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中醫內科 副主任醫師 徐厚平

  人們在夏季酷熱大汗之後,常損耗過多,會出現體內營養及水分不足。而進入秋季之後,天氣漸涼,氣候乾燥,最先感受到的就是秋天的燥氣。中醫講“秋主燥”,“秋燥”除了易傷肺之外,也容易耗人津液,而出現口乾、脣乾、鼻幹、咽乾及大便乾結、面板乾裂等情況。我國民間素有“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說法,是說秋季陰盛於外而虛於內,若不能養陰就易生熱病,就是我們老百姓說所的“上火”。 “燥”讓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要多喝水。其實,對於預防秋燥來說,“吃”和“喝”都很重要,而且“喝”也不單單指的是喝水。

  歷代醫家認為,秋季防燥,要以養陰清燥、潤肺生津為基本原則。在吃方面,可選用一些宣肺化痰、滋陰益氣的中藥,如百合、杏仁等,對緩解“秋燥”多有良效。在堅持平衡膳食的前提下,應適當向能養陰、生津、性味甘潤的食品傾斜。具體說來,一是清熱祛燥的粗糧雜豆類,如麥片、黃小米、玉米、綠豆、白芸豆等;二是當季的蔬果類,如蘿蔔、綠葉蔬菜、芋頭、南瓜、黃瓜、梨、柿子、葡萄、柑橘、大棗、荸薺等;三是滋陰潤燥的葷食類,如鴨肉、河魚、河蝦等;四是可適當飲食進補,一來可補充夏季耗損,二來可為抵禦寒冬奠定基礎。但進食不可隨意,宜採取清補、單補之法,從緩、從少、從素,不宜過多過猛,切忌突然大補。像海蔘、蛇肉、甲魚、鴨肉、鴨蛋、蘿蔔、豆腐、芝麻、銀耳、蓮藕以及中藥黃芪、麥冬、沙蔘、百合、蓮子、山藥、扁豆、紅棗等藥食品可為席上佳品,雞肉、牛肉、鴿肉、當歸、熟地黃等較為偏溫熱之品也可適當食用,但對於羊肉、狗肉、鹿茸、附片、辣椒、花椒等大溫大熱之品除非陽虛體質者應儘量少吃。唐代醫學家孫思邈在《千金翼方》中說:“秋冬間,暖裡腹”,因此在飲食上還應注意暖腹,慎食生冷之品,故西瓜、香瓜、菜瓜等宜適量少食。

  秋季要多喝水,但如果我們只喝白開水,有時並不能完全抵禦秋燥帶給我們的負面效應,因為水分進入人體後,很快就會被蒸發或排洩出體外。這時,可以用“朝朝鹽水,晚晚蜂蜜”的方法喝走秋燥。方法很簡單,就是每天早上空腹喝一杯涼的鹽水,晚上睡前喝一杯溫的蜂蜜水。這樣既能補充人體水分,還能防止因秋燥所引起的便祕,是秋季養生防燥的好方法。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