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腫瘤內科 主任醫師 周曉園

  肺癌屬祖國醫學中“肺積”、“息賁”、“肺疽”等病證的範疇。《難經》早在兩千年前提出:“肺之積,曰息賁”,後《東醫寶鑑・癰疽篇》曰:“癰疽發於內者,當審臟腑,如中府應隱隱而痛者,肺疽也”,以“疽”字論定了肺癌的惡變性質。

  《雜病源流犀燭・積聚症瘕痃癖源流》對肺癌形成的病理機制作了精闢的論述:“邪積胸中,阻塞氣道,氣不宣通,為痰為食為血,皆得與正相搏,邪既勝,正不得而制之,遂結成形而有塊”。李中梓在《醫宗必讀》中論述“積”症病因時指出:“積之成者,正氣不足,而後邪氣踞之”。

  張景嶽則明確認為:虛弱失調之人,多有積聚之病。肺積主要由於正氣虛損,陰陽失調,邪毒乘虛入肺,肺失宣降,氣機不利,血行不暢,津失輸布,聚而為痰,痰凝氣滯,瘀阻脈絡,致痰氣血瘀毒膠結,日久而成肺積。

  正氣不足,臟腑功能失調是腫瘤發生的主要內因,肺癌發生後,如不能及時治療,又會傷肺氣耗肺陰,使機體正氣更虛,又促使癌腫進一步擴散及發展。早期腫瘤尚小,正氣尚盛,正盛邪輕,多可採取以攻為主,或大攻小補,或先攻後調的原則。中期腫瘤發展至一定階段,邪盛正氣亦傷,多處於“勢均力敵”階段,宜取攻補兼施的原則。

  晚期病情更重,正氣衰弱,“正虛邪盛”,治宜以補為主,或大補小攻,或先補後攻的原則,即“扶正所以祛邪”。資料表明,我國肺癌病人以中、老年人居多,確診時,大多數已屬中、晚期,此時正氣虧虛是患者的一大共性,即使早期患者經手術後,正氣虧虛亦屬常見,故中醫治療應以扶助正氣為主,祛邪消積為輔,扶正是根據患者氣血陰陽的盛衰,而益其不足;祛邪是據痰凝、氣結、血瘀、熱毒等的亢盛,而祛其有餘。

  近年來“養正積自消”的治療原則已逐漸成為共識,中藥治療著力於增強機體的免疫力及自身抗癌能力為主,輔以抗癌中藥,達到控制腫瘤、改善症狀的目的。

  一、分型辨治

  1、氣陰兩虛型

  主證:咳嗽少痰,痰粘色灰白,不易咯出,咳聲低弱,或痰帶血絲,或胸痛隱隱,氣短、神疲乏力,面色白光白,自汗或盜汗,惡風,納呆,口乾不多飲,舌淡紅苔薄,脈細弱。

  治則:益氣養陰,解毒消積。

  方藥:肺積I號方:黃芪15克、太子參15克、白朮12克、北沙蔘12克、麥冬12克、半夏9克、川貝母9克、橘紅12克、桔梗12克、炙杷葉12克、連翹12克、白花蛇舌草30克、半枝蓮15克、蘆根18克、丹蔘12克、砂仁12克、全蠍9克(研衝)、蜈蚣2條(研衝)、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一劑。

  注:肺為嬌髒,主氣,司呼吸,喜潤惡燥,故肺臟之病變最易耗氣傷陰,久病者尤為明顯,故肺積的虛證以氣虧、陰津不足最為多見。此型患者絕大多數為腫瘤中、晚期,體質虛弱,氣陰兩虧,臨證治療用益氣養陰藥時,應注意“虛不受補”。

  益氣不宜過於辛熱,以防補氣有餘而生內熱,參、芪為益氣佳品,多配炒白朮、雲苓、山藥、薏苡仁等,療效甚好,亦可酌情配連翹等清熱之品;養陰之品不要過於滋膩,以防生溼生痰。肺積患者慎用生地、熟地,二藥雖為補陰之主藥,但一則責其滋膩,因肺的病變多伴有痰溼內蘊,滋膩之品易助溼生痰,引起或加重肺部感染;二則生地性寒涼,肺積患者多年老體弱、脾虛納呆,恐傷及脾胃而影響食慾或致腹瀉。筆者常用南沙蔘、北沙蔘、童參、麥冬、天冬、元參、女貞子、枸杞子等清潤之品以養肺陰。久病患者常有“動則氣急”等病變由肺及腎的“腎不納氣”表現,對於有腎虛咳喘的,可採用養陰清肺與補腎納氣同治的方法,加菟絲子、肉蓯蓉、補骨脂等肺腎同治。

  2、氣虛痰溼型

  主證:咳嗽痰多,質稀色白,氣短喘促,動則更甚,少氣懶言,胸悶納呆,神疲乏力,面色白光白,惡風畏寒,自汗,或顏面或下肢浮腫,大便溏稀,舌質淡胖或邊有齒印,苔白或白膩,脈濡緩或濡滑。

  治則:益氣健脾,化痰解毒。

  方藥:肺積II號:黃芪15克、黨蔘15克、炒白朮12克、雲苓12克、陳皮12克、半夏9克、浙貝9克、瓜蔞12克、桔梗12克、薏苡仁30克、蘇子9克、萊菔子12克、白花蛇舌草30克、連翹12克、炙紫苑12克、炙冬花12克、丹蔘12克、全蠍9克(研衝)、蜈蚣2條(研衝)、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一劑。

  注:此型患者多為久病、體型肥胖合併肺部感染者。肺氣虧虛,痰溼中阻,往往出現胸悶胃呆,舌苔厚膩,或黃或白,此時不要誤認為溼邪阻滯、中運氣阻,而一味用芳香開洩、或滲溼、或燥溼,這樣易使肺氣更傷,而犯“虛虛”之弊。要注意患者氣虛為本、痰溼為標,治療應以補氣扶正為主要原則,佐以化痰祛溼。

  溼邪痰飲內阻,有虛實之分,虛者必兼氣短、乏力、動則更甚、自汗等證,臨證不難區別。“治病必求其本”,故當以補肺益氣、健脾祛溼為主,佐以止咳化痰,方能收效。

  3、肺虛熱毒壅結型

  主證:咳嗽劇烈,痰稠色黃或白,或痰中帶血,氣短喘促,發熱,口苦口乾,胸悶胸痛,惡風畏寒,自汗或盜汗,乏力納呆,小便黃赤,大便祕結,舌暗紅苔黃膩或黃燥,脈細數或滑數。

  治則:補肺清熱,化痰解毒。

  方藥:肺積III號方:太子參15克、白朮12克、雲苓15克、薏苡仁30克、浙貝母12克、川貝母9克、半夏9克、前胡12克、桔梗12克、桃杏仁各9克、桃仁9克、丹蔘12克、魚腥草15克、全瓜蔞15克、黃芩12克、仙鶴草30克、半枝蓮30克、蚤休12克、陳皮12克、甘草3克。水煎服,每日一劑。

  注:由於腫瘤本身和腫瘤導致的阻塞症狀,肺積患者極易出現肺部感染,尤其在疾病的中、晚期。此時患者正虛邪盛,應注意“攻有所過,補有所壅”。故治療時不能只治感染而不顧正氣虧虛之本,用藥亦不易過重,若一味強調清熱解毒、燥溼化痰,肺部感染難以徹底治癒,或雖可暫時有所好轉,但有可能因寒涼之品進一步損傷正氣,使感染難以徹底控制而致反覆發作。

  此時治療宜選用益氣扶正、健脾燥溼化痰但不辛燥的藥物,如黨蔘、炒白朮、雲苓、山藥、薏苡仁、陳皮扶正之品,再配以清熱解毒、祛溼化痰藥物,方能有顯效。若有條件,選擇細菌敏感、毒副作用小的抗生素聯合應用則效果更好。

  4、痰毒瘀滯型

  主證:胸痛背痛,痛有定處,如針刺、緊束感,咳嗽不暢,或吐血痰,氣促胸悶,口乾苦,乏力,大便祕結,或面晦暗,脣青紫,杵狀指,舌黯紅或紫或有瘀斑,舌下靜脈迂曲,苔厚膩,脈弦細或弦細數。

  治則:利氣化瘀,解毒散結。

  方藥:肺積IV號方:炒桃仁12克、川芎12克、赤勺12克、當歸12克、黃芩12克、大黃6克、連翹12克、柴胡12克、元胡12克、蒲黃9克、五靈脂9克、莪術9克、炒枳殼12克、丹蔘12克、紅花12克、白花蛇舌草30克、醋香附12克、全蠍12克(研衝)、蜈蚣2條(研衝)、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一劑。

  注:胸痛為肺積患者常見症狀,“痛者,不通也”,氣滯、血瘀、痰阻、毒結而致氣血脈絡不通是引起胸痛的病因。“肺主諸氣”,“肺朝百脈”,正氣不足,邪毒乘虛而入,邪滯於肺,則氣失通暢,血行受阻,致氣血瘀滯;肺不布津,津液停聚,鬱積為痰濁。痰濁壅肺,肺氣受阻,又加重血瘀,痰瘀二者既相互轉化又互為因果,易形成惡性迴圈。

  氣滯、血瘀、痰溼、毒結等互結,瘀久又會生熱,故此時治療不可見痛止痛,而應以活血以通血瘀、理氣以行氣滯、祛痰以化痰阻、解毒以祛毒結、佐以清熱、佐以通絡止痛,使氣血脈絡通而不痛,方為止痛上策。

  5、化療胃熱型

  主證:噁心,嘔吐,納呆,胃脹或胃中燒灼感,口乾不飲,飲或食入即吐,嘔吐涎沫,甚吐膽汁,頭暈,乏力,舌紅苔薄黃或幹,脈細數或滑數。

  治則:清熱益胃,化痰止吐。

  方藥:化療反應湯:法半夏9克、竹茹12克、陳皮12克、枳實9克、厚朴12克、木香9克、黃連12克、乾薑6克、炒白朮12克、茯苓12克、白叩12克、大黃6克、生黃芪9克、黨蔘12克、甘草3克。生薑三片為引,水煎服,每日一劑。

  6、 放療陰虛型

  主證:除肺積的相關症狀外,出現口乾舌燥,咽部幹癢,小便黃赤,大便偏幹,或伴發熱盜汗,舌紅少苔,脈細數。

  治則:清熱養陰

  方藥:放療養陰湯:生地12克、當歸12克、川芎9克、赤芍12克、沙蔘12克,麥冬12克、五味子9克、銀花24克、連翹12克,黃芩12克、元參15克,炒桃杏仁各12克,川貝9克、桔梗12克、蘆根18克、丹蔘12克,半枝蓮15克,甘草6克。

  注:肺積放療時由於易損傷機體組織、血管、粘膜、淋巴管等,造成食管的急性炎症、狹窄、粘連、潰瘍等以及肺臟的間質炎症,和頸部淋巴結放療時引起的腺體、淋巴管的破壞等,臨床多表現為熱毒傷津、肺陰不足的症狀,故治療應以清熱、養陰為主。由於機體要對破壞的組織進行修復,所以微迴圈的重建非常重要,故方中加入丹蔘、赤芍、雞血藤等活血藥物對於改善症狀有很好的作用。

  由於患者的素質及病情不同,臨床表現亦不同,但患者以某一種證型為主的現象卻是常有的,其表現也多是主證、客證相兼,交錯出現。故治療必須遵守辨證論治的原則,分清主次,衡量整體與區域性的關係,確定扶正與祛邪的輕重分量,才能收效,絕對孤立地專用一種治法而成功的例子是沒有的。

        二、症狀辨治

  1、痰多難咯:生半夏、生南星、川貝母、天竺黃、海蛤殼、全栝樓、牛黃、白芥子、竹瀝等。

  2、咳嗽:桔梗、栝樓皮、前胡、炒杏仁、葶藶子、馬兜鈴、米殼、紫苑、款冬花、佛耳草等。

  3、咯血:側柏葉、白茅根、白芨、大、小薊、茜草根、藕節炭、三七粉、花蕊石、仙鶴草等。

  4、胸背痛:元胡、三七粉、八月札、乳香、沒藥、藤梨根、七葉蓮、熊膽、細辛等。

  5、發熱:白薇、羚羊角、鬼針草、銀柴胡、地骨皮、金銀花、敗醬草、魚腥草、連翹、生石膏等。

  6、黃膿痰:皁角刺、生薏仁、冬瓜仁、桔梗、黃芩、栝樓、浙貝、知母、葦莖、桃仁、前胡、桑白皮等。

  7、喘急胸水:葶藶子、車前子、川椒目、龍葵、控涎丹等。

  8、具有 抗癌作用的中藥:

  ⑴清熱解毒類:白花蛇舌草、半枝蓮、蛇莓、苦蔘、七葉一枝花、龍葵、藤梨根、石見穿、野蕎麥根、黃芩、山豆根等。

  ⑵化痰軟堅類:夏枯草、生南星、貓爪草、生牡蠣、栝樓、海藻、澤漆、昆布、等。

  ⑶活血化瘀散結類:三稜、莪術、徐長卿、丹蔘、澤蘭葉、鬼箭羽、參三七等。

  ⑷其他:菝葜、全蠍、蜈蚣、蚊六穀、鐵樹葉、芙蓉葉、野葡萄藤、冰球子、蜣螂蟲等。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