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肛腸科 主治醫師 顏洪亮

  痔是人類常見病,傳統上曾認為是直腸黏膜下和肛管面板下痔靜脈叢淤血、擴張和迂曲形成的柔軟靜脈團。1975年,Thomson首次提出肛墊學說,認為痔是人體的正常解剖結構,位於肛管內齒狀線上方寬1.5-2.0cm的環狀組織帶通常稱做痔區。該區為一高度特化的血管性襯墊,簡稱肛墊,其功能是協助肛門的精細排便功能,這一理論奠定了痔的現代概念基礎。1994年Loder等進一步提出內痔發生的肛墊下移學說。目前普遍接受的概念是肛墊發生病理性改變而肥大及下移成為痔,只有出現症狀的痔需要治療。

  發病率:調查顯示,女性痔瘡發病率為67%,男性痔瘡發病率為53.9%。女性的發病率高於男性與女性特有的生理特點密切相關,如月經期、妊娠期、產褥期、更年期等使肛門負擔加重,引起痔瘡的發生,尤其是妊娠後期,因胎兒增大壓迫直腸,除了排便困難之外,同時使直腸肛門靜脈血迴流發生障礙,不僅容易發生痔瘡,並且可使原有的痔瘡進一步加重。由於孕期不便進行治療,因此在生育身體恢復之後,如果症狀明顯,應考慮及時到醫院進行治療。由於痔瘡引起的肛周膿腫,而肛周部位的感染還會影響到陰道口。

  發病原因

  1因為肛門位於消化道的末端,直腸上靜脈叢無靜脈瓣,立位時易造成血液迴流障礙;

  2當腹內壓增高時,如便祕、長期腹瀉、妊娠、盆腔腫物,均能使靜脈迴流受阻,從而使靜脈叢擴大麴張;

  3體弱消瘦、組織鬆弛,靜脈易於擴張或全身性疾病如肝硬化、門脈高壓使血液迴流障礙;

  另外,區域性炎症和辛辣刺激、飲酒、吸菸等均可使直腸黏膜充血而發生痔核。

  症狀:痔瘡的主要症狀有便血、疼痛、脫出、區域性分泌物增多和排便困難等,最主要的症狀是便血和脫出,大便時反覆多次的出血,會使體內丟失大量的鐵,引起缺鐵性貧血。

  另一個主要症狀是內痔脫出。脫出於肛門外的內痔,受到括約肌的夾持,靜脈迴流受阻,而動脈血仍不斷輸入,使痔核體積不斷增大,直至動脈血管被壓閉,血栓形成,出現痔核變硬、疼痛,難於送回肛門內。

  當痔核脫出不能送回時,稱為嵌頓痔。長時間的痔核嵌頓,還會出現壞死,嚴重者會導致膿毒血癥。另外,痔核嵌頓後會出現不同程度的感染。

  分期及分型:

  1、內痔:

  1度:大便時帶血,無脫出;

  2度:大便帶血,內痔脫出可自行回納;

  3度:內痔脫出需用手助回納;

  4度(嵌頓痔):內痔脫出不能回納,伴痔核充血水腫、變硬甚至區域性糜爛壞死。

  2、 外痔:

  結締組織性外痔(因慢性炎症的刺激、反覆發作致肛緣區域性面板纖維化、結締組織增生,形成皮垂者,亦稱贅皮外痔)、血栓性外痔(因肛門靜脈炎症或便時用力過猛而致肛門靜脈叢內有血栓形成、皮下隆起疼痛者)、炎性外痔(肛緣面板損傷或感染後,形成肛門面板皺襞突起,呈紅、腫、熱痛的炎性表現)、靜脈曲張性外痔(久蹲或吸引時,肛門皮下腫脹,可見曲張的靜脈團,不能立即消散者。)

  3、混合痔:

  是指處在同一部位的肛管齒線上下靜脈叢同時曲張、擴大、充血,相互溝通吻合,括約肌間溝消失。混合痔累及肛管的環周,就稱為環狀混合痔,它是痔瘡較重時的表現,多見於肛門肌肉鬆弛的老年人、女性及體弱多病者。(注意:混合痔≠內痔+外痔)

  治療:

  痔瘡的治療首先要保持大便通暢,進食易消化、少含渣滓的食物。飲食應粗細搭配,少飲濃茶、咖啡、酒類及少進辛辣食物,以減少對肛管的刺激。便後要溫水坐浴,區域性應用痔瘡栓或痔瘡膏。根據病情的不同,可以採取注射治療、冷凍治療及物理治療。嚴重者可手術治療,包括結紮法、膠圈套扎法、痔切除等

  認識及治療誤區:

  1、內痔堵塞大便:

  2、痔瘡導致直腸癌:

  3、有痔就需要手術切除,為了“預防”痔病而做痔瘡手術是不可取的

  4、痔瘡手術用越先進的儀器越好

  5、痔瘡經手術切除後就斷根了

  總結:

  1、痔是肛墊發生病理性改變而肥大及下移形成的區域性團塊;

  2、痔是常見病,多發病,女性發病率略高於男性;

  3、不治療無症狀的痔

  4、大部分痔的治療應該選擇保守治療,重在防治;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