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囊息肉又稱為:膽囊隆起樣病變(PLG)。膽囊息肉樣病變在臨床上簡化歸為三大類,對不同型別的膽囊息肉給予區別對待。有助於病人及非專科醫生進行判斷。
第一類:膽固醇性息肉。
佔總人數中的1/2,迄今未發現有癌變的報導,所以醫生又稱它為假性息肉。它外觀呈桑葚狀,脆而易碎,極易脫落,多在1、0cm以內,以多發為主,位於膽囊體部。大多數膽固醇性息肉病人沒有症狀或者症狀輕微,而膽囊功能良好,故可以每3-6月定期B超複查,觀察大小變化。如果有明顯症狀時才考慮手術治療。對於膽囊功能良好且膽囊沒有急慢性炎症的可以首選膽道鏡、腹腔鏡聯合膽囊內鏡檢查、活檢及治療(又稱之為微創內鏡保膽息肉摘除活檢術),如果膽囊功能差,或伴有急慢性炎症者可首選腹腔鏡膽囊切除術。
第二類:良性非膽固醇性息肉。
佔總人數中的2/5,主要是指:膽囊腺瘤、腺肌瘤、炎性息肉、腺瘤樣增生,其中腺瘤是公認的癌前病變,癌變率在10%左右,腺肌增生症也有潛在癌變危險。因此,這類病變應該手術切除膽囊或行預防性膽囊切除,首選腹腔鏡膽囊切除術。
第三類:息肉型早期膽囊癌。
約佔10%。目前對於混雜在膽囊息肉中的息肉型早期膽囊癌主要靠B超來偵別。必要時加作CT。B超特徵為:大於10mm(88%);單發(82%);多位於膽囊頸部(70%);約有50%伴有膽囊結石;病變回聲強度以中低迴聲為主。一旦懷疑此類病變時應限期行根治性膽囊切除。
以上三類病變各有特點並有相應的治療方案,醫生和病人可以根據這些特點加以區別。
膽囊息肉與膽囊癌:據國內健康查體統計,正常人群中有5%的PLG檢出。也就是說在各個單位組織的例行身體檢查中有5%的人能夠查出膽囊息肉,臨床統計資料又表明膽囊息肉病人中82%都屬於非腫瘤性病變。從上述分類中可以看到只有10%左右的息肉可以肯定轉為癌。另有約40%良性非膽固醇性息肉如:膽囊腺瘤、腺肌瘤、腺肌增樣增生,其中腺瘤是公認的癌前病變,癌變率在10%左右,腺肌增生症也有潛在癌變危險。
但國內在1620例有病理證實的有膽囊息肉病例中有9%的是膽囊息肉狀癌,而迄今膽囊癌的手術療效較好的也侷限於早期,膽囊癌總的手術療效極差,它對放療、化療均不敏感。所以膽囊癌在目前醫學界仍是一個很棘手的疾病,唯一提高治療效果的方法就是早期發現,早期切除膽囊。這就要求醫生對如些眾多的膽囊息肉病人做出比較正確的判斷。即可以早期發現膽囊癌,又可以避免大量的不必要的膽囊切除。總之,醫生認為:膽囊息肉病變仍是一種癌前疾病,應定期B超複查,動態觀察息肉大小形態的變化。應該引起高度重視。
膽囊息肉的治療,對以下情況者應考慮手術治療:
1、單發息肉;
2、大於10mm;
3、廣基或基底部寬大者;
4、病變有增大者;
5、合併有膽囊結石者;
6、年齡在50歲以上者。
手術方法有兩種,一種是切除膽囊,包括開腹切除及腹腔鏡切除;二是膽道鏡、腹腔鏡聯合膽囊內鏡檢查、活檢及治療(又稱之為微創保膽息肉摘除術)。病人可根據上述文章及當地醫生的建議做出相應的決定。
首先推薦腹腔鏡下膽囊切除術,目前主要有幾個考慮:
1、術後石蠟切片病理檢查比較準確,而微創保膽囊息肉切除術術中活檢主要是冰凍活檢,檢查結果準確性對病理科醫生要求非常高,容易出現冰凍活檢和術後石蠟切片不一致的情況。
2、部分較小的息肉術中不易發現,保留膽囊就可能留下這些息肉,日後進行性長大仍然有危害。
3、術中、術後併發症保膽囊息肉切除手術較高。同時也給二次手術帶來麻煩。
4、膽囊切除有100多年曆史了,臨床證實:各國大批膽囊切除的病人在他餘生中並未出現因切除膽囊後造成嚴重後果,生活質量也未因切除膽囊而下降。所以事實證明膽事切除後對人體沒有害處。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