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群獲得性肺炎( CAP) 是指在醫院外罹患的感染性肺實質(含肺泡壁即廣義上的肺間質)炎症,包括具有明確潛伏期的病原體感染而在入院後平均潛伏期內發病的肺炎。
一、 CAP的臨床診斷依據
1、新近出現的咳嗽、咳痰,或原有呼吸道疾病症狀加重,並出現膿性痰;伴或不伴胸痛。
2、發熱≥38度。
3、肺實變體徵和(或)溼性羅音。
4、WBC>10×10^9/L或<4×10^9/L,伴或不伴核左移。
5、胸部X線檢查顯示片狀、斑片狀浸潤性陰影或間質性改變,伴或不伴胸腔積液。
以上1~4項中任何一項加第5項,併除外肺結核、肺部腫瘤、非感染性肺間質性疾病、肺水腫、肺不張、肺栓塞、肺嗜酸性粒細胞浸潤症、肺血管炎等,可建立臨床診斷。
診斷成立後,需要對病情做快速準確的評估,視其嚴重程度決定是否入院治療。
二、CAP病情嚴重程度的評價
具備下列情形之一尤其是兩種情形並存時,常提示病情嚴重或存在肺炎加重的危險因素,若條件允許建議住院治療。
1、年齡>65歲。
2、存在基礎疾病及相關因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糖尿病、慢性心、腎功能不全;吸入或易致吸入因素;近1年內因CAP住院史;精神狀態改變;脾切除術後狀態;慢性酗酒或營養不良等。
3、體徵異常:呼吸頻率>30次/min;脈搏≥120次/min;血壓<90/60mmHg;體溫≥40℃或<35℃;意識障礙;存在肺外感染病灶如敗血症、腦膜炎。
4、實驗室和影像學異常。血常規:WBC>20×10^9/L,或<4×10^9/L,或中性粒細胞計數<1×10^9/L;呼吸空氣時PaO2<60mmHg、PaO2/FiO2<300或PaCO2>50mmHg;血肌酐(Scr)>106μmol/L或血尿素氮(BUN)>7.1mmol/L;Hb<90g/L或紅細胞壓積(HCT)<30%;血漿白蛋白<2.5g/L;敗血症或瀰漫性血管內凝血(DIC)的證據。如血培養陽性、代謝性酸中毒、凝血酶原時間(PT)和部分凝血活酶時間(PTT)延長、血小板減少;X線胸片病變累及一個肺葉以上、出現空洞、病灶迅速擴散或出現胸腔積液。
下列情況多為重症肺炎的表現,提示可能出現呼吸衰竭、肺性腦病、迴圈障礙、腎衰、全身炎症反應綜合徵等情況,需密切觀察,積極救治。
1、意識障礙。
2、呼吸頻率>30次/min。
3、PaO2<60 mmHg、 PaO2/FiO2<300 ,需行機械通氣治療。
4、血壓<90/60mmHg。
5、胸片顯示雙側或多肺葉受累,或入院48小時內病變擴大≥50%。
6、少尿:尿量<20ml/h,或<80ml/4h,或急性腎功能衰竭需要透析治療。
三、抗生素的選擇
由於各種因素的影響,主要是抗生素的不合理應用,導致社群獲得性肺炎耐藥菌株的大量出現,使治療面臨困境,因此國內外反覆修正和更新診療指南,全面評價病情和確定處理方針,避免經驗性治療的用藥混亂,糾正用藥過度及不當的現象,減少抗生素選擇壓力,防止耐藥,改善預後,節約醫藥衛生資源。
經驗治療:在患病初期,尚未得到病原學證據時,需經驗治療,選擇抗生素的原則為:早期、有效、全程、足量,要考慮抗生素的副作用。
社群獲得性肺炎的病原菌譜較廣,根據大規模的臨床研究,證實肺炎鏈球菌、支原體、衣原體、流感嗜血桿菌仍是檢出率最高的細菌。故臨床選藥時,常首選能全面覆蓋病原菌的抗生素,以期儘快控制症狀,縮短療程,減少抗生素長期應用帶來的副作用及臟器損傷等。
常選擇β-內醯胺類聯合大環內酯類藥物,研究表明,單用氟喹諾酮類藥物可達到與上述兩藥合用的效果,臨床上根據患者年齡狀況(16歲以下患者忌用喹諾酮類藥物)、基礎疾病(既往患病,有肺部結構改變,如支氣管擴張的患者常易合併銅綠假單胞菌等)、既往用藥情況、敏感度、耐受度酌情選擇。
如若常規治療3-5天無效,則考慮更換抗生素。銅綠假單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腸桿菌屬的檢出率越來越高,尤其是重症肺炎患者,肺炎鏈球菌、需氧革蘭陰性桿菌、嗜肺軍團桿菌、肺炎支原體、呼吸道病毒、流感嗜血桿菌等都是常見的致病菌,針對這種情況,應結合藥敏試驗,綜合患者自身因素,及時換用敏感抗生素。
注意,重症肺炎的患者常處於高代謝狀態,營養支援十分重要,機體的營養狀態是保證藥物有效代謝的基礎。臟器支援是關鍵,病情進展到全身炎症反應階段,各個臟器都會受到損傷,及時對症處理,會對預後產生正面的影響。
對於社群獲得性肺炎症狀不典型,病情進展緩慢,發現較晚,已經形成機化性改變的患者,適當應用活血化瘀藥,可促進病灶的吸收,防止區域性形成永久性損傷,儘可能的恢復其正常功能。
社群獲得性肺炎的發病率較高,病原菌譜在不斷擴大,並出現越來越多的耐藥菌株,給臨床治療帶來一定的困難,而且由於這種變化,重症肺炎的患者也越來越多,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恰當應用抗生素,提高早期經驗性治療的成功率,縮短病程,改善預後。
提醒大家及時就診,正規治療。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