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婦科 副主任醫師 張瑛

  凡借細長的蒂附著於子宮腔內壁的腫塊,臨床上都可稱為子宮息肉。因此,在宮腔內的息肉樣腫塊,可能是有蒂的粘膜下肌瘤、子宮內膜息肉、子宮腺肌瘤樣息肉和惡性息肉(癌或肉瘤)。 子宮內膜息肉形成的原因,可能與炎症、內分泌紊亂,特別是雌激素水平過高有關。多數學者認為,息肉來自未成熟的子宮內膜,尤其是基底部。症狀:主要症狀為月經量增多或不規則子宮出血;宮頸口處看到或觸及息肉,子宮體略增大;作宮腔鏡檢查或分段診刮,將取出的組織或摘除的息肉送病理檢查,可以明確診斷,並可與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粘膜下子宮肌瘤及子宮內膜癌等鑑別。

  宮腔鏡檢查,子宮內膜息肉大多發生於子宮底部,如小指頭大小,呈脂肪樣色或桃紅色, 半透明。加壓子宮時息肉顫動而不脫落,此時可取活檢以明確診斷。

  病因:肉形成的原因,可能與炎症、內分泌紊亂,特別是雌激素水平過高有關。多數學者認為,息肉來自未成熟的子宮內膜,尤其是基底部內膜。

  引起子宮息肉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四個方面:

  1、慢性子宮內膜炎或子宮肌炎。

  2、宮腔異物如IuD,異物存留。

  3、特異性感染如結核、阿米巴和血吸蟲病等。

  4、胎盤殘留併發感染。

  子宮息肉引起不孕的機制如下:

  1、息肉充塞宮腔,妨礙精子和孕卵存留和著床。

  2、息肉合併感染,改變宮腔內環境,不利於精子和孕卵的成活。

  3、息肉妨礙胎盤植入和胚胎髮育。

  4、合併輸卵管或卵巢炎,可引起梗阻性或無排卵性不孕。

  臨床表現:

  1、月經失調 量多,經期延長,痛經和不規則。

  2、原發或繼發不孕。

  3、子宮增大,下腹部墜痛,白帶增多,性交後出血的症狀。

  檢查:臨床上診斷子宮內膜息肉常做以下檢查:

  1、婦科檢查:急性炎症可見宮頸充血水腫,或糜爛,有膿性分泌物白宮頸管排出,觸動宮頸時可有疼痛感。慢性宮頸炎可見宮頸有不同程度的糜爛、肥大、息肉、腺體囊腫、外翻等表現,或見宮頸口有膿性分泌物,觸診宮頸較硬。如為宮頸糜爛或息肉,可有接觸性出血。

  2、鏡檢:子宮內膜息肉由子宮內膜組成,表面被覆一層立方上皮或低柱狀上皮。息肉中間部分形成纖維性縱軸,其內含有血管。由於蒂部狹窄,血液供應減少,息肉極易變性。最易發生息肉血管內血栓形成,因瘀血而變成深紫色,常在頂端開始發生壞死,最後可能腐崩而脫落。

  3、宮頸刮片示巴氏Ⅱ級。

  4、病情較重者,可做宮頸活檢以明確診斷。

  息肉惡變的病理診斷標準是:

  ①必須看到整個息肉的形態;

  ②惡變限於息肉內;

  ③息肉周圍的內膜無癌變中,應注意與子宮內膜腺癌呈息肉狀生長相鑑別。

  治療方案根據息肉的大小、位置、形態及患者的年齡,採取不同的治法。

  1、對於較大而有蒂的息肉,可在子宮下段見到或摸到,此時可通過擴張宮頸將息肉摘除,然後進行宮頸及宮腔搔刮術,將其餘息肉刮出並送病理檢查。

  2、小型局灶型或瀰漫型息肉行刮宮術,應注意全面搔刮,尤其是宮底及宮角處。

  3、宮腔手術後,應進行抗感染治療。臨床可給予抗生素類藥物口服或靜點。

  4、對出血症狀明顯,按上述方法治療未能根除或經常復發者,應考慮行子宮切除。

  預防措施:手術雖然切除了息肉,但子宮的慢性炎症並沒有祛除,致病菌仍然潛伏在宮頸組織內,也就是說致病原因依然存在。因此在摘除子宮息肉後,還應對子宮的慢性炎症予以治療,以防息肉復發。當息肉較大或合併嚴重的炎症時,還須考慮子宮部分切除或全切除。子宮息肉手術後還應按醫囑定期去醫院複查,因為如有炎症時或有較小的和藏於深處未一併摘除的息肉仍可造成復發。定期複查可儘早發現新的複發性病灶,以利及時對症處理,徹底消除隱患,確保身體健康。

  子宮內膜對不孕的影響子宮內膜息肉的多有慢性子宮內膜炎或子宮肌炎發展而致,也可能是由於宮腔異物、胎盤殘留併發感染等等,子宮內膜息肉是慢性子宮內膜炎的另一型別,即炎性子宮內膜區域性血管和結締組織增生,形成蒂性息肉狀贅生物突入宮腔內,息肉大小數目不一,多位於宮體部,頸管內息肉可引起頸管擴張並脫出外口。子宮內膜息肉充塞宮腔妨礙精子和孕卵存留和著床、妨礙胎盤植入和胚胎髮育。合併感染改變宮腔內環境,不利於精子和孕卵的成活。合併輸卵管或卵巢炎,可引起梗阻性或無排卵性不孕。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