癲癇患者術後並不意味癲癇發作完全終止,在術後3個月左右仍是一個高發期,仍會有癲癇發作,主要是因為手術後腦水腫、手術刺激、大腦電生理紊亂、藥物濃度不穩定等因素;
手術後應注意:
1、合理規範用藥;至少2年以上,在醫生指導下服用。
2、注意飲食等,不要飲用含咖啡的飲料,濃茶、菸酒等應戒除。
3、生活規律,避免過度勞累,避免刺激。
4、少看電視、遊戲、電腦等, 光刺激是誘發癲癇的重要因素之一,長時間看電視、打遊戲、玩電腦等均可誘發癲癇;戒除這些因素可明顯減少癲癇發作
手術後癲癇再發作的機制
癲癇手術是頑固性局灶性癲癰的常規治療方法,切除後再發作與否取決於基礎病理改變的型別和部位。雖然顳葉癲癇獨立病灶者預後良好(60%-90%無發作),但其他腦組織區域的癲癇手術很少能達到這樣高的成功率。手術失敗者通常於手術後6-12個月再發作。這些手術後發作可被分為3種類型即習慣性發作、非習慣性發作和鄰近發作,存在不同的病理機制。瞭解這些機制,無疑對選擇手術後治療方案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1、習慣性發作
係指手術後發作症狀與手術前相同,由於鄰近先前致癇病灶周圍的組織未能完全切除而成為新的致癇區域或成熟病灶,產生相同的臨床發作。發作時的腦電圖檢查仍能顯示與手術前相同的癇性起源,然而波形可有變化,可能因為手術後顱骨缺損以及切除了部分組織。
習慣性發作可以發生於手術後即刻,亦可在手術後數月或數年內發生,通常出現於手術第1年內;但是,很少在長時間無發作(可能持續5-10年以上)後出現。手術後第1年內的習慣性發作更可能成為永續性或頑固性發作,第1年後甚至10餘年後發生的習慣性發作則易於用藥物控制,不成為耐藥性癲癇。
1983年Rasmussen提出了“漸減”(running down)現象,用以解釋習慣性發作的逐漸消失,由於手術切除了致癇區域的主要部分可能促進了癲癇的自然演化。後來,Salanova等發現,與手術後“漸減”現象的習慣性發作比較,無發作者的致癇區域更小。這些研究認為,可能殘留的致癇區域癇性放電閾值較高,最終不足以引起永續性的臨床發作,推測由於抑制性環路成熟或興奮性連線被破壞所致。
2、非習慣性發作
某些患者手術後的發作症狀不同於術前的習慣性發作而改變為一種新的臨床型別,稱為非習慣性發作。
導致非習慣性發作的機制有:
①永續性致癇灶和產生症狀的功能腦區被切除,改變了癇性發作的症狀。如右足陣攣性發作者在切除初級運動皮質(M1)足區後,繼續有右上臂的陣攣性發作。
②致癇灶或癇性發作擴散通路被選擇性部分切除,從而改變了患者的臨床表現。癇性放電可以通過不同的環路傳播,這種機制也可解釋手術後患者為何在停止服藥後會發生先兆而不傾向發展為伴有運動症狀或意識喪失的癇性發作。
顳葉癲癇患者手術後尤其常見典型的腹部先兆,推測部分致癇灶未被切除仍構成癇性放電源,當擴散至島葉時引起腹部先兆,但是這種癇性放電不至於引起自動症和意識喪失。同時,顳葉切除者繼發性全身性發作相對增加,可能因為標準顳葉切除術通常並不切除杏仁-海馬與腦橋-中腦的選擇性聯絡腦區如島葉和隔區,因此,在顳葉切除術後癇性放電優先通過這些結構導致相對更高比例的繼發性泛化。
③其他致癇灶在手術後暴露或成熟可能造成一種新的發作型別。界定致癇病灶的範圍是一棘手的問題,其一,它比實際癇性放電的起始部位更為廣泛;其二,致癇病灶的成熟需要一段時間才會引起發作,例如MCD雖然是先天性疾病,但在癲癇發生前10餘年可呈靜息狀態。因此可以認為,手術後新的致癇灶形成可能反映了致癇焦點的成熟過程。手術疤痕也會成為新的致癇病灶而產生新的臨床發作症狀。
3、鄰近發作
用於表示顳葉手術後(1-2周)立即出現的局灶性簡單運動性發作,常不伴有意識喪失。20%-58%的患者經歷過這種發作,可能由於手術刺激、水腫、出血或感染,也可能由於AED血濃度降低,在近期的研究中發現後者並不是發作的常見因素。
鄰近發作必須與手術後急性發作相區別,手術後急性發作係指術後第1周內所有型別的發作,發生率為20%-49%,與不良預後相關聯,但並不排除以後轉為無發作,33%-51%的患者仍可以成為無發作。一般而言,鄰近發作危害性較小。據Malla等報告,手術後局灶性運動性發作先兆和全身強直-陣攣性發作者最終75%發作消失。
然而,與習慣性發作相同的術後急性發作(46%-85%)預後不良。多數研究認為,手術後急性發作發生在第1周的前24h或第1周後期,最終結局無明顯差別;僅有一項臨床觀察報道了僅1次發作或僅限於手術後第1天的發作較多次發作或第1周內後期的發作更可能成為無發作。
總之,大多數患者手術後無發作,或出現源於切除皮質周圍的習慣性發作,後者甚至可發生在手術後10年,偶爾也觀察剄發作次數逐漸減少,呈現“漸減”現象。手術後很少立即出現鄰近發作,而且並不具有預後意義,然而多數手術後急性發作特別是早期習慣性發作與預後不良相關聯。
手術後孤立出現先兆症狀或繼發全身性發作較為常見,也可觀察到非習慣性發作。因此,手術前全面蒐集手術療效相關性資訊,仔細評估和研究每一例患者手術後再發作的高危因素和機制,繼續和選擇給予恰當的AED治療顯然不可忽視,無論是為了保證手術療效還是為了幫助患者戰勝疾病、重樹自信方面,都具有重要意義。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