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電圖(electromyography,EMG)是一門起源於歐美的科學,國外20世紀50年代開始應用於臨床,我國大約在80年代開始在臨床應用,目前被公認為是神經肌肉疾病臨床檢查的延伸,對神經肌肉疾病定位、特點和病變程度的判斷可提供重要的資訊,在臨床診斷中是組織化學、分子生物學、基因檢測和影像學不能取代的檢查技術。
肌電圖是記錄神經肌肉的生物電活動,以判定神經肌肉疾病的功能狀態,並用於神經肌肉疾病診斷的檢查方法。肌電圖檢查包括直接記錄肌電位(肌電圖)、刺激神經肌肉誘發電位(神經傳導速度、神經重複電刺激、視覺、聽覺腦幹、體感誘發等)。肌電圖主要是解決前角細胞以下的病變:前角細胞、神經根、神經叢、周圍神經、神經肌肉接(突觸前模和後膜)頭和肌肉。誘發電位(ABR、SEP、VEP等)可以幫助一些中樞疾病診斷:
視覺誘發電位(VEP)臨床應用
1、多發性硬化(MS):主要異常是P100潛伏期延長,波幅下降,正常波形消失。VEP對多發性硬化(MS)診斷最具實用價值,可發現亞臨床病灶及其他多系統損害,在臨床確診MS患者中異常率可達90%,即使無明顯視覺障礙也可發現異常。
2、VEP對視神經脫髓鞘病變較敏感,視神經炎急性期異常率高達90%
以上;如視神經脊髓炎VEP是異常的;糖尿病侵害視神經時VEP是異常的。
3、帕金森病、進行性神經性肌萎縮等,均可出現VEP潛伏期延長。
聽覺腦幹誘發電位(ABR)
1、後顱窩腫瘤:異常率為75-92%,其中聽神經瘤異常幾乎達100%,早期病變也許聽力無障礙,(有時只有頭昏,頭疼、共濟失調等無特異性表現)但BAEP有異常改變,在早期診斷方面比CT還敏感。很多的研究和文獻表明除後顱窩造影外,BAEP是診斷聽神經瘤最有效的方法;腦幹腫瘤異常為85-90%,由於CT在顯示腦幹病變方面的缺陷,BAEP診斷腦幹病變優於CT。
2、腦血管病;BAEP改變與病灶部位、性質、嚴重程度有關,以腦橋病變異常率較高,BAEP消失主要表現3-5波異常或消失,椎基底動脈系統TIA或可塑性卒中通常BAEP正常。
3、昏迷及腦死亡:因BAEP很少受藥物中毒或代謝異常等因素影響,故對鑑別昏迷病人系來自藥物或腦幹器質性病變有一定價值,對昏迷病人的預後判斷也有一定價值。憑臨床及BAEP和EEG等電生理指標,可作出腦死亡診斷。
4、臨床聽力學:主要用於判斷嬰幼兒和難於測試的受試者的聽力是否健全,聽力損失―看在那個刺激強度上BAEP
消失,先從80db-70-60-50db就報哪級。如50分貝BAEP消失,就報聽力損失在50分貝。一般正常人在30分貝就能引出BAEP。嬰幼兒月齡越小,反應閾越高。生後一個月為30db,六月為20db,12月為16db,兩歲為12db,5歲為8db。如發現閾值升高,最可能的原因是腦幹發育尚未成熟。
5、對聽覺功能異常進行定位,鑑別耳蝸和蝸後病變。Ⅰ波:聽神經纖維發生。Ⅱ波:耳蝸核(延腦)。Ⅲ波:上橄欖核(橋腦)。Ⅳ波:丘系外核(腦橋)。Ⅴ波:下丘(中腦)。
6、腦幹聽覺誘發電位並不能全面反映聽覺系統各部分的活動情況。可能某些疾病會侵犯腦幹反映的神經徑路,卻不影響聽覺的傳導徑路。
7、多發性硬化(MS):一般可疑MS,臨床醫師都是全套的誘發電位-BAEP,VEP,SEP檢查。
體感誘發電位(SEP):傳統的感覺傳導速度只在肢體的遠端進行,很少能涉及近神經。體感誘發電位則不同,能測到輸入神經的全長。因此SEP除了可以測定中樞傳導外,對周圍神經,尤其是它的近端異常發現也有價值。
1、大腦半球及腦幹病變:SEP異常與病變有關,皮層病變表現為皮層電位各波波幅變化,多為病側減低;皮層下病變表現為皮層電位各波波幅變化並伴有潛伏期延遲;
2、MS(多發性硬化):SEP可發現其亞臨床病灶,並可對病變作定位診斷。
3、脊髓病變:脊髓病變SEP是否出現SEP異常,取決於是否累及脊髓後索及臨床有無深感覺障礙,尤以脊髓外傷、脫髓鞘和變性病時改變明顯,SEP亦可判斷病變範圍和程度。
4、昏迷及腦死亡:上肢SEP對昏迷的預後判斷較BAEP更有價值、
最後,有一個臨床思路和大家分享:我們這些電診斷是陽性時有利於臨床診斷,但是陰性時也不能完全排除某些疾病的診斷。畢竟電診斷也有它的侷限性。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