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竇炎是鼻竇粘膜的非特異性炎症,為一種鼻科常見多發病。所謂鼻竇是鼻腔周圍面顱骨的含氣空腔;左右共有4對:稱額竇、上頜竇、篩竇、和蝶竇。因其解剖特點各竇可單獨發病,也可形成多鼻竇炎或全鼻竇炎,前組鼻竇發病率最高,其中以上頜竇炎最多。
本病一般分為急性和慢性2類,其原因很多,如過度疲勞、受涼受溼、營養不良、維生素缺乏,以及生活環境不良所致的全身抵抗力降低;變態反應體質,全身性疾病如貧血、內分泌功能不足(如甲狀腺、腦垂體和性腺等功能減退),急性傳染病如流感、麻疹、猩紅熱、白喉等均可誘致本病發生;
此外,鼻腔的一些疾病,如鼻中隔偏曲、中鼻甲肥大、鼻息肉、變態反應性鼻炎、鼻腔異物或鼻腔腫瘤以及鄰近病灶,如扁桃體炎或腺樣體肥大、上頜第二雙尖牙及第一、第二磨牙根部的感染,拔牙時損傷上頜竇壁或齲齒殘根墜入上頜竇內等也可導致鼻竇炎。鼻息肉多見於成年人,是由鼻部粘膜長期水腫所致,以變態反應和慢性炎症為主要原因。
鼻竇炎、鼻息肉是已經成為嚴重影響人們身體健康的疾病。隨著抗生素的廣泛應用和鼻內窺鏡手術的應用,大部分鼻竇炎、鼻息肉都可以得到很好的治療。
鼻息肉、鼻息肉的診治主要包括:
主要症狀為:鼻竇炎主要表現為膿涕、鼻塞、頭痛(常表現為鈍痛或頭部沉重感,白天重,夜間輕)、痰多、異物感或咽乾痛等,鼻塞多為持續性,血管收縮劑滴鼻無明顯療效,噴嚏很少,但若鼻粘膜有變態反應性炎症,也可出現噴嚏、清涕。嗅覺減退以致缺失。巨大息肉若阻塞後鼻孔甚至突入鼻咽部,尚可引起耳鳴、耳聾。息肉體積大,可引起鼻外形改變。
鼻樑增寬扁平,兩側鼻背隆起,在鼻腔內可見息肉為圓形,表面光滑,質軟,灰白色透明囊性腫物,其蒂根部在中鼻道內或鼻竇腔內。患者夜晚可出現明顯鼻塞而致張口呼吸,久之可繼發慢性咽炎。
兒童鼻竇炎急性期除鼻塞、膿涕多外,可有發熱、脫水、精神萎靡、煩躁不安、呼吸急促、拒食甚至抽搐等表現。慢性者則表現間歇或經常性鼻塞、黏液性或粘膿性鼻涕。由於長期鼻塞和張口呼吸,導致病兒頜面、胸部以及智力等發育不良。
診斷主要依靠患者病史、詳細的鼻內窺鏡下鼻腔檢查或鼻竇CT檢查,瞭解患者的發病部位及病變程度。
急性鼻竇炎的治療一般包括呋麻液滴鼻、抗菌素及上頜竇穿刺沖洗術等。慢性鼻竇炎、鼻息肉則主要依靠手術治療,包括去除病因的手術,如高位鼻中隔偏曲行鼻中隔矯正術,對肥大或息肉樣變的中鼻甲,可行中鼻甲部分切除術,若有鼻息肉則行鼻息肉摘除術,上頜竇根治術。目前較流行的手術方法為功能性鼻內窺鏡手術。
傳統的鼻部手術,患者採取半坐位,術者帶頭燈直視下手術,視野侷限,手術往往不能徹底,且患者出血多,痛苦大,某些手術還需要口內及鼻面部做切口,術後留有瘢痕。
功能性鼻竇內窺鏡鼻竇手術治療鼻竇炎鼻息肉有不可比擬的優勢,它藉助內窺鏡的良好照明,對鼻腔深部結構也能夠清晰的觀察,將傳統的根治性或者全部刮除鼻竇內粘膜的的破壞手術,轉變為在徹底清除病變的基礎上,儘可能保留鼻腔及副鼻竇的正常粘膜和結構,形成良好的通氣和引流,促使鼻腔、鼻竇粘膜的形態和生理功能恢復的功能性手術。
並可以根據病變的嚴重程度,達到依靠鼻腔及鼻竇的自身生理功能的恢復來治癒鼻竇炎和鼻息肉的目的。再加上鼻息肉電鑽的應用,使手術具有創傷小、手術中及手術後痛苦小、手術徹底及術後不易復發等優點,並可以使手術進行到以前不易到達的區域,是治療鼻竇炎及鼻息肉的最理想方法。
鼻內窺鏡手術前,尤其是伴有鼻息肉時,醫生可能會囑咐病人在術前吃一些藥物,這些藥物包括抗生素和激素。目的是改善鼻竇炎病人的手術條件,病人應嚴格按照醫囑,堅持用藥。另外手術前至少兩週內不要服血阿斯匹林類解熱鎮痛藥物(巴米爾,芬必得,萘普生等),維生素E,大蒜, 銀杏,人蔘,麥角胺,等,這些藥物可以稀釋血液,從而使術中及術後容易出血。
此外,手術後患者需要定時換藥,術後第1、2天醫生會抽除鼻腔的填塞物。在術後的6周內,至少需要來醫院換藥3-4次,具體時間醫生會根據您的術腔恢復情況來安排,主要是清理鼻腔內的分泌物痂皮和新生的肉芽,防止鼻腔內粘連造成鼻腔不通氣和保障手術效果。3-4個月後,鼻腔內一般會完全恢復,這時候只要注意複診,一年1-2次檢查就可以了。術後仍需堅持使用鼻用激素,可減少鼻竇炎、鼻息肉的復發。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