感染性疾病,其治療原則首先是清除感染的原因,炎症是可以得到控制的。牙齦炎由於病因相對簡單,病變範圍侷限,經過正規的治療,清除菌斑和牙石後,炎症很快消退,牙齦可以恢復正常而治癒。而牙周炎則由於牙齦脫離牙根而形成較深的牙周袋,而且有牙槽骨的吸收。經過清除牙菌斑和牙石後,炎症可得到控制,牙周袋可以變淺,骨吸收可以停止,但已經破壞的組織不易再生和重新附著於牙根。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牙周炎可以得到控制,疾病可以停止進展,牙齦組織變得“健康”(不再紅腫,流血,流膿)。但不能說“治癒”而只是回到“健康”狀態。更重要的是,由於牙菌斑的不斷形成,若在治療後不進行認真維護(自我維護和定期複查),則無論牙齦炎還是牙周炎都可能復發,使得前功盡棄。
牙周病治療為何不是“一勞永逸”的?為什麼還要定期複診?
牙周基礎治療對多數牙周炎患者是有效的。治療後1~2周,牙齦炎症明顯消退,出血減少或停止,患者感覺口內舒適清爽,咀嚼功能也有一定改善。此時不少患者會認為治療已大功告成,無需再去醫院。實際上,此時只是為牙周組織的康復打下了基礎,後續的複查和治療必須跟上,才能獲得最佳效果,維持長期療效。理由如下:
1、牙菌斑是不斷形成的,在徹底清潔後,數小時內又會有新的細菌黏附於牙面,並不斷增厚,其中細菌的毒力也增強。牙周袋內的菌斑牙石雖被儘可能地清除,但殘餘的微生物也會繁殖,滋生,若不加干涉,大約6~8周內細菌即可反跳到治療前的水平,導致炎症復發,病變加重。因此基礎治療後繼續認真控制菌斑是極為重要的。而控制菌斑不能一味靠醫生,應是患者每日的“功課”,每天清除菌斑不讓其堆積,是防止復發的關鍵。
2、基礎治療對大多數人都能獲得較好的療效。但對於一些病情較重的牙齒,可能需要進一步複雜的治療。需要在基礎治療後2~3個月複查,制定相應的治療方案。
牙周炎是慢性病,病程漫長,它和身體其它慢性病(如高血壓,糖尿病等)一樣,有靜止期和活動進展期。隨著區域性和全身情況的變化,牙周病也會波動。只要能定期複查,即便病情加重,也可及時發現和處理,使病情穩定,長期保有牙齒。
因此,牙周病的治療不是一勞永逸的,一方面要靠患者的自我保養,另一方面還要定期到醫院複查和維護,以保證長期療效。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