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肛腸科 住院醫師 賀應林

  1、中醫如何認識“便祕”? 中醫認為便祕是大便祕結不通,排便時間延長或欲大便而艱澀不暢的一種病證。在我國古代醫學中,便祕有很多名稱,如“大便難”、“後不利”、“脾約”、“閉”、“陰結”、“陽結”、“大便祕”、“大便燥結”、“腸結”等。

  古代醫家對便祕的產生原因有許多論述,認為引起便祕的原因很多,其中,便祕與腎、脾、胃、大腸、肺、氣血津液、寒熱虛實等均有關。歷代醫家認為:在水谷傳化過程中,胃主受納,腐熟水谷,其氣下行;脾主運化,其氣上行,小腸“受盛”經脾胃作用後的水谷進行泌別清濁;大腸傳導糟粕。所以,胃的腐熟失常與氣失和降,脾的運化失司及清氣不升,小腸的泌別失職,大腸的傳導異常,均可引起大便異常。腎主液,肺主氣,當腎虛肺燥時也可引起大便祕結。歷代醫書中,對此論述很多:“大便祕結,腎病者也。經曰,北方黑水,入通於腎,開竅於二陰,蓋以腎主五液。津液甚,則大便調和。”“若飢飽失節,勞役過度,損傷胃氣及食辛熱味厚之物而助火邪,伏於血中,耗散真陰,津液虧少,故大便燥結。然燥結之病不一,有熱燥,有風燥,有陽結,有陰結,又有年老氣虛,津液不足而燥結者。”以上論述非常重視腎陰虧虛、津液不足、胃氣受損等因素。有關熱與寒可致便祕的論述也很多:“大便不通者,由三焦五臟不和,冷熱之氣不調,熱氣偏入腸胃,津液竭燥,故令糟粕否結,壅塞不通也。”“悶俗作祕,大便澀滯也,熱耗其液,則糞堅結而大腸燥澀緊斂故也。”“手足冷,大便祕,小便赤,或大便黑色,脈沉而滑……此名陽證似陰也。”而清代醫家則提出了便祕與肺燥有關的觀點:“大便閉結,人以為大腸燥甚,誰知是肺氣燥乎?肺燥則清肅之氣不能下行於大腸。”更有醫家提出便祕與房事、飲食、七情等均有關的論述:“原其所由,皆房勞過度,飲食失節,或恣飲酒漿,過食辛熱,飲食之火起於脾胃,淫慾之火起於命門,以致火盛水虧,津液不生,故傳道失常,漸成結燥之證。”提出“蟲積”、“七情氣閉”、“痰滯不通”、“藥石毒”、“髒寒”、“血液枯”等均可導致便祕,從而更充實了便祕的病因學說。

  中醫對便祕的治療亦有較深的研究。治療上提出了不可妄用攻下,“……大抵治病必究其源,不可一概用巴豆、牽牛之類下之,損其津液,燥結愈甚。”“如妄以峻利藥逐之,則津液走,氣血耗,雖暫通而即祕矣。”明代醫家李中梓提出妄用攻下之害:“每見江湖方士,輕用硝黃者十傷四五,輕用巴豆者十傷七八,不可不謹也,或久而愈結,或變為肺痿吐膿血,或飲食不進而死。”因此治病必須求本。除藥物治療外,清代醫家還注重利用導引術治療便祕,保生祕要曰:“以舌頂上顎,守懸雍,靜念而液自生,俟滿口,赤龍攪動,頻漱頻吞,所降直下丹田,又守靜咽數日,大腸自潤,行後功效。”

  中醫很重視便祕對人體的影響,早在漢代,醫家便提出腑氣不通致衰的理論:“欲得長生,腸中常清,欲得不死,腸中無滓。”“五味入口,即入胃,留毒不散,積聚既久,致傷沖和,諸病生焉。”說明了保護大便通暢,易延年益壽這個道理。因此,一旦患了便祕,要立即找出原因,及時治療,以免後患。

  2、中醫將便祕分為幾類?

  我國古代醫家對便祕的分類法較多,如《傷寒論》將便祕分為“陰結”、“陽結”、“脾約”、“津竭”等;後世醫家又有風祕、氣祕、溼祕、寒祕、熱祕、冷祕、虛祕、熱燥、風燥之分。後又因立名太繁,又將便祕以陰結和陽結來概括:有火者為陽結,無火者為陰結。現代中醫內科著作中,多將便祕分為熱祕、冷祕、氣祕、虛祕(又包括氣虛便祕、血虛便祕、氣血俱虛便祕)。

  何謂熱祕?

  所謂熱祕,是指由於胃腸積熱,即燥熱內結,耗傷津液,使大腸傳導失潤,大便乾結而引起的便祕。

  熱祕好發於素體陽盛,嗜酒、喜食辛辣食物,或熱病之後的人。

  何謂氣祕?

  所謂氣祕是指由於氣機鬱滯,通降失職,使糟粕內停,不能下行所致的便祕。

  氣祕多發於憂愁、思慮過度、情志不暢或久坐不少動的人。

  氣祕和熱祕均屬於實證便祕。

  何謂冷祕?

  所謂冷祕是指由於陽氣虛衰,陰寒內生,致陽氣不通,腸道傳送無力,大便艱澀所致的便祕。

  冷祕多發於年老體衰及久病者。

  何謂“虛祕”,如何分類?

  所謂虛祕即虛證所致的便祕,是由於勞倦、飲食內傷或產後、病後以及年老體虛,氣血兩虧, 氣虛則大腸傳送無力,血虛則津液不能滋潤大腸,而導致大便排出困難,以致祕結不通。

  虛祕分為氣虛便祕、血虛便祕以及氣血俱虛便祕三類。

  3、中醫認為便祕的基本病機是什麼?

  飲食入胃,經過脾胃運化,吸收其精華之後,所剩糟粕由大腸傳送而出,即為大便。如大腸傳導功能失常,糞便在腸內停留時間過長,糞質乾燥或堅硬,即可形成便祕之病。

  祖國醫學認為,便祕的基本病變,雖屬大腸傳導失常,但與脾胃肝腎等臟腑的功能失調有關。如陽明胃熱過盛,熱灼津液,津傷液耗,腸道失潤;脾氣不足,則氣虛而傳送無力;肝氣鬱結,氣機壅滯,則“氣內滯而物不行”,或氣鬱化火,火邪傷津,亦可使腸道失潤;腎開竅於二陰而惡燥,又主五液,腎陰不足,則腸失濡潤,腎陽不足,則陰寒凝滯,津液不通。故四者功能失調,皆為便祕之由。

  便祕一病,可概括為寒熱虛實四個方面。腸胃積熱者屬熱祕;氣機鬱滯或飲食積滯,腑氣不通者屬實祕;氣血虧虛者,則為虛祕;而陰寒凝滯,滯液不行者,稱冷祕或寒祕。四者之中,又以虛實為綱,如熱祕、氣祕屬實,虛祕、冷祕屬虛。而寒熱虛實之間,常互相兼挾或演變。如熱祕誤治或失治,經久不愈,津液日耗,進損腎陰,而致津液不足,大腸失潤,其病由實轉虛。氣機鬱滯,日久化火,則氣結與熱結並見。氣血虛弱者,易受飲食所傷,或情志怫鬱,則虛實相兼。冷祕者,乃陽虛陰寒凝滯,但若溫燥太過,耗其津液,或陽損及陰,可見陰陽並虛之證。

  總之,大腸的傳導功能失常是便祕發生的主要機理。

  4、熱祕的中醫辨證要點是什麼?

  熱祕的發生多由於素體陽盛或飲食辛辣厚味,或熱病之後,燥熱內結,灼傷津液,腑氣不通,而致腸道鬱熱,失於濡潤。其主要見症及辨證要點是內熱症比較明顯,大便乾結,腹部脹滿,按之疼痛,口乾口臭,舌質紅,苔黃燥,脈象滑而數。另外,還可兼見一些內熱症,如小便短赤、口舌生瘡、身熱面赤等症。

  5、虛祕的中醫辨證要點是什麼?

  患者因勞倦過度,年高津衰、或病後、產後及失血過多,以致氣血虛弱。氣虛則傳送無力,血虛則大腸失榮,故見大便祕結或排便艱難。故對於虛祕又當分為氣虛便祕及血虛便祕兩個方面。

  氣虛便祕的辨證要點及主證是:患者雖有便意,但每於臨廁而努掙乏力,掙則汗出氣短,舌質淡嫩、苔薄、脈虛,而兼有面色白光白、神疲氣怯、便後乏力等氣虛證。有時還會出現肛門墜迫,甚則脫肛等氣虛下陷證。

  血虛便祕的辨證要點及主證為患者大便祕結如慄,因血虛而見面色萎黃無華、脣爪舌淡、脈細等症,而兼有頭暈目眩、心悸等血虛證。血虛同時兼有陰虛者,還可見口乾少津、五心煩熱等陰虛內熱之象。

  6、冷祕的中醫辨證要點是什麼?

  素體陽虛,或病後陽氣虛衰,以致陰寒內盛,凝滯腸胃,陽氣不運,津液不布,故而形成冷祕之證。其主要見症是:大便艱澀、排出困難、腹中冷痛、四肢不溫、腰膝酸冷,舌質淡、苔薄、脈沉遲,而以大便艱澀,排出困難,腹中冷痛、四肢不溫、脈象沉遲為其辨證要點。其兼證有小便清長,面色白光白等虛寒之象。如屬寒實停滯,則證見大便祕結,腹痛脹滿,喜熱飲,畏風寒,脈弦緊有力等證。

  7、便祕的診治要點是什麼?

  便祕之病機,與肺、肝、脾、腎有關。按虛實分類,實證有熱結、氣滯;虛證有氣虛、陰虛、血虛、陽虛。便祕的治療,雖以通為主,但屬熱結者,宜兼瀉熱,氣滯宜行氣導滯,氣虛者益氣潤腸,血虛者,養血潤燥,陽虛者用溫腸通便之法。上述諸祕,有時單一獨見,有時相兼併見,故多種治法,應隨證靈活運用,如氣虛和血虛便祕,往往相兼出現,治療時,應根據氣血偏虛程度,採用益氣養血,潤腸通便之法。氣虛而兼陽虛者,則宜益氣潤腸,佐以溫陽通便之法。血虛而兼燥熱者,則以養血潤燥,佐以瀉熱通腑之法。因此,便祕的治療,不能機械地統用通下之法,而應根據不同的病因病機和臨床證候,採用不同的治療方法。老年人便祕以虛為主,實者少見,虛中挾實者尤多,因此,臨證應辨虛實性質,以指導用藥。尤其重視飲食和生活的調節,注意養成定時排便的習慣。

  8、何為宣肺通便法?

  肺主宣發、肅降,從而維持了人體的新陳代謝。肺與大腸相表裡,肺的宣發肅降,對保持大腸腑氣的通順,有著重要作用。若肺失宣肅,則大腸傳導功能失職,致大便祕結,或大便不通。用宣肺通便法,可收良效,如宣肺通便湯,藥用:桑白皮、杏仁、桔梗、枳殼、前胡、蘇子、瓜蔞仁、郁李仁、蘆根、甘草。用於肺失宣降,陰虛肺熱等肺系疾病而致的便祕,其效最捷,非承氣類、麻仁類方所能及。主要取其正本清源,啟上通下之用,為治病求本、通便之良法。

  從另一側面講,大便通調,也有利於肺氣的宣降。因此通利大便,又是治肺病的一條途徑,保持大便通暢,有利於肺病的治癒。在治肺病的方劑中,加用通便藥,可提高療效,加速愈程。如在臨證中,用麻杏石甘湯加魚腥草、桑皮、大黃、瓜蔞,治療小兒肺炎,其發熱、咳嗽、肺部羅音均很快消失,說明通利大便,對治療肺病有一定的臨床意義。

  8、何為苦寒通下法?

  寒邪化熱,邪熱傳入陰明之腑,或溫病熱入中焦,以及熱盛傷津,而致腸中燥結,大便不通,胸痞腹滿等症。根據“實者瀉之”、“其下者引而竭之”的原則,可用苦寒通下法治療,用大黃、芒硝、二醜等為主藥,盪滌熱結,輔以厚朴、枳實,行氣除滿。代表方如大承氣湯、小承氣湯、調胃承氣湯、複方大承氣湯等。

  本法有峻下熱結,通腑消脹,清熱解毒,活血化瘀之功,適應於陽明熱結而致的多種病症:①陽明腑實證:症見發熱、脘腹痞滿,硬痛拒按,大便不通,煩躁譫語,甚則神昏不清,目睛不和,手足氵戢然汗出,舌苔黃燥起刺,或焦黑燥裂,脈沉實。②熱結旁流,腹痛,按之堅硬有塊,下利清水臭穢。③裡實熱症而致的疼痛,癲狂。④中毒及血瘀症。⑤熱盛而致的頭劇痛,咽喉腫痛,血熱妄行的衄血,吐血,可收上病下取、釜底抽薪之功。

  本法治裡實熱症為主,如出現兼證、挾證,可與它法配合應用。氣機阻滯明顯者,可與行氣法同用,加枳實、厚朴、萊菔子等,如小承氣湯;津枯腸燥者,與潤腸通便法同用,加火麻仁、杏仁,如麻子仁丸;陰液虧損者,與滋陰法同用,加生地、元參等,如增液承氣湯;正虛邪實者,與補法同用,加黨蔘、當歸等,如新加黃龍湯;如熱毒壅肺,與清熱解毒法同用,加梔子、黃芩、連翹等,如涼膈散;如高熱、煩渴,與清氣法同用,加石膏、知母等,如白虎承氣湯,均屬苦寒通下法的範疇。

  本法的應用非常廣泛,近年來用治急性單純性腸梗阻,麻痺性腸梗阻,蛔蟲性腸梗阻,急性黃疸型肝炎,急性細菌性痢疾,術後腸脹氣,幽門梗阻,均有顯著療效。取“六腑以通為用”、“通則不痛”之義,並對一些熱性病,感染性炎症病變,中毒性疾病,神經及精神系統疾病,均有良效 ,可使熱邪、炎症、毒邪從大便排出。

  9、何為溫陽通下法?

  本方適用於腸胃寒積裡實,腹痛便祕,手足不溫,腹痛得溫則快,或下痢久而不止,脈沉緊者。

  本法常以辛熱藥為主,適當配伍瀉下藥而成,用附子、乾薑祛除寒邪,配大黃、芒硝攻下里實。因溫熱藥的劑量多於寒涼藥,瀉下作用仍然存在,但苦寒之性去,可達“去性取用”之目的, 這是本類方劑配伍的一大特點,藥後可使寒積散,積滯行,大便通,腑氣暢而病癒。

  本法常用方劑有大黃附子湯、三物急備丸、溫脾湯(大黃、附子、乾薑、甘草、黨蔘)等。常用治急性腸梗阻、術後腸脹氣、食積、幽門梗阻等屬寒實者。

  10、何為潤下通便法?

  大腸乃傳導之官,以通下為順,但要常潤不燥才能盡其責。若實熱傷津,陰液虧損,可致腸中燥結,大便祕結或祕塞不通。此類便祕,不宜猛攻,宜用潤下通便法,常用方劑如潤腸丸(當歸、生地、桃仁、火麻仁、枳殼)、五仁丸(桃仁、杏仁、柏子仁、松子仁、郁李仁、陳皮)、麻子仁丸(麻子仁、芍藥、炒枳實、大黃、厚朴、杏仁)。以油脂豐富的仁類藥、滋陰養血藥為主,適應於津枯腸燥、大便艱難,虛人、老人、產後便祕,痔瘡、肛裂、腸梗阻等。

  11、何為通下洩熱法?

  熱毒壅結臟腑,氣血凝滯,輕則可為炎症,重則發為癰腫,常見的有肺癰、腸癰、胰腺炎等。治療最宜通下洩熱,使熱毒消散下行,氣血通暢,炎症消散,癰腫可消。

  肺癰多為風寒傷肺化熱,或熱毒壅肺,熱傷血脈,蓄結而成癰膿。初期可見惡寒發熱,咳嗽氣急 ,胸中隱痛,或咳吐膿痰。成癰後可見咳吐濁沫膿血,狀如米粥,氣喘,發熱。治療以通下洩熱為主,初期可用麻杏石甘湯加魚腥草、瓜蔞仁、大黃;癰成後可用千金葦莖湯(葦莖、薏苡仁、桃仁、冬瓜仁)加魚腥草、大黃。

  腸癰多由腸中熱毒鬱結,氣血凝滯而成,可見發熱,口渴,右下腹脹痛拒按,甚者在痛處可捫及包塊,大便祕結。治療應儘早施以洩熱通下之法,常用大黃、銀花、連翹、黃柏、紅藤、敗醬草、蒲公英、地丁、冬瓜仁、丹皮等清熱解毒、涼血活血、通瀉之品,如《金匱》大黃牡丹皮湯,天津南開醫院經驗方闌尾化瘀湯(川楝子、延胡索、牡丹皮、桃仁、木香、銀花、大黃 ),闌尾清化湯(銀花、蒲公英、丹皮、大黃、川楝子、赤芍、桃仁、生甘草)。

  急性胰腺炎是急腹症之一,症見上腹部疼痛,劇烈而持久,腹肌緊張,噁心嘔吐,發熱等,乃熱鬱腑氣不通之證,治療也以通裡攻下、清熱解毒為主法,常用大柴胡湯(柴胡、黃芩、芍藥、半夏、生薑、枳實、大棗),清胰湯(天津南開醫院經驗方:柴胡、黃芩、胡連、白芍、木香、元胡、生軍、芒硝)。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