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適應當前我國內鏡鼻竇外科迅速普及的需要,制定一個有關慢性鼻竇炎、鼻息肉臨床分型和療效評定的標準,將有利於準確地診斷、設計手術方案和選定手術範圍,更準確地評價治療效果和判定預後,促進我國內鏡鼻竇外科學的健康發展,並便於國內外的學術交流。
為此,在部分專家倡議下,國內20名專家於1995年12月26日26~29日,在廣州暨南大學召開了為期4天的專題研討會。專家們在認真分析國內現狀的基礎上,對各自的臨床實踐經驗進行充分交流和討論,同時參考國內外有關資料,制定了這份適合國內具體情況的慢性鼻竇炎、鼻息肉臨床分型及療效評定標準(暫時命名為“ FESS-95”廣州標準”初稿)供國內同道們參考使用。
1、分型的基本依據
(1)術前詳細詢問病史
包括患病時間、治療經過及治療型別(保守或手術治療)、治療結果及現存症狀。
(2)術前內鏡鼻腔檢查
瞭解鼻腔內炎性分泌物存在的部位(竇口或鼻道),鼻腔息肉存在的部位、大小及數量,鼻腔解剖變異情況(粘連、鼻中隔偏曲、中鼻甲或下鼻甲的增生或肥大等)。
(3)術前鼻腔、鼻竇CT掃描(冠狀位及水平位)
要求病人取俯臥位,頭過伸,冠狀位斷層基線與聽眶上線垂直。水平位以聽眶上線為基線。為細緻觀察鼻腔、鼻竇結構骨與軟組織之間的關係,應採用骨窗,窗寬1000HU,窗位+90HU,層厚2mm。平均掃描12-16層。
2、CT篩竇分型標準
(1)蜂窩型:篩竇蜂房密集數量眾多,骨間隔菲薄;
(2)空皰型:蜂房為數少,融合成較大的空皰狀,骨間隔較薄;
(3)骨質增生型:篩竇蜂房多少不一,骨間隔明顯增厚,部分間隔過度增生,蜂房融合閉鎖。
3、慢性鼻竇炎、鼻息肉臨床分型標準
Ⅰ型:單純型鼻竇炎(保守治療無效)。I期:侷限性單個鼻竇慢性炎症。Ⅱ期:前組鼻竇炎和(或)波及部分後組篩竇。Ⅲ期:全組鼻竇炎。
Ⅱ型:鼻竇炎伴有鼻息肉。Ⅰ期:侷限性單個鼻竇慢性炎症伴單發息肉。Ⅱ期:前組鼻竇炎和(或)波及部分後組篩竇伴多發息肉。Ⅲ期:全組鼻竇炎伴多發息肉。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