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長得高一點,但並不是所有家庭都能如願。有關孩子的身高,有許多令人遺憾的誤區。一般情況下,家長總是在子女發育定型後,才發現他們是高是矮。即便早就發現孩子身材較同齡兒矮小,也常誤以為是“晚長”,認為以後發育時自然會長高的,即所謂的“躥個兒”,但是等到青春發育時,才發現孩子身材矮小,這時,最好的治療良機往往已經錯失了。那麼孩子個矮屬不屬於“晚長”呢?家長僅憑想象是難以判斷的。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到正規醫院門診進行詳細檢查後才能確定。
身材矮小是指在相似的成長環境下,身高低於同種族、同年齡、同性別正常兒童身高的平均值2個標準差,或者身高低於該人群兒童身高的第3百分位數者。
生長是一個複雜的生理現象,是由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在這些因素中,除了人體內分泌的調節作用外,還有兩個基本因素,即先天遺傳因素和後天營養及環境因素。其中遺傳因素佔60%-70%,遺傳決定了生長髮育的可能性,環境條件決定了生長髮育的速度及可能達到的程度。在小兒的生長髮育過程中,身高的增長主要依靠的是骨幹之間的骨骺增長,骨骺的發育貫穿整個過程,對身高起著決定性作用。骨骺是骨骼的生長髮育中心,通過不斷骨化來增加骨的長度,人的身高也隨著增加。骨齡即是骨骼發育的年齡,代表著各年齡時的骨成熟度,是評估小兒生長髮育狀況的良好指標。因此,若想了解小兒生長的潛力,是否還有生長空間,需要到醫院拍一個手部X線片做骨齡的測定。
人的一生有兩個生長高峰期:即嬰兒期和青春發育期。出生後的第1年身高可增加25釐米,第2年增加10釐米左右;2歲以後直至青春期前基本保持勻速生長,每年大約5-7釐米,而進入青春發育期,平均每年可以增高8-10釐米,在此期間女孩身高增加約23-25釐米,男孩身高增加約25-28釐米。這兩個時期是決定兒童成年後身高的關鍵時期。醫學研究表明,4-8歲是矮小症治療的最佳時機,在這期間,建議家長詳細記錄孩子的生長情況,定期幫助孩子測量身高、體重並做記錄,瞭解孩子的年生長速率,如果3歲以上的孩子生長速度小於每年4釐米,則要想到有沒有生長障礙。此外,家長還應該記錄孩子的青春發育情況,比如女孩子何時乳房發育、何時初潮,男孩何時睪丸發育、有沒有變聲等現象。因為這些生理現象與孩子長個兒有時也有著密切的關係。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