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關節MRI
膝關節是人體內最大、結構最複雜的關節之一。除了關節組成骨和關節囊外.膝關節周圍的韌帶、肌肉、肌鍵等結構對保持關節的穩固性和維持關節的功能起著重要作用。膝關節韌帶損傷非常常見,主要由於創傷或體育活動。MRI具有高對比、高解析度、無創傷性和多切面成像等優點.已成為膝關節病變檢查的主要手段。下文對膝關節韌帶的正常解剖、正常韌帶及韌帶損傷的MRI表現作一綜述。
檢查膝關節及其韌帶的MRI序列很多.包括SE序列、梯度回波(GRE)序列、脂肪抑制(fat suppression , FS)序列等。但最常用的是SE序列.包括T1WI,PDWI和T2WI。文獻報道3D- GR E序列集T1W和T2W的優點於一體.能清楚地顯示正常關節的解剖結構和異常病變.診斷準確率不亞於T1W I和T2W I.同時還能縮短檢查時間。脂肪抑制的T2WI或STIR對骨髓、軟組織的水腫,軟骨病變和關節積液的顯小很有幫助。
正常骨關節MRI表現
關節結構 T1WI T2WI P-WI
骨皮質 低訊號 低訊號 低訊號
骨鬆質 等偏高訊號 等偏高訊號 等偏高訊號
骨髓腔 高訊號 高訊號 高訊號
韌帶和纖維囊 低訊號 低訊號 低訊號
關節軟骨 中等訊號 略高訊號 中等訊號
肌肉 等訊號 低訊號 等偏低訊號
脂肪 高訊號 高訊號 高訊號
關節腔 低訊號 高訊號 高訊號
2、膝關節正常韌帶和韌帶損傷的MRI表現
2. 1 前交義韌帶(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
2. 1. 1 ACL正常解剖和MRI表現
ACL近端附著在股骨外側髁的後內側面.它向前、向下、向內走行.遠端附著於脛骨髁間隆起的前內側面。ACL的走行與髁間窩頂一致。ACL約11mm寬.31~38mm長。ACL由多條纖維組成.呈線狀或輕度螺旋狀排列。主要分為兩部分,較粗大的前內束和較小的後外束, 但在MRI上兩者難以區分。ACL具有防止脛骨前移和股骨後移的作用。
ACL在矢狀面、冠狀面和橫斷面的MRI上均可顯示,但在矢狀面上顯示較好。ACL前面的纖維束在所有的MRI序列上均表現為低訊號,而在中間和後面部分的纖維束之間常存 在少量的脂肪組織和疏鬆結締組織.因此呈稍高訊號。通常情祝下,ACL在T1WI和T2WI上訊號強度要高PCL.但少數情祝下兩者也可相等。正常ACL較陡直.其傾斜度至少應與Blumenstaat's線(指股骨後側面和ACL脛骨附著點之間的連線)一致。
2. 1. 2 ACL損傷的MRI表現ACL是膝關節最易發生損傷的韌帶之一。大部分的ACL撕裂發生在中段,約佔75 %,而且70%~90%是完全性的。近端和遠端的撕裂分別佔20%和5%左右。ACL完全性撕裂的直接徵象主要有:①在矢狀面和冠狀面上看不到正常的ACL :②韌帶的中斷不連續:③韌帶增粗呈腫塊狀.邊緣不規則或呈波浪狀:④韌帶內出現侷限性或瀰漫性的高訊號;⑤韌帶輪廓、走行的異常。間接徵象有:PCL過度後凸、異常PCL線和後股骨線、脛骨前移半脫位、外側半月板后角後移超過脛骨外側平臺後緣以及骨挫傷、韌帶附著處撕脫骨折等,其中以脛骨前移半脫位、外側半月板后角後移及脛骨後外側平臺的骨挫傷具有較高的特異性。其他伴隨的損傷還有內側副韌帶損傷、半月板撕裂,脛骨後外側平臺的塌陷骨折等。MRI診斷ACL急性完全性撕裂的敏感性和特異性均在90%以上。
與完全性撕裂相比.診斷部分性ACL撕裂較困難。部分性撕裂主要發生在前內側束。主要表現有:①韌帶形態正常,而在韌帶內出現侷限性異常訊號;②部分韌帶纖維彎曲或呈波浪狀;③T2W I或STIR上顯示正常的韌帶纖維在T1W I未顯示,而又缺乏完全性撕裂的間接徵象。 MRI診斷ACL部分性撕裂的敏感性和特異性分別約為55%和75%.明顯低於完全性撕裂。
ACL慢性撕裂常有不同的MRI表現.取決於ACL撕裂後收縮的程度、方向以及纖維瘢痕的形成情況。慢性撕裂由於缺乏出血、水腫.同時由於纖維瘢痕的橋接有時可與正常的韌帶相似。但也可出現異常的表現。在矢狀面和冠狀面上看不到正常的韌帶是ACL撕裂的直接徵象。如果撕裂發生在近端.而遠端向下移位.與PCL之間形成瘢痕連線。這時.ACL的走行異常是唯一能提示先前撕裂的跡象。另外尚可表現為韌帶輪廓的增粗或不規則。韌帶及其附近軟組織內有無水腫是鑑別急慢性損傷的}要依據。
2. 2後交義韌帶(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PCL)
2. 2. 1 PCL正常解剖和MRI表現
PCL近端起於股骨內側髁的外側面,向後、下、外走行,遠端附著於脛骨後髁凹和脛骨平臺的後面。PCL位於ACL的後內側,較ACL粗大。PCL主要由前外側束和後內側束組成。PCL從近端至遠端逐漸變細。PCL平均長度38mm,寬度13mm。 PCL主要有防止脛骨後移的作用。
在矢狀面上,PCL常可在幾個層面上顯示,並在不同的序列上均表現為邊界清楚的均勻的低訊號帶。這與ACL有所不同。大多數情祝下,PCL的訊號強度要低於ACL,但偶爾兩者訊號也可相似。PCL形態呈向後凸的弓形。
2. 2. 2 PCL損傷的MRI表現
由於PCL較ACL粗大,所以PCL的損傷遠較ACL少見.尤其是單純的PCL損傷更為少見。Grover報道90%的PCL損傷病人同時合併有膝關節其他結構的損傷。包括ACL損傷(40%),內側副韌帶撕裂( 40 %),半月板損傷(50 %) 。PCL撕裂最好發於遠端脛骨附著處,韌帶中段和股骨附著處撕裂的機率相近。PCL完全撕裂的徵象與ACL相似。包括PCL正常結構消失,韌帶區域性中斷、增粗以及訊號異常。部分性撕裂或韌帶內的損傷表現為部分韌帶纖維的中斷,形態輪廓的改變以及區域性訊號異常。撕脫骨折常發生在脛骨附著處,表現為PCL的過長以及骨質的異常。PCL斷裂或脛骨附著處撕脫骨折後常伴有脛骨向後移位。
2. 3內側副韌帶(medial collateral ligament -MCL)
2. 3. 1 MCL正常解剖和MRI表現
MCL由三層結構組成.最淺層是圍繞縫匠肌和覆蓋在腓腸肌上的深筋膜,中層是內側副韌帶的淺層,也稱為脛側副韌帶(tibial collateral ligament .TCL),是MCL中最粗、最強大的部分;第三層是內側副韌帶的深層,又稱內側關節囊韌帶。關節囊韌帶又分為上面部分的半月板股骨韌帶和下面部分的半月板脛骨韌帶,分別將內側半月板與股骨和脛骨平臺的外緣連線。MCL的最淺層與脛側副韌帶之間有半鍵肌和股薄肌通過。TCL長約8 -11 cm.近端附著在股骨的內上髁,遠端附著在脛骨上端內側,距脛骨平臺約5cm處。內側副韌帶的深、淺二層在膝關節後方融合形成後斜韌帶。TCL與內側半月板的體部或后角緊密相連。TCL與關節囊韌帶之間有滑囊分開,以減少膝關節屈曲時的摩擦。 MCL的主要功能是防止膝關節外翻。
觀察MCL較好的切面是冠狀面和橫斷面,較好的成像序列是脂肪抑制的T2 W I。正常的TCL表現為光滑的低訊號結構,可以追朔其全長.從股骨的內上髁至脛骨上端的內側。關節囊韌帶表現為細短條狀低訊號結構,將內側半月板的體部與股骨和脛骨的外緣相連。在T2W I上.有時也能看到位於TCL和關節囊韌帶之間的滑囊。
2. 3. 2 MCL損傷的MRI表現
MCL的損傷並不少見。可中獨發生,或同時伴有骨、半月板或其他韌帶的損傷。其中ACL ,TCL損傷伴內側半月板撕裂時被稱為O' Donohue三聯症。TCL的損傷在MRI上可分為三級:I級損傷為扭傷,主要是皮下脂肪層內出血水腫,韌帶的形態、訊號未見異常。II級損傷主要表現為韌帶的部分中斷,訊號增高或TCL滑囊積液。III級損傷表現為韌帶的完全中斷。其他提示TCL損傷較為敏感的徵象有筋膜水腫,與鄰近的脂肪層分界不清。TCL撕裂最多見於股骨側(65 %},其次為脛骨側(25 %),而在關節平面較少見(10 %)。關節囊韌帶的損傷在TCL下和關節積液時顯示最清楚,可分為半月板股骨韌帶和半月板脛骨韌帶的損傷。關節囊韌帶的撕裂導致半月板關節囊分離。由於關節囊韌帶較TCL薄弱,因此關節囊韌帶的撕裂較TCL更為常見。關節囊韌帶的撕裂在冠狀面T2WI上顯示最好,表現為積液從半月板的基底部延伸至TCL下。另一徵象是在矢狀面上,因半月板前移,導致脛骨平臺後份無半月板覆蓋超過5mm。但這一徵象缺乏特異性。如果半月板股骨、脛骨韌帶均撕裂,可見半月板飄浮徵象。
2. 4外側副韌帶(lateral collateral ligament?LCL)
2. 4. 1 LCL正常解剖和MRI表現
膝關節外側面支援結構與內側面相似,也可分為三層結構。最淺層前面是髂脛束,後面是股二頭肌腿。第二層是外側副韌帶或腓側副韌帶,連線股骨的外上髁和腓骨頭近端的外側面。長約5 -7cm ,位於關節囊外,無半月板附著。在LCL的深層有N肌鍵行走。該肌肉起於脛骨近端的後面,與外側半月板的后角相附著,止於股骨的外側髁。最深層是附著在股骨下端和脛骨上端外側面的關節囊、弓狀韌帶和腓腸頭腓骨韌帶。弓狀韌帶是增厚的後關節囊,呈三角形或Y形,從股骨向脛骨的後外側和腓骨頭延伸。弓狀韌帶對膝關節後外側角的穩固起著重要作用。LCL與外側關節囊之間有主要含脂肪組織的少量軟組織分隔。外側副韌帶的主要功能是防止膝關節內翻。
LCL在冠狀面和橫斷面上顯示較好,在所有的序列上均顯示為斜行的束帶狀的低訊號結構,連線股骨的外上髁和腓骨頭。考慮到後關節囊及其韌帶結構,如弓狀韌帶、腓腸頭腓骨韌帶和後斜韌帶,橫斷面成像對這些結構的顯示會有所幫助,必要時還可作斜冠狀面成像。
2.4.2 LCL損傷的MRI表現
LCL的損傷較 MCL損傷少見,常因較嚴重的損傷所致,且常合併其他結構的損傷。LCL可以直接損傷或在韌帶附著處的腓骨頭或Gerdy's結節發生撕脫骨折。LCL和骼脛束的撕裂在MRI上的表現與MCL撕裂相似。急性損傷表現為韌帶的連續行中斷,韌帶內或韌帶周圍出現異常訊號以及韌帶扭曲、輪廓異常。慢性損傷可表現為韌帶的增厚,韌帶的走行方向和輪廓的異常。
2.5半月板
2.5.1半月板正常解剖和MRI表現
正常半月板股骨內外髁與脛骨髁之間的半月形纖維軟骨板,由Ⅰ型膠原纖維組織構成,有內外側之分,每側分為前角、體部與后角三部分,但無明確分界,上面微凹,與股骨內外髁相對應,下面平坦,與脛骨平臺適應;周緣較厚,與關節囊相連,內緣薄而銳利,遊離於關節腔內,內側半月板外緣與脛側副韌帶緊密相連,外側半月板后角與關節囊間有N肌腱通過。內外側半月板前角間有小的纖維連線形成膝橫韌帶。
正常半月板在MRI各個序列呈均勻低訊號,截面呈三角形。在內側半月板后角和關節囊之間有一線樣高訊號影為滑囊,含有脂肪,因此呈高訊號。有報道指出正常青年人的半月板中也可見到高訊號,可能與青年人半月板血供豐富有關,而不是半月板損傷。
2.5.2半月板損傷的MRI表現
半月板損傷MRI表現按Fischer標準分為3級,Ⅰ級:半月板內有灶性的點狀或小結節狀高訊號影,但未達到半月板的關節面。
Ⅱ級:半月板內出現水平或斜行的線樣或條狀高訊號影,但未達到半月板關節面緣,這是Ⅰ級訊號的延續。
Ⅲ級:半月板內線條樣或複雜形態高訊號影延伸至半月板的關節面,可伴有半月板形態的改變。
其中Ⅰ、Ⅱ級為半月板變性,是由於半月板內蛋白多糖沉積過多,出現黏液樣變性所致,如果範圍擴大,其結構亦變性脆弱。但關節鏡下沒有明顯的裂隙或撕裂。Ⅲ級為半月板撕裂。
將半月板III級損傷分為6種:(1)水平撕裂(2)垂直撕裂(3)斜形撕裂 (4)放射狀撕裂(5)縱形撕裂 (6)桶柄狀撕裂
(1)水平撕裂,MRI表現為與脛骨平臺平行的條狀高訊號影。
(2)垂直撕裂,MRI表現為半月板內條狀高訊號影與脛骨平臺垂直。
(3)斜形撕裂,MRI 表現為半月板內條狀高訊號影的方向與脛骨平臺成一定的角度,矢狀位條狀高訊號影響達到關節面的上緣或下緣,有時不易與縱形撕裂區別,需要結合冠狀面或三維影象。此型是最常見的型別。
(4)放射狀撕裂,MRI上半月板內條狀高訊號影的方向與半月板的長軸垂直,好發生於內側半月板的內1/3處,比較少見。
(5)縱形撕裂,MRI 表現為半月板內高訊號影與半月板的長軸方向平行,此型撕裂累及半月板的範圍廣,可進展為桶柄狀撕裂。
(6)桶柄狀撕裂,桶柄狀撕裂幾乎累及半月板的所有部位,臨床症狀重,關節絞索明顯,為半月板撕裂的一個特殊而嚴重的型別,多來源於縱形撕裂,是半月板后角發生縱行撕裂後經體部向前角延伸,其內側片段發生移位,這移位的片段類似於桶的柄,此型別撕裂在MRI 中常易漏診。在連續2層矢狀面上可清晰顯示半月板體部,表現呈弓形帶徵,或表現為半月板的寬度減小,在通過半月板體部的冠狀位上相連續的領結樣低訊號中斷,同時可見內移的半月板碎片位於髁間窩或交叉韌帶旁,矢狀位可見雙前交叉韌帶徵或雙後交叉韌帶徵,雙半月板前角徵或雙半月板后角徵,以及領結缺如徵。MRI 正中矢狀面像上半月板桶柄狀撕裂內移的半月板碎片移至後交叉韌帶前下方,呈彎曲條帶狀低訊號,形似後交叉韌帶,與正常的後交叉韌帶一起構成“雙後交叉韌帶徵”, 這一徵象在診斷半月板桶柄狀撕裂中有重要意義。
l 前交叉韌帶的解剖概要及主要功能?
前交叉韌帶起自脛骨髁間前內側部,由髁間棘前方稍偏內側部斜向後上方抵止於股骨外髁髁間側面後上部,脛骨端呈前後長的卵圓形,較為粗大,附著面積約為3.0cm2,股骨端呈扇形相對細小,附著面積約為2.0cm2,長37~41(平均39)mm ,寬10~12(平均11)mm。
前交叉韌帶是膝關節主要的靜力穩定結構,其基本作用是防止脛骨前移。但並非起單純韁繩似的作用,對阻止脛骨內旋也有特殊作用。前交叉韌帶與後交叉韌帶共同作用,保待脛股關節的正常運動。
l 後交叉韌帶的解剖概要及主要功能?
後交叉韌帶位於膝關節腔後室,起自脛骨髁間後窩後部關節面下約10mm處,掩蓋脛骨平臺後緣斜向前內上方抵止於股骨內髁髁間側面前上部,呈圓弧形附著。後交義韌帶平均長38mm,寬13mm,其強度是前交叉韌帶的兩倍。
功能:①限制脛骨後移。②限制膝關節過伸,輔助前交叉韌帶起作用。③限制小腿內旋。④限制膝關節的內收與外展,協同前交叉韌帶與內、外側副韌共同起作用。
l 檢查前交叉韌帶損傷的體格檢查有哪些?
前Lachman試驗、前抽屜試驗、軸移試驗
l 檢查後交叉韌帶損傷的體格檢查有哪些?
後抽屜試驗、後Lachman試驗、脛骨後沉試驗、脛骨外旋試驗
l 檢查半月板損傷的體格檢查有哪些?
麥克馬瑞(McMurray)試驗、盧因(Lewin)試驗、膝關節過伸、過屈試驗、研磨試驗、
l 檢查內、外側副韌帶損傷及後外側複合體損傷的檢查有哪些?
外翻應力試驗。內翻應力試驗。脛骨外旋試驗、反軸移試驗、後外抽屜試驗、外旋反屈徵、後外旋轉試驗。
l 半月板損傷的體徵?
關節交鎖及彈響。體檢注意股四頭肌是否有萎縮,關節間隙是否有壓痛、關節伸屈活動是否受限,過伸過屈活動是否疼痛。
l 膝關節及肩關節常用的放射線檢查方法有哪些?
X光片、CT、MRI
l 膝關節後外側結構的組成?
膝關節後外複合體由靜態穩定結構和動態穩定結構組成。靜態穩定結構包括外側副韌帶、弓形複合、豆腓韌帶、和後外側關節囊;動態穩定結構包括髂脛束、股二頭肌腱和N肌複合體(包括N腓韌帶和N肌半月板束等)。
l N窩通過的血管及神經組成?
脛神經、腓總神經、N動靜脈。
l 半月板的主要功能?
①增強滑潤,減少摩擦,類似滾珠樣作用滑利關節的運動。②使脛骨關節面更加適合,穩定膝關節。③緩衝、吸收震盪保護關節軟骨。④調節關節內壓。⑤與膝關節韌帶協同作用制導膝關節的旋轉運動。⑥傳遞負載。
l 試述膝關節的結構,關節型別及關節主要的運動?
膝關節是人體最大、結構組成和功能最複雜的滑膜關節,由骨、關節軟骨、軟組織(交叉韌帶、半月板等)、關節腔內的滑液、關節囊、並有關節外的韌帶加固而形成。膝關節由股骨外髁和脛骨外髁形成外側脛股關節、股骨內髁和脛骨內髁形成內側脛股關節、髕骨關節面與股骨滑車形成的髕骨關節三部分組成。膝關節是滑膜關節。膝關節主要運動功能為屈伸運動,膝關節屈伸運動是滾動與滑動的組合。
l 使膝關節屈、伸的肌肉有哪些?
答:伸膝關節的肌肉是股四頭肌;屈膝關節的肌肉有股二頭肌、半腱肌、半膜肌、縫匠肌和腓腸肌。
l 膝關節有哪些囊內、囊外韌帶?說明囊內韌帶的作用。
答:外:脛側、腓側副韌帶,髕韌帶。內:前、後交叉韌帶。前交叉韌帶可限制脛骨過度前移,後交叉韌帶可限制脛骨過度後移,加強膝關節穩固性。
l 關於膝關節說法錯誤的是D
A、是全身關節中最複雜的關節
B、有腓側副韌帶加固,伸膝時最緊張
C、有由透明軟骨構成的半月板,內側“C”形,外側“O”形
D、交叉韌帶實質上是在關節腔之外,即滑膜之外
E、可作屈伸運動和條件性旋轉運動
l 可防止脛骨後移的主要韌帶是B
A.前交叉韌帶B.後交叉韌帶C.脛側副帶D.腓側副韌帶E.髕韌帶
l 屬於囊內韌帶的是A
A、膝交叉韌帶B.髂股韌帶C.髕韌帶D.橈骨環狀韌帶E.尺側副韌帶
l 伸膝關節的肌肉:A
A、股四頭肌
B、半腱肌
C、半膜肌
D、肌四頭肌、縫匠肌
E、股內側肌
前交叉韌帶A
A、限制脛骨向前移動
B、起自股骨內側髁
C、伸膝時最鬆弛
D、限制脛骨向後移動
E、屈膝時最緊張
後交叉韌帶D
A、限制脛骨向前移動
B、伸膝時緊張
C、屈膝時鬆弛
D、限制脛骨向後移動
E、起於股骨外側髁
膝關節內側半月板比外側半月板更易損傷,是因為D
A、它比較小
B、N肌不適當地牽拉它
C、屈膝時股骨內旋
D、它緊附於脛側副韌帶
E、運動時被前交叉韌帶向後推擠
膝關節的脛側副韌帶D
A、呈圓柱形
B、有一滑膜囊將它與內側半月板隔開
C、與N肌腱相交
D、與內側半月板附著
E、在限制脛骨內旋方面沒有作用
某運動員在踢球時,突感右膝關節劇痛,關節腫脹,檢查發現,患者右膝關節屈膝時,向前牽拉小腿時,脛骨可向前移位,試問損傷了什麼結構A
A、前交叉韌帶
B、後交叉韌帶
C、外側半月板
D、內側半月板
E、以上都不是
檢查ACL損傷試驗
前Lachman試驗:患者平臥位,屈膝30°,檢查者一隻手抓握大腿遠端的前外側以穩定股骨,另一隻手抓握於脛骨後內側,在脛骨後方施加向前的力量,使脛骨向前方移位。檢查者能感受到和(或)看到脛骨相對於股骨前移。
軸移試驗:患者採取仰臥位,儘可能放鬆肌肉。檢查者一隻手抓握患肢的踝關節並抬起,使膝關節伸直,同時施加內旋應力;另一隻手置於膝關節外側,施加外翻應力。對於前交叉韌帶斷裂的膝關節,脛骨會出現向前方半脫位。檢查者慢慢屈膝,在30°-40°時,脛骨會出現突然復位,即為軸移試驗陽性。
前抽屜試驗:患者仰臥位,屈膝90°,脛骨保持中立位。檢查者雙手抓住脛骨近端,兩拇指置於前方關節線水平,對脛骨施加向前的應力。如果脛骨前移增加,而且終末點為軟的,意味著前抽屜試驗陽性。
Slocum試驗:在評估膝關節前內不穩定之前,檢查者首先需要進行前抽屜試驗檢查。然後,將患者的足外旋並固定在外旋15°位置,使膝關節後內側複合體緊張,此時脛骨前移減少。如果脛骨前移沒有減小,意味著Slocum試驗陽性,膝關節存在前內旋轉不穩定。
檢查PCL損傷試驗
後抽屜試驗:患者平臥位,屈膝90°,脛骨保持中立位。檢查者雙手四指置於脛骨近端後方,雙手拇指置於膝關節前方關節線水平,觸控膝關節前方的內外側關節間隙。檢查者雙手將脛骨推向後方,根據脛骨平臺出現的病理性後向移位的程度進行分級。
後Lachman試驗:患者仰臥於檢查臺,膝關節屈曲30°,保持脛骨中立位,一隻手固定股骨遠端,另一隻握住脛骨近端,將小腿近端向前拉動到正常位置,然後向脛骨施加後向的力量觀察脛骨相對於股骨的後移。
脛骨後沉試驗:患者屈膝90°,檢查者鼓勵患者儘可能完全放鬆,特別是放鬆股四頭肌。從膝關節側面觀察,如發現脛骨前緣出現“後沉”現象,低於股骨髁的前緣,或低於健側膝關節,即為脛骨後沉試驗陽性。
檢查關節積液情況試驗
浮髕試驗:病人取仰臥位,膝關節伸直,股四頭肌鬆弛。檢查者一手手掌在髕骨上方壓擠髕上囊,並且手指擠壓髕骨兩側,使液體流入關節腔,然後用另一手的示指輕輕按壓髕骨。若感到髕骨撞擊股骨前面,即為陽性,說明積液量較少。若髕骨隨著手指的按動而出現浮沉的現象,表示積液量較多。
檢查後外側結構損傷試驗
脛骨外旋試驗:患者採用俯臥位或仰臥位,由屈膝30°開始,檢查者雙手抓住患者雙足,握住足跟,拇指置於足內側緣,四指握住足外側和足跟,同時施加最大的外旋力量,評估足-大腿角度並且與對側比較。然後屈膝90°,再次測量外旋角度。
反軸移試驗:患者平臥位,屈膝90°脛骨最大程度外旋。檢查者一隻手置於脛骨近端外側,施加外翻應力;另一隻手置於脛骨中段的前內側,控制小腿,同時維持脛骨外旋,並且施加一定的軸向推力。然後檢查者使膝關節逐漸伸直,在伸直的過程中需要維持脛骨外旋、軸向力量和外翻應力。
後外抽屜試驗:患者平臥位,屈膝90°、屈髖45°,脛骨外旋15°,固定足,然後進行後抽屜試驗檢查。
外旋反屈徵:患者平臥位,伸膝,檢查者抓住患者雙足的拇趾提起。與健側對比,患者膝關節出現內翻、過伸、外旋,意味著後外複合體損傷。
後外旋轉試驗:患者取平臥位,分別在屈膝30°和90°位進行檢查,檢查者向脛骨施加後向和外旋的力量,脛骨外側平臺出現向後外側半脫位為陽性。
檢查側副韌帶損傷試驗
內翻應力試驗:患者平臥位,檢查者將脛骨置於輕度內旋的位置,一隻手置於大腿內側,另一隻手置於脛骨遠端,首先進行屈膝30°位檢查,施加內翻應力,然後在膝關節完全伸直位進行檢查。
外翻應力試驗:患者仰臥位,患側髖關節輕度外展,屈膝30°。為了方便檢查,可以將膝關節置於檢查床邊。檢查者一隻手放在膝關節外側,另一隻手抓住踝關節,施加外翻力量,感覺膝關節內側間隙張開程度和終末點的質量。然後在伸直位重複檢查。
檢查髕骨脫位試驗
髕骨外推試驗:患者平臥位,股四頭肌放鬆,膝關節完全伸直。檢查者的拇指置於髕骨內緣,將髕骨輕輕向外推。採用4分髕骨法進行測量和記錄髕骨外移程度。然後,向內側推動髕骨,記錄髕骨內移的程度。
髕骨外推恐懼試驗:患者平臥位,股四頭肌放鬆。膝關節完全伸直。檢查者將拇指置於髕骨內側緣,輕輕向外側推髕骨,觀察患者的反應。如果患者出現明顯的恐懼,或者患者表示害怕髕骨會脫位,則髕骨外推恐懼試驗陽性。
檢查半月板損傷試驗
麥克馬瑞(McMurray)試驗:患者仰臥,先使膝關節最大屈曲,右手固定膝關節,左手握足,盡力使脛骨長軸外旋,左手在腓側推擠使膝關節外翻,在此外旋外翻的力量繼續作用的同時,慢慢伸直膝關節。如果內側有彈響和疼痛,則證明內側半月板有破裂。按上述原理做反方向的動作,即在膝關節內旋內翻的同時伸直 膝關節,如外側有彈響和疼痛,則證明外側半月板有破裂。
盧因(Lewin)試驗:患者站立使足跟及足趾緊貼地面,用力屈伸膝部,健肢運動自如,但有半月板損傷的膝關節不能伸直,膝部常呈屈曲位置,伴隨或不伴隨疼痛,此檢查可以主動進行也可被動進行。
膝關節過伸試驗:又稱Jones徵。患者仰臥,檢查者一手固定膝部,另一手握住小腿下部向上提,將膝關節過度伸展,使半月板前角受到擠壓,如有疼痛可能為半月板前角損傷或肥厚的髕下脂肪墊受到擠壓所致。
研磨試驗:又稱阿波來(Apley)試驗、膝關節旋轉提拉或旋轉擠壓試驗。患者俯臥,檢查者將膝部放於病人大腿的後側,兩手握持患肢足部,向上提拉膝關節,並向內側或外側旋轉,如發生疼痛,表示韌帶損傷。反之,雙手握持患肢足部向下擠壓膝關節,再向外側或內側旋轉,同時屈到最大限度再伸直膝關節,發生疼痛,則表示內側或外側半月板有破裂,並依疼痛發生時膝關節角度來判定半月板破裂的部位。屈曲最大限度時疼痛,應疑為后角破裂;屈曲呈90°時為中央破裂,伸直是為前角破裂。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