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期肝病是妊娠期較為常見的疾病,常見妊娠期肝病主要包括妊娠合併病毒性肝炎(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妊娠特有肝病(妊娠期肝內膽汁淤積症、妊娠期急性脂肪肝)及妊娠併發症引起的肝病(妊高症、HELLP綜合症、妊娠劇吐),其中妊娠合併病毒性肝炎佔首位,妊娠期肝內膽汁淤積症佔第二位。
一、妊娠合併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是妊娠婦女最常見的嚴重肝臟疾病,有甲型肝炎、乙型肝炎、丙型肝炎、丁型肝炎和戊型肝炎。其中甲型肝炎和戊型肝炎是在母體通過消化道傳播的,一般不發展為慢性肝炎;丙型肝炎、乙型肝炎和丁型肝炎主要通過血液傳播、性傳播和母嬰垂直傳播。妊娠期間孕婦較容易感染病毒性肝炎,並且病情比非孕時重,並可加重早孕反應。妊娠期越晚發生的病毒性肝炎,越容易發展為重症肝炎。妊娠期乙型肝炎最常見,戊型肝炎的病死率最高,可達63.4% 以上。病毒性肝炎可造成流產、早產、死胎、胎兒宮內感染等。病毒性肝炎的臨床表現主要為:進行性加重的乏力、食慾減退、噁心、嘔吐、腹脹等消化道症狀,尿色加深、面板搔癢、面板鞏膜黃染等,肝臟腫大、有壓痛。實驗室檢查:血清總膽紅素、轉氨酶升高,血清肝炎病毒標誌物檢查可明確診斷。發生重症肝炎前,以頻繁噁心、嘔吐、黃疸進行性加深為先兆,重肝發生時,肝濁音界逐漸縮小,血清總膽紅素≥170μmol/L,或每天增加17μmol/L。轉氨酶先升高後下降,與膽紅素升高的特點對比呈奇特的膽酶分離現象。凝血酶原時間延長,部分患者可發生瀰漫性血管內凝血(DIC),病人有隨時發生大出血的可能。同時可有肝昏迷、肝腎綜合徵等表現。妊娠期甲型肝炎,一般認為不存在母嬰傳播,抗 HAV-IgG 可通過胎盤對胎兒起保護作用。
乙型肝炎存在母嬰傳播,主要與母親HBeAg陽性和HBV-DNA陽性有關。一般,母親e抗原陽性、HBV-DNA陽性時嬰兒被感染的可能性較高,當母親e抗體陽性、HBV-DNA 陰性時,嬰兒被感染的可能性較低。通過接種乙肝疫苗的最終目的是消除乙肝感染。目前採用的免疫接種措施雖可阻斷大部分乙肝的母嬰傳播。但仍有免疫失敗發生乙肝感染的可能。目前我國主要使用基因重組酵母乙肝疫苗,每次10微克,按0、1、6程式接種。對澳抗( HbsAg)陽性母親的新生兒,推薦主被動聯合免疫。產時阻斷措施最重要。新生兒出生後立即洗澡以脫離汙染的母親體液,儘快的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最晚不超過24小時),並在不同部位注射乙肝疫苗,對新生兒的保護率可達90%以上。丙型肝炎也可母嬰垂直傳播,但是其傳播率大大低於乙肝(約為4%-5%),但目前無很好的阻斷方法,母嬰垂直感染的發生與否和母親HCV-RNA血液載量有關。由於抗HCV可通過胎盤,所以新生兒檢出抗HCV陽性不能認為是HCV感染。丁型感染和戊型肝炎的母嬰傳播少見。
二、妊娠特有肝病
1、妊娠期肝內膽汁淤積症(intrahepatic cholestasis of pregnancy,ICP)
ICP的發病機制尚未十分明確,可能與遺傳因素、雌激素有關,具有家族性、複發性,並且雌激素濃度高的敏感婦女容易出現,佔妊娠期黃疸的 1/5,發病率僅次於病毒性肝炎。ICP主要的組織學病變是肝內膽汁淤積,而肝結構完整,肝細胞無炎性改變或間質細胞增殖。ICP孕婦體內的膽酸不能被肝臟徹底清除,聚集在血清中,因此膽酸的總含量可能會升高10-100倍,且較臨床症狀出現的早,具有診斷意義。血清轉氨酶輕到中度升高,但很少超過250IU / L。ICP的臨床特徵是瘙癢和黃疸,瘙癢往往是首先出現的症狀,常起於28-32周,手心、腳掌和腹部是瘙癢的常見部位,有晝輕夜重的特點,多持續至分娩,一般在分娩後2天內症狀消失,持續2周以上罕見。
瘙癢發生後的數日至數週內出現黃疸,一般為輕度。ICP對母體的危害較小,主要危及胎兒。由於正常的胎兒→母體通過胎盤滋養層的膽汁酸的轉運被破壞,膽汁酸異常累積,而導致胎兒生長受限, 自發的早產及胎兒宮內窘迫、胎死宮內。因此ICP孕婦的早產和胎兒宮內窘迫的發生率明顯增高。據文獻報導,死胎和胎兒窘迫的發生率, 在瘙癢合併黃疸者遠較單純瘙癢者為高,且與孕婦的膽酸水平有關,膽酸水平越高,胎兒窘迫發生率越高。
2、妊娠期急性脂肪肝(acute fatty liver in pregnancy,AFLP)
妊娠期急性脂肪肝,是一種發生在妊娠晚期的嚴重的、罕見(約1/13328-1/15900)的疾病,對母親和胎兒的影響是致命的疾病,其臨床表現和肝功能實驗室檢查均酷似重型肝炎。初產婦多見,一般發生在31~42周,特別多見於32-36周,雙胎、男性胎兒較易發生。
起病初期僅有持續性惡心、嘔吐、乏力、上腹部疼痛,嘔吐往往是主要症狀,數天至一週後出現黃疸且進行性加深,常無瘙癢,可有高血壓、蛋白尿、水腫,中止妊娠是阻止肝功能衰竭發生的唯一手段。如不及時終止妊娠,病情將迅速惡化,很快出現凝血功能障礙、DIC 、低血糖、肝昏迷、腎功能衰竭等多臟器衰竭,病人常於短期內死亡。胎兒可能胎死宮內、死產、早產。其病因不明,可能與線粒體內脂肪酸B 氧化酶缺陷有關。體檢及輔助檢查可發現黃疸、高血壓、腹水、水腫及腎功能衰竭,肝臟體積可正常或縮小。肝組織活檢顯示急性瀰漫性小泡型肝脂肪變性,是診斷的金標準。實驗室檢查異常包括血纖維蛋白原過少(常少於0.1g /L)、凝血時間延長,血清轉氨酶水平為300-5000IU/L,血尿酸、肌肝、尿素氮均升高,尤其是尿酸的增高程度與腎功能衰竭不成比例,外周血白細胞計數升高,可有輕度的血小板減少和溶血,另持續性重度低血糖是 AFLP的一個顯著特徵,常可降至正常值的1/3-1/2,高膽紅素血癥但尿膽原陰性是其另一個特點。B 超可顯示脂肪肝特徵, CT 檢查有較高的檢出陽性率。分娩後可迅速好轉並不留肝臟永久損傷,再發病機率極少。以往母嬰病死率高達95 %,近年來由於診斷技術水平提高,使早診斷早治療成為可能,故母嬰病死率大大下降。但近年來發病率有明顯升高的趨勢。
三、妊娠併發症引起的肝病
1、重度妊娠期高血壓疾病引起的肝功能損害
重度妊娠期高血壓疾病引起的動脈痙攣導致肝臟供血障礙時,即可引起肝功能損害。輕型病例常見不同程度的血清轉氨酶和鹼性磷酸酶升高,血小板減少、黃疸在疾病晚期出現。大多數血清轉氨酶輕度升高,很少超過200-500IU/L,血清膽紅素很少超過35-70μmol/L(2-4mg /dl)。嚴重病例出現腦水腫、肝栓塞、肝破裂伴休克、急性腎功能衰竭、子癇、胰腺炎、肺水腫和呼吸窘迫等。中止妊娠,病情多能迅速緩解,肝功能恢復,不留後遺肝病。如合併多臟器損害,母嬰預後則差。肝臟併發症為包膜下血腫與破裂,梗塞形成及暴發性肝衰竭為其餘的死亡原因。影響胎兒的併發症為胎盤早期剝離、早產及宮內發育遲緩。
2、HELLP綜合徵
常見於重度子癇前期,包括溶血、肝酶升高和血小板減少。在子癇前期的患者中佔4 %-12%,在普通孕婦發病率約為0.1%-0.6%,70%發生於妊娠27-36周,1/3於產後,經產婦多見。通常在妊娠36周前發病,65%-90%有上腹或右上腹痛,36%-50%噁心、嘔吐,31%頭痛,5%出現黃疸,體檢80%右上腹觸痛,60%有水腫和體重增加,少數可見抽搐、消化道出血。根據噁心、嘔吐、乏力以及高血壓、水腫等臨床表現和實驗室檢查溶血、肝酶升高和血小板減少等可作出診斷。若出現突發性持續右上腹或上腹部疼痛,伴有嘔吐和休克等應考慮肝梗死、肝包膜下出血和肝破裂,B 超、CT或 MRI 和腹腔鏡檢查可以明確診斷。預後主要取決於孕婦年齡及分娩時HELLP綜合徵的嚴重度。易導致早產,嬰兒也可發生血小板減少。HELLP 綜合徵在再次妊娠時的複發率為3%-27%。肝包膜破裂術後生存率為25%
3、妊娠劇吐引起的肝損害
妊娠劇吐多見於第一胎,發生率1%-1.5%,於停經8周左右由一般早孕反應發展而來。由於反覆嘔吐和長期飢餓,可引起水、電解質平衡紊亂和代謝性酸中毒,嚴重者出現肝、腎功能損害,出現黃疸,血清膽紅素及轉氨酶輕度升高,在早孕反應減輕、補充水分、糾正酸鹼失衡及電解質紊亂後,病情可迅速好轉,肝功能恢復,但如反覆出現尿酮體,可導致胎兒畸形胎兒停止發育。嚴重肝損害而應終止妊娠。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