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整形燒傷科 主治醫師 陳國雙

  血管瘤是由殘餘的中胚葉或血管細胞形成的一種良性腫瘤,多見於嬰兒和兒童。多發生在頜面、頭頸及口腔中,四肢、軀幹及內臟次之。大部分血管瘤發生在面板及皮下組織淺層,但當發展擴大時可侵犯肌肉及骨骼組織。少數血管瘤發生於骨髓腔內,稱骨中心性血管瘤。血管瘤雖屬良性腫瘤,但如處理不當,到晚期已侵犯和破壞深部重要組織和器官時,往往缺乏有效治療方法,應及早地有效地治療血管瘤有很大重要性。
  血管瘤的分類
  按照組織學結構及臨床表現,血管瘤可分毛細管型血管瘤、海綿狀血管瘤、混合型血管瘤及蔓狀動脈瘤等。此外,血管瘤也可與淋巴管瘤或脂肪瘤並存而發生淋巴血管瘤或脂肪血管瘤等。有時血管瘤也可與先天性動靜脈瘻同時存在。
  1、毛細管型血管瘤
  這是面板上稍微隆起,周界清楚,外形及大小不規則,色澤自鮮紅到暗紫不等的腫瘤。常在嬰兒出生時或出生後不久就被發現。其形狀及大小可以從細小顆粒到大片紅斑,有時可佔據半側身體或半側面部,臨床上此種血管瘤可以分成二種型別:
  (1)草莓樣毛細血管瘤(莓痣):是較小的突出於面板表面的血管瘤,好發於面頸部,表面高低不平,似草莓狀,界線清楚,呈鮮紅或紫色,可逐漸增大及變深而侵入鄰近組織及器官。文獻上報道此種血管瘤有很大可能自行退化,在數年內逐漸消失,或長到一定程度後就停止發展。但在我們的臨床經驗中,此種自行退化的機會並不太多,大部分草莓狀毛細血管瘤生長快速,破壞性強,應及早予以妥善處理。

  (2)葡萄酒色斑毛細血管瘤:這是僅次於莓痣的最常見血管瘤,是無數擴張的毛細血管所組成的扁平而很少隆起的斑塊。面積大小不等,大的可侵佔半側面部或軀幹。色澤從鮮紅到暗紫,壓迫時色澤可暫時退去。有時則壓之不退色,因面板內已有紅色素存在。最常發生於面頸部,但亦可出現於人體其他任何部位。通常在初生時即存在,以後即保持穩定不變。但有些病例也可以隨年齡逐步向表面擴張增生,並出現多數草莓樣突起,同時還向深部侵犯而穿入肌肉等組織。位於下肢的葡萄酒色斑還可以與海綿狀血管瘤或先天性動靜脈瘻等同時存在。
  2、海綿狀血管瘤
  常以單個的成球狀突起的形式出現,有的表淺,有的深在而且不波及面板,形狀及大小亦不規則。侷限性的海綿狀血管瘤有時有界限清晰的包膜,給手術摘除帶來方便。但有的則與周圍組織毫無明顯界限。腫瘤質地柔軟,有很大或較大的壓縮性,可因體位下垂而充盈,或隨患肢抬高而見縮小。腫瘤內有時可捫出顆粒狀的靜脈石,是由瘤腔內血液凝固形成血栓,機化後因鈣鹽沉著而產生的。此種結石也可以在X線攝片中查出。海綿狀血管瘤常有一條或數條供應靜脈,當腫瘤較淺表時,此種擴張的或曲張的供應靜脈在鄰近正常面板下隱約可見。
  海綿狀血管瘤向深部發展時,可侵入肌肉組織、血管及神經間隙,以及破壞骨組織和侵入骨髓腔。如骨組織被侵犯,可捫出骨骼表面粗糙不平,如蟲咬狀。侵入骨髓腔後,X線攝片可見骨小樑被破壞,呈多房小腔,有時骨骼可見膨脹。

  當血管瘤受外界刺激時,可引起血管周圍組織炎性反應,病員自覺皮膚髮熱、腫脹、疼痛或在腫瘤表面發生破潰。有血栓形成時,也出現區域性疼痛。在受到外傷或表面破潰感染時,可引起出血危險。大多數海綿狀血管瘤是侷限性的,但有時亦可見廣泛地侵犯大片組織,或整個肢體,包括面板、皮下組織和肌肉。有時還可見到肢體的面板組織並無血管瘤病變,但皮下及肌層已被嚴重侵犯,往往造成治療上的困難。肢體的海綿狀血管瘤常併發先天性動靜脈瘻,患肢往往呈發育異常,並有骨胳增粗變長畸形。
  海綿狀血管瘤亦可發生於內臟器官如肝臟等。此類血管瘤也可能和淋巴瘤合併發生,稱淋巴血管瘤,破壞性很大。
  3、蔓狀動脈瘤
  這是由於小動脈和小靜脈相互吻合成為迂迴彎曲有搏動性的一種海綿狀血管瘤,也可以說是動靜脈瘻和海綿狀血管瘤的混合性腫瘤。多先發生於皮下組織中,開始時均為侷限性,但擴大侵犯結果,瘤腔可與深部或骨髓腔內血管廣泛地溝通。
  蔓狀動脈瘤好發生在頭皮上,可在嬰兒出生後迅速生長擴大,可破壞顱骨外板而侵入板障靜脈,且與顱內靜脈竇相連線。腫瘤呈區域性隆起狀,面板下可見到念珠狀彎曲迂迴而粗大的有搏動的血管。在四肢,它可破壞肌肉而形成肢體巨大海綿狀腫塊。面板表面充血,有時可破潰引起大出血。捫診時面板表面溫度較高,有貓喘感,腫瘤富有壓縮性,聽診有持續性吹風樣雜音,患者有時也可自己感覺到搏動。頭面部蔓狀動脈瘤還可引起劇烈頭痛或耳鳴。

  血管瘤的診斷和預後

  淺表的血管瘤依據病史、色澤、形態等特點,一般在診斷時並無困難。但在臨床上要鑑別毛細管型和海綿狀血管瘤往往不容易,因混合型血管瘤存在的可能性很大。

  點狀或片狀的毛細血管瘤有時須與色素痣相區別。海綿狀血管瘤有明顯的壓縮性,但不侵犯面板的深組織的血管瘤易與囊腫或脂肪瘤混淆,此時可用穿刺抽液法來明確診斷。對於蔓狀動脈瘤或深在性海綿狀血管瘤,為了確定它的部位、大小範圍和四周供應血管的情況,可應用動脈造影或瘤腔造影術來協助明確之。腦血管造影可顯示頭皮上蔓狀動脈瘤與顱內大血管的聯絡,有利於手術方法的選擇。

  此外,蔓狀動脈瘤亦應與發生於部分切除海綿狀血管瘤後,由於手術後發生動靜脈瘻逐漸形成的創傷性動靜脈瘤相鑑別。此點可由病史中得到明確診斷。

  血管瘤多在出生時或出生後不久被發現,除少數嬰兒在出生時已患有廣泛性血管瘤外,大部分均屬侷限性,以後隨年齡增長而不斷生長,特別在有外傷、感染等誘因影響下,可以迅速生長,侵犯和破壞周圍正常組織和器官,造成嚴重畸形,或侵襲整個肢體。

  部分面板表面毛細管血管瘤(楊莓樣)有自行退化的趨向,可在幾年內逐漸消失,或停止發展。過去國外文獻特別強調此點,認為此種血管瘤應作隨訪觀察,候其自然消失,主張在小兒5歲前不應採取積極治療,並認為過早的治療非但不必要,而且往往可能造成不良後果。我們認為這種觀察應該是謹慎而及時的,一旦發現血管瘤增長、擴散或加深,就應該積極採取有效措施,而不應有年齡方面的限制,以防止造成嚴重傷殘或難予收拾的局面。海綿狀血管瘤自行退化的可能性更少,尤應予以注意。我們曾見到土例出生時鼻尖患有楊莓樣毛細血管瘤的嬰兒,由於家屬當時不同意手術,到1歲時即造成鼻部全部被破壞,此時手術切除的結果帶來了全鼻缺失。但在另一例出生時即患左上瞼內眥部海綿狀血管瘤的嬰兒中,由於腫瘤迅速增長,在嬰兒40天時即進行手術切除,術中發現腫瘤深及內眥內側鼻骨骨膜,切除血管瘤後在創面進行面板移植。手術後迄今12年來未見覆發,並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畸形。

  當血管瘤發展迅速時,應考慮有無惡變問題,血管內皮瘤是惡性的血管瘤,在臨床上雖不多見,但仍須予以注意。

  發展廣泛而巨大的海綿狀血管瘤或蔓狀動脈瘤,因波及重要器官或整側肢體,或胸腹壁等重要的部位,由於目前尚缺乏有效措施,治療上存在一定困難。病員可因大出血、呼吸道阻塞,或腫瘤侵入內臟器官等嚴重情況而致死。

  血管瘤的治療

  血管瘤的治療方法很多,包括外科手術切除、放射療法、硬化劑注射、冷凍、電烙等。有時也可應用各種綜合性療法。各種治療方法各具有優缺點及一定的適應症,須視腫瘤的不同發展階段,腫瘤的型別、大小和部位,患者的年齡、健康情況、有無併發症等來決定取捨。

  血管瘤自行消退的可能性僅限於若干草莓樣毛細血管瘤,葡萄酒斑及海綿狀血管瘤很少自行消退。僅在初診時,經家屬觀察,證明血管瘤已有開始退化跡象,或正處於退化時期者,方可採取繼續觀察的態度。在嬰兒軀幹或四肢的小塊血管瘤,也可暫時予以觀察,因為即使在一段時間內繼續生長擴大,以後還有機會予以徹底治療而不致造成無法挽救的畸形。反之,在頭面部及其他暴露部位的血管瘤,特別是鄰近眼、鼻、口腔等部位者,治療稍一耽誤時日,就可導致嚴重的後果。因此我們認為治療血管瘤的基本原則,應該是嚴密觀察,及早治療,而不宜過久等候。針對葡萄酒色斑目前我科採用磨削治療聯合藥物治療效果不錯。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