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物理學家倫琴1895年發現X射線,次年就被用於醫學,並形成了放射診斷的新科學。特別是70年代出現的X線計算機體層成像(X-ray computed tomography,X-ray CT 或CT),使醫學診斷學出現了里程碑式的發展。X線透視、X線照片、以及X線CT,這種非侵入性的檢查,使醫生能夠從僅觀察人體表面深入到了人體的內部。通過這種使病人內部結構和器官的成像,並藉此瞭解人體解剖與生理功能狀況及病理變化的檢查有力的推動了臨床醫學的發展,對人類的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放射科與骨科、神經科、呼吸科等形成了相互依存的關係,有外科專家稱放射科在某種意義上講是他們眼睛的延伸,因為放射影像為他們的術前診斷,手術方案的設計以及術後效果的觀察提供了可靠的依據。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放射醫學從過去單純的診斷醫學發展成為診斷與治療並重的綜合性,邊緣性學科。70年代迅速興起的介入放射學(Interventional radiology),即在影像監視下采聚標本或對某些疾病進行治療,這種融診斷與治療於一體的特色,改變了放射科單純作為輔助診斷科室的傳統觀念。介入放射學它滲透於各學科中,由於具有微創、簡捷、安全、有效及併發症少、恢復快等優點,因而成為中晚期癌症、血管疾病、心臟疾病等不少疾病的首選治療方法。它改變了許多傳統的內外科治療模式,為臨床許多棘手的問題開拓了新的解決途徑。
事有利弊。X線自從它被發現的那一刻起,在給人類健康帶來巨大裨益同時,對人本身也產生損害。醫療照射今天已經成為人群接受射線照射的最大人為來源(約佔人工輻射總劑量的83%)。正確認識X線併合理有效的利用它,做到趨利避害,把危害降到最低是我們的目標。
放射能可分為兩大類:微粒輻射與電磁輻射。頻率極高的X線,能量巨大,這些高能光子足以令原子和分子電離,故稱為電離輻射。當機體受到電離輻射時產生的輻射生物效應是有害的,輻射生物效應的發生是一個非常複雜的過程:從原子水平的激發或電離開始,繼而引起分子水平的破壞(如蛋白質分子,DNA鏈斷裂和酶的破壞等),又進一步影響到細胞水平組織器官及至整體水平的損傷。對X線輻射敏感的組織器官有骨髓、性腺、眼晶體等,超過閾劑量的照射可引起造血機能低下、再障、暫時不育或永久不育、眼晶體混濁以及白內障。對X線的敏感性還與個體及年齡有關,其敏感性從胎兒、幼年、少年、青年至成年依次降低,老年人的敏感性又增高。
在放射輻射損傷中最值得關注的是基因突變與染色體畸變。如果受到照射後的細胞DNA的損害和突變沒有導致細胞死亡,而是出現錯誤修復,並把錯誤的資訊傳給後代細胞,這種細胞的變異後果是嚴重的:體細胞變異可能形成癌變,生殖細胞的變異可能引起遺傳性疾病。據美國國立癌症研究所推測,5700萬次的CT檢查,可使未來癌症病例數增加2.9萬,過多的胸部CT檢查,會使女性乳腺癌和肺癌的危險增加。
鑑於醫學上的X線影像檢查有這樣或那樣的利於弊,所以醫生與患者必須對X線檢查做到合理應用。臨床醫生應該時刻意識到X射線在醫學上的應用總是可能有害的,在申請放射學檢查時應權衡利弊,以便使X線檢查帶來的利益大於可能的危害,並且做到所申請的檢查是必要的和合適的。醫生應該認識到:能夠照片檢查的就不用CT(一次胸部CT掃描相當於400張胸片的劑量);能夠不短期複查的就不復查;有外院檢查資料且符合標準的就不重複。
儘管X線影像檢查(透視、照片與CT)會帶來危害,但患者無須因噎廢食,當醫生做出正確的X線影像檢查決定時,患者應積極配合,無須過度擔憂,因為恰當醫學X線影像檢查還是相對安全的。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